《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1-07-21李莹林维扬
李莹 林维扬
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想理论课程中,教师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做好价值引领和人格培养,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本文以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为例,对如何紧扣专业课程内容提炼德育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进行了论述。
一、《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性质及课程思政建设意义
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首位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食品质量安全近年来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食品类专业教育要体现新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依法执业意识、食品质量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必备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我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针对行业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职业的岗位要求,全面介绍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类因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基本原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食品流通和服务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管理能力,在食品安全质量领域的实践中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思政的实践
1.紧扣专业知识,提炼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感。《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围绕食品安全主线展开,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道德、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等多方面。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教育内容内涵的延深,选择提炼德育元素,结合当今国情、社情、民情和国际国内热点事件,提高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度,达到专业知识传授与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主流价值观引领的一致。
当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影响食品安全的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危害因素时,通过补充近年来发生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羊、毒豇豆、染色糕点等相关食品安全危害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危害性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食品行业是一个道德行业,鼓励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诚信为本,自觉遵守社会法律和职业道德,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
当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现状时,重点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介绍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背景、意义、特点,树立“预防为主、风险评估、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治理理念。我国目前已经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等多项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制度。2020年前三季度食品安全总体合格率为97.82%,对比2014-2020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乳、蛋、食用油等大宗食品整体合格率较高,完成了2020年抗击疫情中对食品工业的第一轮大考。这些都表明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社会责任,引导其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其具有法治理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涉及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近年来发生的相关食品危害典型案例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分享,学生在介绍瘦肉精羊、毒韭菜、违规使用添加剂的卤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案例时,对有毒化学物质、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等食品安全危害性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等多角度对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讨论,以及如何防止此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要让学生明白,食品产业是良心产业,食品安全重于山,作为未来的食品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增强法律意识,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价值准则,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在介绍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内容时,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借助电子资源查阅资料,熟悉“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品认证的标准要求和认证程序,从产品价格、销量、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认证标志农产品的市场优势,并完成专题报告。在任务完成过程中,2名学生组成1个小组,分工合作,在材料、数据梳理过程中明确“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定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我国农业质量效益提升,實现农村贫困户脱贫和稳定增收。唤起学生对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关注,鼓励学生在农产品领域进行创新创业,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教师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要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专业课程教师要多渠道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立足新时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深入有效地挖掘提炼《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中蕴含的法治意识、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等思政元素,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课程育人的内在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从教学、考核各方面积极开展个性化探索,引导学生诚实守信、爱国爱岗敬业、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培养出符合我国食品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基金项目:重大疫情背景下食品药品专业群建设研究,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度校级课题,课题编号:2020X008。)
作者简介:李莹(1971-),女,汉族,湖北,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和食品加工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