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庆坊李小龙祖居微改造实践

2021-07-21钟香炜

中国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活化

摘要:广州恩宁路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实施了微改造更新,保存广州老城的城市记忆,并通过文化体验与新产业的引入实现了街区的复兴。李小龙祖居作为永庆坊街区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对李小龙祖居实施微改造,进行保护性修缮并重塑其广府民居风貌,进行功能置换,重新激活历史建筑的活力。

关键词:李小龙祖居 历史建筑 西关大屋 微改造 功能置换 活化

一、项目背景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指出城市更新方式包括全面改造和微改造方式。全面改造是指以拆除重建为主的更新方式;微改造则是指在维持现状建筑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并提出在城市更新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类建筑应当进行保护,鼓励合理的功能置换、提升利用与更新活化。[1]

位于广州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恩宁路的永庆坊片区更新项目是广州實施城市更新微改造以来的重点项目之一,由政府主导收回房屋产权,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实施更新。永庆坊微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原有街巷肌理的修复,优化片区交通,对历史建筑采用修旧如旧,对部分旧建筑以钢结构进行加固,完善片区内的基本设施配套,引入新产业,重新激活整个片区的活力。李小龙祖居、詹天佑故居、八和会馆、民国大宅等建筑,都属于该片区内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且均采用了微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活化。

二、李小龙祖居的当代价值

李小龙是近代著名武术家及影视巨星,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等电影瞩目世界。李小龙祖居位于永庆坊片区内的永庆一巷,建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近80年,旧时的主人是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李小龙祖居是一座典型的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广州地区富商豪门所建的大型民居,通常采用三间两廊三进式纵深布局,左右中轴对称,中部设有天井庭院,利于采光通风,两侧设有青云巷,用于排水及交通使用。其功能布局的设计满足了20世纪中期人们的生活居住需求。

祖居建筑坐南向北,建筑占地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采用砖木结合的两层结构,屋顶则是采用硬山式。建筑面向街巷的正面宽约8米,采用两开间布局,一正一偏。建筑纵深采用三进式,进深达到21米。祖居一层主开间由前至后依次设有正厅、头房、二厅、二房及厨房,偏开间依次设有倒朝房、偏厅、书房、天井、用人房及杂物房,两个开间各设有连廊,将厅房连通。祖居二层设有4个房间,其他空间是正厅、偏厅、厨房的上空,中空及天窗、高侧窗的设置解决了一层厅房的采光与通风问题。二层还设有天台,满足人们乘凉、赏月等生活需求。(图1、图2、图3)

李小龙祖居彰显出西关大屋的广府民居建筑特色,也承载着粤剧文化与中国功夫的精神内涵。李海泉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他以含蓄幽默的表演及质朴雄浑的唱腔深受观众欢迎。粤剧是广府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在珠三角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力。李海泉修炼太极拳几十年,有很深的造诣。李小龙自小跟随父亲学习太极拳,父亲的启蒙教育是李小龙在中国功夫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基础,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的核心理论也是基于太极拳的理论发展而成的。李小龙祖居作为一座名人历史建筑,具有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及人文内涵。

三、李小龙祖居的问题分析

1.建筑及装饰破坏严重

李小龙祖居在李海泉移居香港后,就由当时的房管站将此屋出租、托管,后来被划入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的园区内,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被封存。祖居建筑经历了多次的改造,原貌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庆幸的是建筑主体保存相对完整。由于早期的出租造成了室内功能布局的多次改造及对装饰构建的破坏,后期又因封存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虽然建筑主体保存尚好,但建筑瓦顶破旧、杂草丛生,外墙也被批荡粉刷,已不见建筑立面的青砖墙及建筑灰塑装饰,旧时屋内的雕花大梁、彩色玻璃屏风等装饰及家具均已荡然无存。

2.功能布局不能满足当下的使用需求

李小龙祖居是一座民居建筑,其功能布局的设计满足了20世纪中期人们的生活居住需求,但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同时李小龙祖居不是一座普通的民居,其承载的文化价值远超过建筑本身。在恩宁路永庆坊片区的整体更新中,将其继续作为居住用途来设计不切实际,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文化价值及精神内涵。

四、李小龙祖居的微改造

李小龙祖居的微改造采用了保护性修缮重塑历史风貌、空间功能置换活化等策略,以展现其作为名人祖居的当代价值,实现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在恩宁路永庆坊片区整体更新中起到示范作用。

1.重塑建筑的历史风貌

李小龙祖居属于建筑遗产,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针对其建筑风貌严重受到破坏的情况,微改造的主要任务是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在保持原有建筑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立面进行保护性修缮,重塑西关大屋的广府建筑风貌。

(1)修复麻石脚、青砖墙

麻石脚、青砖墙是西关大屋主要的建筑特征之一。广州地区湿热多雨,为了避免建筑墙体不因雨水、街巷积水及地面湿气的影响而变得不牢固,通常采用整块的麻石砌筑墙基,高度从几十厘米到一米多不等。麻石墙基上则砌筑磨光的青砖,通常按照七顺一丁、九顺一丁砌筑,也常砌成中空墙体,以防晒隔热。李小龙祖居的修复经过拆除墙面批荡层,重新露出了麻石墙基以及砌筑墙体的青砖,并逐块进行清理,对破损的青砖进行修补,重新做了勾缝处理,重塑了麻石脚、青砖墙的广府建筑特征。(图4、图5)

(2)修复灰塑装饰

灰塑是广府传统建筑常见的一种雕塑形式,主要材料是石灰,具有耐酸碱、耐高温的特点,非常适合广州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因此,此形式常见于广府民居与祠堂建筑,西关大屋也广泛采用,主要用于建筑的窗框、门顶、山墙顶博风和屋脊等部位。[2]灰塑的题材丰富,常见的有花鸟鱼虫、岭南佳果、历史典故、祥瑞图案等,也常见西方的装饰图形纹样,这也是广府文化中西交融的特征。李小龙祖居的灰塑修复,选取了山墙顶部、正立面排水口及正厅通往侧厅的门洞顶部等重点的部位进行修复。山墙顶博风处采用传统的草龙纹浅浮雕,配以庄重的黑底白纹。(图6)建筑正立面排水口是二层天台的地面排水口,采用高浮雕形式,结合排水孔塑造金鱼祥瑞、生动的形象。(图7)正厅通往侧厅的门顶灰塑则是花卉与岭南佳果的主题,采用浅浮雕形式,纹样中西交融,造型精巧繁复,设色艳丽,展现了广府建筑装饰的特征。(图8)

(3)修复建筑门窗

西关大屋的门窗最具特色的是趟栊门与满洲窗。因广州的湿热气候以及西关大屋的纵深比较大,所以建筑的通风尤为重要。趟栊门的门框为大木框,加上由十几根横向的圆木排列而成的栅栏门,既起到通风又起到防盗的作用,配合西关大屋的天井与高窗,很好地解决了西关大屋的通风问题。(图9)趟栊门可以算是广府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它见证了广州人民的生活,在日益现代化的广州城里讲述着历史和文化。[3]满洲窗在西关大屋中也被广泛应用,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传统木框架上镶嵌各种形状的套色玻璃蚀刻画,用色彩丰富的玻璃画拼合而成的窗芯来取代传统木质窗棂。所以每一扇窗都是由玻璃窗芯和构图灵活的木棂围合而成的。窗芯的玻璃材料加工巧妙,棂条的线形变化丰富。[4]

2.建筑功能的置换活化

李小龙祖居作为历史文化建筑,其微改造更多强调保留西关大屋的空间肌理特点,并通过功能置换把室内空间整体协同利用起来,来实现历史建筑的活化。李小龙祖居原建筑功能是居住,在整个永庆坊的规划与定位中,显然没有恢复其作为住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将李小龙祖居置换为展示功能,为参观者提供全方位的文化展示与体验,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文化价值及精神内涵。

(1)展陈主题

李小龙祖居在修复完成后的一年多里,其主要作为临时的开放式展厅,开展了各种主题的展览展示活动。随着永庆坊街区更新开放后的逐渐复兴,李小龙祖居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更为凸显,官方才再次启动了主题为“龙的传人——李小龙祖居特展”的策划与布展。这次特展是李小龙祖居实施微改造后针对室内展陈的一次升级改造。(图10、图11)整个展览围绕两个主线展开:一是建筑原有居住场景的展示,复原了主人李海泉的生活场景,集中展现了广府建筑室内装饰、家具及陈设等风格面貌。大厅堂中陈列着神台家具、牌匾和画作,书房陈列书案、博古架等,都是西关大屋的经典陈设。二是通过梦回西关、李氏家族、武学之源、少年得志、功夫巨星、武学天才、功夫哲学、誉满天下、诗歌信笺等十余个篇章,讲述李小龙的传奇人生。

(2)展陈布局

由于原建筑具有居住功能,其建筑开间比较小,最大的开间不过4米多,各种功能房间的间隔也比较小,通往整个二层的楼梯宽度仅容一人上下通行,整个动线比较混乱。展陈方案着力将原有的居住动线转化为展示的动线,结合展览的十余个篇章,以点连线,增设二层返回一层的楼梯以优化动线。同时结合天井、天台等空间作为展陈的过渡空间,在一层天井放置了练功习武使用的木人桩,丰富了参观者的体验。(图12)

(3)展陈形式

基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展陈形式主要是维持建筑原有风貌,结合立式展板、展柜、悬挂等方式,减少构建安装对建筑墙面带来的二次损伤。同时也保证声、光、电等展陈形式的运用,提升展陈效果的立体感与层次感。(图13)该展还融入全息投影、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图14),在虚实交织的光影中讲述李小龙式哲学观,将李小龙功夫的一招一式悉数还原,给参观者更为动态、沉浸的参观体验。

五、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更新模式,通过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势,对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实施保护与修缮,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与利用,其对城市格局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积淀及延续历史文脉。广州的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采用了微改造模式,保存了广州老城的城市记忆,并通过文化体验与新产业的引入实现了街区的复兴,成为广州的城市客厅及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而李小龙祖屋作为街区内一座重要的建筑遗产,通过对其实施微改造,以保护性修缮及合理的功能置换策略,实现了历史建筑的更新活化,更好地发挥了建筑遗产的当代价值。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及李小龙祖居微改造实践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在眾多的城市更新、建筑遗产活化利用项目中加以推广应用。微改造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更新模式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对其开展持续的、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2017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广州历史街区景观‘微改造设计研究”(项目编号:GD17XYS34)、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南粤古村落‘活态保护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9YJC760067)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EB/OL].(2015-12-1)[2021-2-8].http://www.gz.gov.cn/ zwgk/fggw/zfgz/content/mpost_4756895.html.

[2]康新民.广东地区古建筑灰塑的修复工艺[J].古建园林技术,2009(01):10-11.

[3]钟香炜.广府文化特色景观设计实践研究[J].美术学报,2016(06):83-87.

[4]朱君.满洲窗:多层文化交融的形式记忆[J].装饰,2019(03):142-143.

猜你喜欢

活化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基于艺术教育体验的文脉活化与空间改造研究
如何活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活化”历史人物,打造“乐学”文言文课堂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务型学习研究
“活化”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微波辐照活化未燃煤矸石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