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工艺美术学科专业发展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1-07-21唐家路

中国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科艺术专业

唐家路

一、“工艺美术”的由来及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前的工艺美术教育

“工艺美术”作为一個外来词,已经沿用了百余年,它的使用也已经约定俗成并中国化。如果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工巧、工技、意匠等词语似乎也贴近我们现在使用的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等概念,只是这类词我们没有延续使用,而是借用或创造了某些新词并被固定下来。我们在这里不探讨它的辞源问题,仍然延续使用“工艺美术”这一概念。

以现代学堂的形式,区别于传统的或传世的、家庭的或作坊式的手工艺教育,以“工艺”之名开展工艺美术的规模化、具有现代意味的教育可以前溯至清末。鸦片战争之后,东西方的各种交流较以往更加频繁和密切,西方的文化艺术思想和理念也随之进入中国。19世纪60年代以后,具有现代意义的工艺美术教育在中国起步,最初主要是以学习欧美和日本的教育模式为主,如大家熟知的1864年前后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的美术工艺教学,1867年福建马尾船政学堂设置的绘图课程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在中国教育史上比较重要的两个学制,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这两个学制规定,在各类学堂特别是大学堂的部分系科中要开设“图画”“手工”等课程。当时“工艺美术”一词还未面世,多以“图画”“手工”称之,而这种经由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教育制度,确立了早期工艺美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917年,姜丹书在《美术史》一书中借鉴日本并明确使用“工艺美术”一词,这是目前可见的普遍的认识。此后得到了蔡元培等人的响应,张光宇、雷圭元等一批老一辈学者也都出版过以“工艺美术”为名的著作,他们也自然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先驱。

民国时期,工艺美术教育仍有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中国最早的一批美术专门学校都设置了相关专业,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的工艺图案科和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图案科、手工师范科等。1928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成立,成为当时国内工艺美术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院校。这一时期的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现湖北美术学院)、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等其他美术专门学校也或多或少地开设了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成立的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最初名为“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现四川音乐学院),将过去单一的图案教育分解为服用、家具、漆工等多个专业,分别进行教学,并且一开工艺美术教育脱离美术学校而独立发展的先河。此后,由于国内及抗日战争的原因,工艺美术教育走入低谷并一度中断。

直到1949年以后,无论工艺美术教育还是工艺美术行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56年,国务院决定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为主体,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艺美术高等教育的开端,其影响力一直延续不断。当然,实用美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本质上并无大的区别,名称的不同、内涵等的差异皆因历史阶段的不同。随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现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专科学校(现西安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等也先后开设工艺美术、民间美术、装潢、染织、陶瓷美术等专业。此外,中等专业学校的工艺美术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现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现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轻工美术学校(现淄博职业学院)等相继成立,这也是工艺美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无论工艺美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培养的毕业生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工艺美术事业和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各大高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招生和教学也很快回到正轨。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工科、师范院校乃至综合性大学也纷纷设立工艺美术相关系科,工艺美术教育也随之拓展。

大家知道,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目录分两条线,本科教育使用的是《专业目录》,研究生教育使用的是《学科目录》。从1954年到1998年,国家颁布了5个版本的《专业目录》。工艺美术开始使用的名称是“实用美术”,后来改为“工艺美术”,下设多个专业。再往后,这些专业又与艺术类的其他专业一起合并到文学门类当中,成为其下属专业,毕业生颁发文学学士学位,直到1998年,“工艺美术”被“艺术设计”专业名称彻底取代。《学科目录》出现较晚,1983年颁布第一个版本,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艺术学科从一开始就归入文学门类。与工艺美术教育在《专业目录》中的结局类似,1997年的《学科目录》中以“设计艺术学”代替了“工艺美术学”和“工艺美术设计”。也就是说,1997年至1998年两年间,至少在名称上成为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艺术教育的分水岭,自此之后,“工艺美术”在高等艺术教育的纸面上就很少见了。这同时表明,西方现代设计的价值追求正代替手工艺、工艺美术或实用美术而成为这方面的主流。

二、1997年至2012年工艺美术学科专业的调整

“工艺美术”自1997年和1998年从《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中取消后,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整建制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工艺美术乃至设计艺术高等教育的领头羊,这一独立建制的专业院校的“消失”对工艺美术教育及学术研究来说,影响也是存在的。

实际上,自20世纪初我们使用“工艺美术”这一概念以后,它的内涵不仅包括传统的手工艺,还包括了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各门类现代设计,与我们今天所谓的“设计学”并无二致,甚至较现代设计的内涵更为宽泛,更具中国特色。而此后“工艺美术”一词在使用中逐渐被人为狭义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与现代设计几乎彻底剥离。1997年和1998年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实际上与这种狭义化倾向不无关系。

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狭义的工艺美术教育似乎就是手工艺教育,被“艺术设计”专业和“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所淹没,变成了教学和研究的方向之一。在高等院校学生培养及教学实践中,多以“工艺美术”“手工艺术”“装饰艺术”等称之,而工艺美术方向毕业生拿到的“艺术设计”(本科)或“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毕业证,与视觉传达、环境艺术等方向的毕业生无法区分。这种现象说不好是打破了学科专业的壁垒还是专业性更强了,总而言之,工艺美术似乎是名不正言不顺了,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还要做出不少解释。

那么,这一时期开设工艺美术或手工艺教育的高等院校也为数寥寥,除了有些专业院校,绝大多数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工科院校等争先恐后开设现代设计新专业。一方面,工艺美术转型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高校对现代设计的“一哄而上”似乎并未做好准备,纯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转向现代设计教学尴尬局面的出现也就是必然了。当然,对现代设计教育来说,如果短暂的阵痛能够换来快速、长久的进步也未必不是好事,只是破与立的关系仍是历史转折时期需要小心谨慎的。

三、2012年以来工艺美术学科专业的恢复

延续了十几年的《学科目录》于2011年再次调整,“艺术学”不仅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设计学”也成为其下设的5个一级学科之一,其地位的重要性不仅与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关,也与社会历史发展有关。随后,2012年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不仅延续了《学科目录》的思路,使“艺术学”成为独立门类,其下设的“设计学类”又重新设置了“工艺美术”专业,与视觉传达、环境设计等并列。新设置的工艺美术专业将原先的陶瓷、染织、漆器、琉璃、金工等各种工艺类别作为方向纳入其中,而不再以材料或工艺技术细分专业。2014年后,从学科专业目录中消失的“工艺美术”又回来了,它的回归不仅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一批工艺美术学人及教育家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国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必然。在“工艺美术”狭义化已成事实的前提下,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并行发展或隶属于设计学,仍然是值得庆幸的,工艺美术教育又有了一个合理的名分,这为日后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可以探讨的法的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不断进步,特别是在近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现代设计蓬勃发展的同时,以传统手工艺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为要旨的当代工艺美术事业、行业和产业重新呼唤工艺美术教育。工艺美术专业的设置是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必然要求首先来自中国几千年绚烂多彩的工艺文化历史。如果我们不能继承这一历史,就可能沦为邯郸学步或守着金饭碗讨饭吃,这不仅是一种过去历史的虚无,更是一种当代历史的缺位。尊重我们工艺文化的历史,进而认识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不仅是学术本土化话语的来源,更是立足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化特色,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底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工艺美术在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地位,认真梳理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思想、精神内涵和艺术特征,取得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使这门学科和专业长久屹立。相比其他学科和专业,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我们不仅要立足工艺传统这一根本,传承和发扬历史上的优秀工艺文化,更要观照现实,将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新思想和新理念融入工艺美术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创作实践当中,才能接续历史,实现历史创新的必然。

就学科和专业建设而言,2011版《学科目录》的“设计学”下虽然没有设置二级学科,但是通过国务院和教育部下发的一系列与学位授予有关的文件来看,对高等院校在二级学科设置以及招生培养方面给予了很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也就是说,具备条件的院校在按照政策经过论证、评议、公示、审核等程序之后,可以在“设计学”下自主设置“工艺美术”二级学科,依据学校特色招收和培养工艺美术方向的研究生。这种自主性为我们培养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硕士和创作实践为主的专业硕士提供了保障,工艺美术的学科专业建设、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没有理由不取得应有的成果。

四、工艺美术现状的某些问题与发展取向

我个人认为,当前工艺美术教学以及工艺美术的创作取向最主要的是要注意不能脱离大众生活。实用与审美无论是二者的有机融合,还是有所偏重,我仍然认为是工艺美术本质最朴素、最简洁的表述,也是工艺美术历史发展的总结。当然,对实用与审美内涵的理解不能狭隘化、表面化。实用与审美既是工艺美术的特征,也是我们生活的内容和追求,生活既是以实用为主的日常起居的物质生活,也是审美情感的精神生活。但工艺美术毕竟不同于纯粹艺术,也不完全等同于现代设计,既不能走向小众、纯粹审美甚至把玩的境地,也不能走向庸俗的功能主义。

当下工艺美术教学以及创作仍然存在某些问题。一方面,是过分追求精英化、小眾化和雅化。特别是许多高校的工艺美术创作,过分重视审美和艺术化,一味追求个性和创新而较少关注实用功能,难以做到批量生产并适应大众需求。这类高校的工艺美术作品更重视创意与创新,更接近纯艺术创作,似乎可以称为一种“学院派”工艺美术。在许多重要展览包括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这类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满眼的艺术创意的确令人眼前一亮,但却很少见到来自工艺美术行业的作品;而在一些行业类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又时常令人眼花缭乱,很少见到“学院派”的作品,二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然,这可以说是对应了不同的消费群体,但普通百姓似乎并不买账。审美的体现、创新的追求无疑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艺术的创作理念越来越游离于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外,离大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也就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远。我们宁愿费尽心思去创作一件常人难以触碰的陶艺作品,也不愿为普通百姓去设计一套能够适应中国人饮食方式的杯盘碗盏。我们并非排斥工艺美术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审美熏陶,相反,工艺美术的审美教化不像纯粹艺术,它更容易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审美价值。一旦远离了生活,特别是远离了普通民众物质生活的工艺美术能走多远?看看历史上的那些瓶瓶罐罐、花花草草,不仅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其中的审美意趣和情感诉求也为民众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带来了巨大的慰藉。看看我们的周遭,除了那些艺术化的摆拍,普通百姓的日常器用有多少是设计师的作品?有多少超越了古人?看看各家各户、寻常百姓特别是农村家庭的锅碗瓢盆,除了那些移植西方生活方式的产品和满眼的塑料制品,有多少是我们当代工艺美术的成果?再看看我们的工艺美术展览,大量技艺的炫耀、艺术的标榜,还有孤品、奢侈品,甚至有的是危险品,摸不得、碰不得,剩下的有多少可以为普通民众使用?将工艺美术作为奢侈的生活方式和纯粹的艺术追求固然有其价值,但与当前最广大的普通大众的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与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也有一定距离,它或许是我们未来追求的目标,但至少在目前,当高雅、艺术化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追求,工艺美术对普通民众的价值恐怕也就所剩无几了。无论是就其实用功能还是审美功能来讲,工艺美术的大众化目前仍是不可忽视的。

从历史上看,工艺美术可以分为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如果再细分还有文人工艺。无论是分为两类还是三类,从工艺美术的功能和接受群体来看,民间工艺美术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围绕着民生日用而展开,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它不像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那样,把对精神情感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而始终把衣食住行的物质功能作为最主要的目的,精神审美追求伴随着物质实用功能而展开。无论是历朝历代王公贵族富丽堂皇的用品,还是文人清雅意趣的用品,在工艺美术史上它们只是支流,而非平民百姓生活用器的浩瀚洪流。我们的工艺美术更多的是要继承普通大众工艺美术的主流,在不脱离审美追求的前提下,区别于纯粹艺术,甚至区别于把玩之物,服务于最广大的民众,在民众的生活当中实现审美传播。如果工艺美术更多地走向纯粹审美、把玩猎奇、小资情调,就脱离了大众现实的日常生活的基础和内在支撑,抽离了丰富深沉的精神内核和刚健质朴的筋骨,只留下空洞虚无的躯壳和软弱无力的皮肉,工艺美术就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来看,“玉卮无当”的训诫仍然是我们要警惕的,“文质彬彬”的崇尚仍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就是工艺美术创作的庸俗化和复古化。除了脱离日常生活走向雅化之外,工艺美术创作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庸俗和复古的境地。高雅本身是没错的,但不能只有这一种风格、一种面貌、一种声音。雅对应的是俗,既要警惕过于雅化,也要防止庸俗。所谓雅俗共赏是不易调和的矛盾,是艰难的对立统一。我们所希望的“俗”,是顺应现代生活方式、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世俗,是具有烟火气和健康生命力的生活气息的“俗”,而不是艺术审美品质上死板无趣的庸俗,更不能是粗俗、低俗和恶俗。工艺美术离不开丰富的民众生活,它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并引领生活。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工艺美术产生、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并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创造动机、样式和存在状态。为满足人们丰富、健康、朴素的生活,工艺美术的审美创造也应该是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这种审美创造不仅是工艺美术的审美理想,也是它的风格面貌,它是一种真诚、质朴的生活创造。我们看到的某些传统样式的工艺美术创作,看似继承传统却未得其精髓,追求创新却不得要领,主题思想浅表化,题材重复老套,图形纹样符号化和简单移植。其形式要么一味“复古”,要么照搬照抄,过度追求寓意、象征而忽略形态、样式和功能,要么炫耀制作工艺的繁复,要么追求形体规模的庞大。如果我们的工艺美术创作技法拙劣,下不了苦功,技艺难及古人,缺乏匠人精神,或者审美格调庸俗,又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就真的是愧对先辈、愧对历史了。几千年的工艺美术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好古不能泥古,尊古而师古不泥。传统工艺那些失传的技艺、未解的观念,正是我们未来得及重视的结果,传统的工艺技法、工艺观念、匠人精神我们还远未学到手。我们要从古代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彰显工艺美术的时代风范,而非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这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来说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的事情。

这些林林总总的庸俗或“复古”的现象更多地表现在工艺美术的行业当中,这仍然是由于对工艺美术本质的理解有偏差,其实也是一种本末倒置。过去的传统手艺人并不标榜自己是艺术家,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生产劳作,既为养家糊口,也是为民众生活服务,但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或流传后世。近年来,这种状况正在悄然改变,特别是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兴起之后,许多项目的传承人在主动或被动地向艺术家身份靠拢,许多手艺人正在将自己的手工劳作视为“艺术创作”,将自己的作品努力与“民间”与“传统”甚至与大众拉开距离。某些接受过专业院校培训的人更是将自己标榜为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定位于纯艺术。而那些所谓的艺术创作又与“学院派”工艺美术在艺术品位上难以竞争,最后落得个“两不靠”。艺术与非艺术是个人的选择和价值追求,但艺术创作如果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一种潮流和普遍状况,不仅对工艺美术的行业发展造成影响,对大众的生活需求也是无益的,有时对手工艺人个体来说甚至会落入经济效益与艺术效益两难的尴尬境地。究其实,庸俗和“复古”还是在于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缺乏,而创新也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方面的创新。

当然,工艺美术的总体现状还是成绩大于问题,工艺美术事业、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说是欣逢盛世。无论是国家政策、教育教学改革,还是整体社会环境,都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进一步发展好工艺美术,进一步解决好一些存在的问题。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或许缺乏全面调研,认识难免片面,不见得准确,但多少还是存在的。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从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还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其一,加强工艺美术理论及历史研究的力度。理论研究不仅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学术基础,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石。我们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不够丰硕,不仅有大量的研究空白,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也受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至今尚未形成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系统全面地挖掘和研究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工藝美术造物思想及其传承传播规律和机制,仍是目前工艺美术研究尤为必要和迫切的一项任务。只有强化对工艺美术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取得原创性学术成果,在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夯实工艺美术学科理论基础,完善工艺美术学科框架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工艺美术教育向前发展。其二,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行业之间的联系。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教学要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仍需要了解我们的企业、行业和产业现状,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需求。我们不乏懂设计、有创意、有审美的老师和学生,但我们更需要了解大众的需求,了解市场和企业管理,也要更深入了解工艺美术的材料、工艺、成本等,由此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工艺美术事业、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这种关系不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而是长期的、有机共生的。某些师生认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事属于社会的范畴,离我们很遥远,其实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当然,加强高校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并非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实训等就可以解决,重要的还是要立足工艺美术的专业特色,牢固树立工艺美术为行业、产业服务,特别是为民众生活服务并不断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理念。其三,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监管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专业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工艺美术教学质量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不可忽视。目前,教育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以及课程建设不仅为工艺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的发展、民众的需求,这是工艺美术教育教学永远的目标。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等因素,教学改革既非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只讲改革不讲继承,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优秀教学资源的历史继承、不同地域特色工艺美术资源的优势等,都为工艺美术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如何把握良机,不断提高工艺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上述三个方面也只是针对工艺美术高等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的思考,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无论是工艺美术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的开展,还是学术理论研究、行业产业的发展、体制机制的建设,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也是存在的。只要有工艺美术各行各业、各位同仁长期不断的共同探讨和身体力行,工艺美术一定是稳步健康向前发展的。

猜你喜欢

学科艺术专业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专业修脚店
纸的艺术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超学科”来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