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脉络·传承黄河文化
2021-07-21吴味霖
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河南省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附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等资源,本文从旧石器时代入手,整理了不同时代,中原地区黄河流域附近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从探寻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角度出发,阐述河南省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文化挖掘开发,不仅可以不断提升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为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文化;黄河故事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途经中国九个省区,流域覆盖面积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也被大家称为“母亲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黄河流域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众多朝代都曾在河南建都,因此河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等资源。2019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1]。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出现过众多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与故事,要想讲好“黄河故事”,我认为首先需要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了解这片大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在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方面,河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積淀,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等都位于河南省境内。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发掘工作的不断进行,众多文物重见天日,正默默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情形。目前,河南省已发现的众多古迹、遗址、文物等都有时间跨度大、种类丰富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时间线上对不同时期黄河流域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作品、古迹、遗址进行梳理,向大家展现不同时期黄河流域附近的文化、艺术特点。
据考证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附近就已经发现人类活动的痕迹。在漫长的时光中,通过不断的探索、艰苦的劳动,人类终于可以自如地运用火资源,还能制作简单的打制石器供狩猎使用,通过不断的实践还学会了简单的磨钻工艺。据传在这一时期,燧人氏、有巢氏,是代表氏族。时间过渡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附近的人口不断增加,生产力和文化都有大幅度的发展。1920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出一批文物,包括彩陶器皿、骨刻品、石器等,其中包括石刀、石斧等日常生活用具,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工艺不同,这批多为磨制工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仰韶文化”。从时间上划分,“仰韶文化”有千年历史。因此仰韶文化出土文物分布的范围一般非常广泛,据考证,青海、山西、甘肃、河南等省份都有分布。裴李岗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据发掘考证可知,这一时期,人民已经开始聚族而居,产生了渔猎与农耕并存的生产生活模式,并出土了石铲、骨镞、骨鱼镖等生活用具,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骨笛,以鹤类骨制成。研究发现,骨笛在钻孔前经过了细致的计算,可吹奏七声音节,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远古先民的音律、计算水平之高超让人惊叹。在黄河流域沿岸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据考证,原始先民们在当时已经开始种植谷子、饲养家禽、纺织制衣,并且建造了规模较大的茅屋群,改变了人类之前穴居野处的原始状态。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经出现了玉器加工作坊,例如河南省南阳市黄山遗址的玉器加工作坊出土了一批玉器。这一时代,黄河流域附近已处于氏族社会重大变革时期,黄河流域附近人们对生产工具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磨制工艺。磨制工艺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工具性能,据目前出土文物可看出,这一时期出土的石斧、石铲等相对于旧石器时代更加薄而硬,多使用硬度较高的石头和玉来磨制,并且这一时期出现了玉制装饰品,其造型大多简约精致。同时,在仰韶文化中,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在出土的陶器中,各式各样风格各异且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彩陶,反映了原始先民的工艺与审美水平。
禹传位于启,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在距今约4 000年前,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瓦解之时,建立了世袭制的国家。据历史考证,夏朝存在时间有四五百年之久,在现在的山东、河南、山西的黄河流域附近活动。这一时期人类掌握了简单的冶炼技术,因此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出现了简单用于日常生产生活的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也为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辟了广阔前景。夏晚期青铜器的冶铜工艺逐渐纯熟,这标志着手工业与农业的逐渐分离,标志着古代文化的繁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河南省境内发现了一系列具有夏朝王都规模的遗址,尤其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主的辐射圈,表明中原地区在夏朝国家中处于中心地位。
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朝在黄河流域沿岸地区推翻夏朝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将奴隶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商朝,奴隶制为奴隶主、上层阶级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促进了商代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同时,商代的工艺品、文化、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青铜器。据考证,商代青铜器除了在日常生活、生产上使用广泛,还在祭祀等场合运用广泛,祭祀青铜器一般制作工艺异常精美,且消耗量大,这在世界上其他青铜文化中是比较少见的。在河南郑州,曾发现多处商代遗址中存在较大的手工作坊遗址。在商代中期,青铜工艺、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司母戊”大方铜鼎,体积巨大、花纹华丽,是世界古代青铜器中仅有的巨型器皿。商代后期,青铜器造型更加丰富,出现很多动物仿生造型的器皿。例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鸮尊,造型生动,强劲有力,实用与美观并存,完美体现商代晚期青铜仿生器的超高制作工艺。发掘的商代青铜器,充分显示了商代文化、艺术、工艺的纯熟。
时间从商代过渡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黄河流域附近的国家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冶铁技术,这种工艺技法也逐渐成为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手工生产力。当时各国通过使用铁制工具共同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在这一时期社会关系逐渐出现变化,社会开始由原来的旧奴隶制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制社会。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升级,农业生产也逐渐开始繁荣。在当时,黄河流域附近的秦国、魏国、赵国等大国城市人口规模宏大,其中最多可达二十万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人们的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各种文化在黄河流域不断碰撞,形成百家争鸣的景象,各家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论战,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高峰时刻。各个学派之间相互竞争、开办私学,以教授知识、著书立说,而后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
从秦汉到北宋的这一千多年中,黄河流域附近的人民除了生产生活还不断开凿运河,兴建房屋、宫殿、寺院等大型建筑。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封的铁塔、西安的大雁塔等都是黄河流域保存的珍贵历史建筑与艺术宝库,它们代表着古代匠人高超的工艺技法与现代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无道理,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民族文化。同时,城市规模也远比春秋时代的城市规模宏大。例如:长安、洛阳,是多个朝代的政治中心,同時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的中心,连接亚欧大陆,使各种文化艺术在此交汇。北宋时期的东京,就是如今的开封,是十分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当时宏伟的建筑、云集的马车、绚烂的景色。
中原地区的黄河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讲好“黄河故事”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河南地区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建筑、古文物等旅游资源,在讲好“黄河故事”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首先,可以借助众多文物作品,通过线上、线下讲解的方式进行全面推广,让民众了解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对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和保护,例如青铜工艺、玉雕工艺等传统工艺,让广大群众了解到传统技法和传统审美。再次,结合现代审美和工艺技法设计并制作一批满足大众审美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但可以加深广大群众对黄河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后,大力发展河南省黄河流域的旅游业,深入开发黄河流域的旅游资源,将黄河流域长期以来孕育的人类文明,最大限度地通过旅游的方式传播出去,这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可以为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讲好“黄河故事”可以提升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上述多种途径的实施,可以全面增强河南地区的黄河文化氛围,让群众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和中华文明的力量。
作者简介
吴味霖,1993年1月生,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实训教师/助教,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文化遗产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
参考文献
[1]丁宝秀.习近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N].光明日报,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