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壁画中佛寺建筑的布局

2021-07-21刘兴妤

收藏与投资 2021年6期
关键词:佛寺石窟壁画

摘要:敦煌壁画是十分珍贵的世界级艺术遗迹,为后人了解古代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这些壁画中的建筑物形象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能让后人在实物稀缺的环境下对那一时期的城、佛寺、民居有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本文通过纵向分析的方式,列举分析了敦煌壁画中不同时期的佛寺建筑布局,帮助人们了解古代佛寺建筑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

关键词:壁画;建筑;佛寺;石窟

敦煌壁画中的佛寺建筑,许多都是成组出现的,或者是几座建筑以对称的方式坐落,或者是只表现为一些较简单的院落。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成群体组合方式。除了个别遗址,唐代以前的群组实物少之又少。在壁画方面,宋辽以后的佛寺也多为后代改动。相比之下,只有在明清时期,完整的群组建筑才得以保留。因此,敦煌壁画中唐朝时期的建筑群体于现代而言,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壁画中佛寺形象的表现在绘画史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也有很大的区别。从隋代壁画建筑的简略扁平、初唐对于透视画法的探索到宋朝以后以及西夏晚期的壁画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一、隋代佛寺建筑的布局

(一)一殿二楼布局

北朝石窟没有出现有关佛寺的壁画,但它的洞窟形制尤其是洞窟的中心呈塔柱式布局,反映了早期在庭院中心建有高塔的佛寺的某些特点。隋代壁画中最早出现了可作为佛寺的画面,其最普遍的形式是正中立一座五開间大殿,形象突出,大殿左右各立一座三层或四层楼阁作为陪衬(第423、436、419等窟),三座建筑都呈现出正立面,没有画出周围的廊舍,这组画面所表现的,应当是寺院中部最重要的一组建筑。许多早期的佛寺其实主要建筑并不是佛殿而是塔,佛殿在塔的后面。其实在早期就有这种以佛殿为主题建筑的布局,尤其是由住宅改建成的佛寺,大多是以佛殿为主。

(二)凹型布局

在隋代壁画西方经变图中,多见这样凹型布局的寺院建筑组合,即中间大殿,左右各有一座小殿,三殿平面组成“凹”形,如隋第433窟。

第433窟所绘佛殿的前方左右各有一面积较小的方形配殿,两配殿相对而建,有的在三殿间连以廊庑。这种殿堂式的布局也大量地出现在莫高窟隋代洞窟,例如第306至308窟:在第307窟中,位于后方正中,面积最大的当是摹拟正殿,第306和308两个洞窟坐落在第307窟的前方两侧,面积较307窟小,是配殿的位置。

二、初唐盛唐佛寺的“凹”形建筑平面布局

到初唐时,佛寺逐渐呈现出成熟、整合与初步定型的特点。这一点可从道宣的两部图经中看到。他先后撰写了两部图经:《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下称《祇洹寺图经》)和《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下称《戒坛图经》)。两经中的寺院格局、空间形式相似,但是《戒坛图经》制作了一个简述,而《祇洹寺图经》的描述则要细致得多,然而两部图经在基本相同的建筑配置上也存在一些差异。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两部图经描述了两个唐代佛寺建筑典型的平面与空间模式①。唐代佛寺的主要特点是:(1)基址规模大;(2)寺内庭院多;(3)主要布局是凹形布局,即中间大殿,左右各有一座小殿,三座殿平面组成“凹”形。例如初唐第338窟,三座大殿之间连以廊庑,有的左右二殿是二层阁楼与中间的大殿以弧廊相连,如初唐第341窟,或者三座建筑都是楼阁以廊道相连的,如初唐第205窟。

在第205窟的这组建筑左右又各有一楼,全部楼阁群都建立在广阔的水面上,在建筑群前方架有几座平台。但是在大多数场合下,这种“凹”形布局的建筑仍然是建在陆地上的,只是它的前面有水池和平台。这在盛唐有更丰富的表现。如第217窟北壁净土变:正中是一座二层的佛殿,佛殿后面的回廊形成了一个“凹”字,然后又各自向东西方向延伸出去,在它们的左右和前方还有一些楼阁高台。整群建筑前是水池和平台,平台好像是水中的岛:中轴上有一座,左右又各一座,连以小桥。

第45窟北壁中央也是一座两层殿,左右斜向伸出,形成了八字形的两层廊道,左右又有单层廊道,全部建筑群前也是水池和平台。第225窟盛唐所画的阿弥陀经变则简单很多:它的中央是一座单层佛殿,左右端各有一座二层的阁楼,与单层殿合成“凹”字形,三座建筑之间连以弧形廊屋,整组建筑前也是水池。整体和初盛唐数例一致。

三、盛唐以后佛寺的院落式布局

唐代早期和中期的壁画佛寺,虽然比隋代画的一殿二楼式布局丰富,但是仍然局限于表现主体建筑。盛唐以后,由于技法的成熟,中、晚唐以至五代宋初,壁画表现佛寺前进了一步,很多都画出了院落,还有的画出了三门②,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看到更完整的布局。这些院落组合,在大型经变画例如《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东方药师经变》《弥勒上生经变》中还可以分为另外三种类型:单院、前后纵列的二院和左右横联的三院。

(一)单院式

单院佛寺的表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变画中出现的,寺院左右对称、视点放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方、基本上采用一个焦点的透视画出的鸟瞰图。另一种集中见于宋初第61窟西壁著名的《五台山图》中,其采取近似轴测投影的画法,所画的寺院比较小也比较简单。

唐代,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僧徒弟子往来不绝,《五台山图》应运而生。图中大小寺院共有六十七处之多。小的只有一屋,大者都做成了单院式。院落都由回廊围成方形,是唐代寺院通行的院落形制,不同于现存宋、辽以后的寺院呈纵深院落的做法。院落的正面正中设有二层门楼,院四角多有二层角楼,院中多为一到三座单层或二层建筑,有的在院外也有建筑。

在敦煌壁画的几百幅大型经变中,佛寺图几乎没有相同的,就正中一路来说,有仅一座单层佛殿的,有双层楼阁式塔的,有前后纵列两座大殿,两座中有时前一座是单层,后一座是双层的。纵列的两座大殿也可能前殿是双层,后殿是单层,或前后都是双层。也有前后纵列三座大殿的,前后两殿是单层,中殿双层。就配殿来说,一般都是双层阁楼,少数是单层。

角楼在绝大多数佛寺中都有出现。角楼有方有圆,还有六角或长方形的。有的在角楼和后殿之间的廊庑顶上又另外耸立起一座楼,也是有圆有方,形式与角楼相同。廊顶的这些小建筑之间常常用虹桥连接。

(二)前后纵置的双院式

前后纵置的双院式布局是在单院后又接出一个后院。后院的宽度和前院相同,但是深度比前院小。前院和单院式的佛寺布局差不多。后院的布置因为被前院的建筑遮挡,很多都不详细。晚唐第85窟的后院局部也被遮挡,从露出的部分来看,是并列的三座双层阁楼,上层以飞桥相互连接。在后院的左右部,又各立了一座六角双层阁楼。

(三)横列三院式

横列三院式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形制,一般出现在弥勒经变画中,画面上最方横长的面积,象征弥勒佛居住的兜率天宫。横列三院式布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列三院,互不连接,各自独立成单院。中院最大的建筑是南向,东西二院较小,方向各自朝向中院,并与中院开门相对(第231窟)。另一种是三院接连,中院最大,左右二院是园林,院中各有一座六角亭(第231窟)。

四、结语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建筑也在不停地进行发展。壁画净土里佛寺的建筑布局和形象主要是对现实佛寺进行的模仿。壁画中佛寺布局的变化不仅来源于对现实佛寺的真实写生,同样也有绘画史方面的因素和绘画技法的影响,隋代壁画建筑的略显扁平到初唐对透视画法的探索再到盛唐的成熟技法,这些变革使壁画里的佛寺建筑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作者简介

刘兴妤,1996年生,女,汉族,甘肃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参考文献

[1]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梁思成.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J].营造学社匯刊,1932(3).

[3]箫默.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J].中华文化画报,2008(4):20-27.

[4]梁思成.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建筑[J].文物参考资料,1951,2(5):1-48.

[5]箫默.敦煌建筑研究缘起及其撮要[J].古建园林艺术,1991(2):27-29.

[6]孙毅华.敦煌壁画中“城”的形象与演变[J].南方建筑,2010(6):60-63.

[7]易存国.敦煌石窟环境艺术设计研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44-51.

[8]刘青.论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2):128-131.

注释

①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480页。

②三门,即寺院大门或中心回廊院大门,可能是三座门,也可能只是一座,但唐代一般都称为“三门”。

猜你喜欢

佛寺石窟壁画
三观壁画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反美”壁画
唐代佛寺壁画研究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飞蛾”修复壁画忙
天涯海角壁画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