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点素材多维解读之“生态文明”

2021-07-21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王学华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华鲟生态文明角度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 王学华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这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更多全球性挑战、共同开创更加美好未来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五年规划,并将全国目标向地区分解落实和实施考核。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此次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我国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推进低碳工作不仅仅事关政府、企业,也事关个人。每一位公民也有责任在这方面作出贡献,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多栽花、多植树等点滴小事做起,让低碳消费贯穿于日常生活。当前,我国正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正契合低碳发展理念,有助于推动全社会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和人心所向,我们应以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施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高质量复苏,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大国担当。此次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我国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全球生态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的担当精神。

核心角度2: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创新角度:从我做起。推进低碳工作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多栽花、多植树等点滴小事做起,唯有将低碳环保意识贯穿于日常生活,才能取得实效。

天蓝地绿水清 扮靓美丽中国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青藏高原往北,沿祁连山、贺兰山、阴山至大兴安岭,辽阔壮美的草原是天然的绿色屏障。那无边无际的绿色,随着古老的诗词吟唱,始终在人们心头萦绕。日前,敕勒川等39处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正式启动。从三江源到毛乌素沙地,从东北林区到云南洱海,一个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故事,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拼就美丽中国的动人图景。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全覆盖。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6.7%。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比2016年减少71%。

节能减排培育经济发展绿色动力。2019年,我国清洁能源占比迅速提高、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持续降低,去年降至57.7%。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3年实现了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生态保护让神州大地绿意盎然。近年来,我国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将约25%陆地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东北虎豹、大熊猫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

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十三五”期间,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

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14亿中国人正以久久为功的精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呵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绿色发展铸就美丽中国。目前,中国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如此,中国才变得越来越美丽。

核心角度2:走绿色发展道路,需要多管齐下。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一项需要多方联动、多管齐下的系统工程。只有多条线同时推进,才能取得成效。

创新角度:实干之要,重在落实。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一场硬仗、大仗,必须埋头苦干、真抓落实。

南极飙高温给人类敲响警钟

2020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就连南极这片“地球最后的净土”也没能幸免。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上测到当地气温一度达到 20.75℃,这是有观测记录以来,南极洲首次测得超过 20℃ 气温值。南极拥有“世界冷极”“世界风极”和“世界旱极”等一系列的极端称号,最低温度为零下89.2℃,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0℃。如今,南极的温度竟然能达到惊人的20.75℃,实在令人震惊。气温上升带来的自然就是大面积的冰川融化,据悉,5年来南极有1.5万亿吨冰融化,极地的动物们无路可退,无处可逃,它们不得不在残存的冰川上痛苦挣扎,静静地等着死亡的到来。

2019年6月,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气候专家研究发现,过去25年间南极共有3万亿吨冰融化,其中50%的冰都是最近5年之内融化的。从2012年至今,南极大陆的冰山融化速度翻了3倍!融化的浮冰让企鹅失去了生存的场所,赖以生存的食物磷虾大量减少。根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的数据显示,一些群落中带帽企鹅的数量已经减少了66%之多。此外,南极冰川融化有可能显著提高全球海水水位。对于岛国和沿海城市而言,这是一个真正的危险。

科学家们警告,如果气温再这样持续上升,南极或将瓦解。中科院院士丁仲礼曾说过:“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多的是比现在气温高或低的时候,地球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作为物种的人类自己。”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人类和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和地球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人人应为。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扭转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核心角度2:强化宣传,树立理念。对于环保来说,加强宣传至关重要。对于科学家们的警告,人人要牢记于心。每个人都要明白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自己。只有不断宣传,使人们树立环保理念,才能催生实际行动。

创新角度:对大自然怀有谦卑之心。自然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人类只是地球的一部分,应该对大自然心怀敬畏之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不能妄图征服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为一条鱼,立一部法

2020年5月14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该条例自2020年6月6日实施。为了中华鲟,这个号称“水中大熊猫”的濒危物种,上海人大立了一部法。为一条鱼立一部法,这在地方立法史上尚属首次。上海在全国率先对长江流域特定物种保护进行地方性立法,开创国内特有物种立法的先河。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这一洄游生物,以长江口水道作为“待产房”和“幼儿园”。长江口是成熟亲鱼由大海进入长江进行繁殖的唯一通道。每年7至8月,中华鲟亲鱼经长江口溯河而上,第二年10至11月产后的亲鱼又经长江口进入海洋。因为生长周期长,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非常难。如果自然种群保护不得力,中华鲟就有灭绝危险。而一段时间里,长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旗舰物种中华鲟出现生境破碎化的状况,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的地步。

此次立法建立了中华鲟救助机制。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中华鲟收容救护体系,对执法机关罚没的中华鲟,以及野外发现的误捕、受伤搁浅、受困的中华鲟开展收容救护工作。同时,明确了个人和单位对中华鲟的救助责任。立法明确了中华鲟的捕捉要求。禁止捕捉、杀害中华鲟,因特殊需要必须捕捉的,应当依法取得特许捕捉证。立法还建立了投诉举报机制。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危害中华鲟的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

鲟鱼专家表示,为一条鱼立法,想要保护的不仅是中华鲟这一珍稀濒危物种本身,守护好人类与所有水生生物共同的家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这一立法的鲜明价值取向。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上海市践行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保护好“一江水”“一条鱼”,从制度供给上迈出了第一步,这为以后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做出了榜样。

核心角度2:制度重要,人更重要。制度是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归根结底就是唤醒人们的自觉意识。如果有了制度而不去执行,这个制度就形同虚设;如果人人都自觉,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创新角度:环保是每一代人的事业。环境保护不是一代人的事业,也不是几代人的事业,而是每一代人的事业。环境保护事业,没有止境。

绿孔雀逼停一级水电站

2020年3月20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云南绿孔雀公益诉讼案做出一审判决:被告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新平开发有限公司立即停止洒江一级水电站建设项目,不得截流蓄水,不得对该水电站淹没区内植被进行砍伐,这意味着,现存数量不足500只的绿孔雀,暂时逼停了已投资40亿元的水电站项目。此案是国内第一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公益诉讼,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悉,戛洒江一级水电站是目前云南省玉溪市城内投资最大的水电项目,2016年3月,该项目开工,其动态总投资约39亿元。但多家公益组织、多位生物学家实地考察后,认为其建成开闸蓄水后,区内的濒危物种绿孔雀、古老的子遗植物陈氏苏铁,以及大片原始季雨林将迎来灭顶之灾。2017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自然之友”)正式对该项目的建设单位新平公司、环评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就环境污染责任提起诉讼。历时两年多,该案终于有了结果。但自然之友总干事认为,判决结果可以理解为,法院对该水电站摁下了暂停键,项目未来是否会复工还有待观察。

绿孔雀有“百鸟之王”之称,仅存在于中国、越南、印尼等国的一些有限区域,早在十年前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据估测全球种群数量已不足3万只。绿孔雀作为我国本土唯一的原生孔雀曾经在中国广东、四川等分布也很广,后来由于栖息环境不断被破坏,目前仅云南有分布,且数量不足500只,由于数量濒危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公众极难见到绿孔雀的身影。

从水电站淹没区到绿孔雀栖息地,折射出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冲突,而如何在博弈中寻找平衡点,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环保问题不能疏忽。“绿孔雀保卫战”胜诉并不轻松,无论这起案件还有没有变数,都在提醒我们:在环保问题上千万不能有任何疏忽,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舍弃生态环境发展。

核心角度2:把家园还给动物们。为了发展,人类已经占有太多地方了,很多动物们的家园惨遭践踏、毁坏,流离失所的它们面对的只能是死亡。给动物留点生存空间吧,人类不缺少那一两个设施,但是动物们缺少家园。

创新角度: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上,更要付诸行动,需要法律的介入。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到有序发展。

无膜棉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摆脱“白色污染”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目前已是100%覆膜种植棉花,但地膜成了新疆棉田“白色污染”的祸首。“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团队率先开展早熟、耐低温、耐盐碱的无膜棉新品种选育,成功培育出中棉619,攻克了无膜棉品种选育和无膜栽培技术等难题。”2020年10月7日,在新疆阿拉尔市举行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期总结暨无膜棉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党委书记潘燕荣说。

新疆占我国植棉总量的80%以上,地膜覆盖能增温保墒、抑制杂草和防病抗虫等。“然而,新疆棉田随着地膜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耕地质量逐步下降。严重影响着新疆机采棉的品质。”潘燕荣说。

解决地膜“白色污染”迫在眉睫。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将“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于是,在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我国棉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与现代化战略研究”支持下,喻树迅及团队选育出的新品种“中棉619”,在南疆无膜覆盖条件下生育期120天,霜前花率95%,平均产量可达350公斤/亩。该品系还具有特早熟、耐盐碱、耐低温的特性,可保障棉花在无膜覆盖条件下的出苗率和成苗率。该团队研发的“南疆无膜棉新品种培育及其配套技术”入选2019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被同行专家评定为“解决棉田残膜污染的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为彻底解决棉田残膜污染创新了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途径,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等。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战胜“白色污染”,刻不容缓。“白色污染”不仅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更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战胜“白色污染”,一刻也不能耽误。

核心角度2:技术创新。“南疆无膜棉新品种培育及其配套技术”入选2019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其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

创新角度:迎难而上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地膜覆盖能增温保墒、抑制杂草和防病抗虫等。但是,地膜也能造成“白色污染”。在两难之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团队却迎难而上,最终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猜你喜欢

中华鲟生态文明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