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楚王失弓”导写

2021-07-21浙江省岱山中学黄瀛伦米学良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失楚王胸怀

浙江省岱山中学 黄瀛伦 米学良

文 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了此事,说:“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导 写

该题由故事类材料、任务指令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该材料又可分为三个角度,分别代表对待问题(得失)的三种态度及思想境界。

从楚王角度看,他没有因丢失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的胸怀与气度。

从孔子的角度看,作为思想家、政治家,“人失之,人得之”,胸怀更宽广。孔子的话主要反映的是他的政治思想,他主张突破国的狭隘概念,对应现在来说,类似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分国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彰显的是孔子“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老子的角度看,在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平等共生的大背景下,根本就无所谓得失。老子的话反映的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然万物平等,包括人在内,因此在天地自然之内,万物遵循它的规律运行,彼此间和谐共生,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但从材料整体角度看,楚王、孔子、老子对同一件事,关注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了他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又决定他看世界、看问题(得失)的方式,决定他的一言一行。

参考立意:

1.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

2.做人要有胸怀、境界。

3.开阔眼界,豁达看待得失

一是现状主导模式。这是一种体系内思维,将矛盾看作为各自法律体系内的争议,背后的理念是法律冲突。问题在于,与国际投资法不同,文化遗产法没有设立专门的争议解决机构,从而可能会削弱属于非投资性的文化价值。

佳作展示

开阔眼界,豁达看待得失

浙江岱山中学高三 唐彬哲

楚王丢失了心爱的弓,当然心疼。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在自己的国土上丢了东西,不过是让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会跑到其他国家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在别人眼里,丢失了心爱的东西,肯定是难过的事,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所以,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保持了君王应有的洒脱和风度。

孔子是思想家,他认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虽然洒脱,但毕竟还囿于“楚”地,视野还不够开阔。

而在老子看来,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说“人失之,人得之”,虽然比楚王视野广,但依然停留在人的范畴里,算不上天道。他看问题的眼光,显然又宽广了许多。

拉罗什夫科说:“各种人与事都有自己的观察点,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了才能判断得最好。”我们当然难与圣人比,但是,他们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更宽广的层面去认识与面对。由是观之,眼界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眼界不同,其所思所想便不同。是故唯有开阔眼界,才能豁达看待得失。

外物的得失本就不在你我指掌之间,汲汲追求甚至一厢情愿地欲将其留下,必然凝滞其中,作茧自缚,无法收获人生的圆满。苏子感叹“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纪伯伦亦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人之于世都是孤独的,要意识到,除己身外别无他物,外物本就不是应该为你所有。因此,我们更应该把握的是自身在得失过程中心灵的收获与成长。

揆诸当下,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人为失而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重复着失与得。金钱、地位、荣誉、名气上的得得失失,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豁达,也便多一份心灵的自由。

这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就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展开议论,楚王、孔子和老子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作者由此提出“唯有开阔眼界,才能豁达看待得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论述了“豁达看待得失”。最后发出呼吁,照应开头。文章审题准确,感悟深刻,思维缜密,结构严谨。

胸怀开阔,心怀天下

浙江岱山中学高三 应秉诺

《浮生六记》中说:“光阴有限,荣枯有度,得失难量。”于祸患中可洞察福祉,在沟壑中可仰望星空。楚王丢了弓,而以为楚人遗弓,楚人得之,故不寻找弓,孔子知道后认为不应只局限于楚人,而是所有人,老子更认为应不局限于人,“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三人对弓的失与得看法不同,其实是由其胸怀决定的。

在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早已不是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说,整个世界都已成为紧密联合的整体,组成这个世界的所有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胸怀开阔,心怀天下,即意味着要有博大的胸怀与宽广的眼界,从全局出发看待问题,必然得到新的收获。

宽广的胸怀、宽宏的气量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齐桓公不计过往恩怨,任用管仲成就春秋大业,体现了超凡的气度;廉颇负荆请罪体现了顾全大局的品质;中国政府在新冠病毒肆虐之际,为世界各国送去口罩、防护服等,展现了大国担当精神。从古至今,由小事到大事,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一脉相承。正是如此品质,才使中国得以屹立于世界东方。

具有开阔胸怀,心系天下,可以成就自我和他人,而心胸偏狭,只顾一己私利,最终只会损人不利己。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之时,也总有反全球化的鼠目寸光之辈。美国政府为维护美国自身利益,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制裁,不准美国向中国出售高科技产品,种种公然挑衅在打击了中国的同时,也重挫了美国经济,引起各方不满。若中美两国能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相信结果必然是双赢的。

倘若人人有宽大的胸怀,心系天下,那么这个世界则会多一些友好、体谅,少一些争夺、恶意与伤害。正如习总书记所提倡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人与世间万物之间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相信我们所处的世界会更加美好。

培养开阔胸怀,心怀天下,不汲汲于名利,既成就自我又造福他人;融小我于大我,必能超越自我,成就伟大。

点 评

本文按照“总分总”结构行文,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主体部分正面运用齐桓公、廉颇、中国政府等事例论述要有博大的胸怀与宽广的眼界,接着就美国政府的做法从反面对比,突出了“具有开阔胸怀,心系天下,可以成就自我和他人”的观点。接着,宕开一笔,由习总书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展开论证,有说服力。结尾既照应标题,又点题升华,简短有力,突出了文章中心。

猜你喜欢

人失楚王胸怀
数百人遇难
海归程倩云:热心如火红 胸怀似海阔
胸怀军旅梦
楚王失弓新编
楚王爱细腰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楚王招贤
楚王围宋(下)
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