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医疗平台建立院前院内严重创伤一体化急救体系的效果
2021-07-21徐建安李王安
徐建安 李王安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 广东 惠州 516000 )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高处坠落、交通高速化交通事故等频繁发生[1],严重创伤的发生率在全世界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严重创伤占导致患者死亡的比例超过6%,且比例越来越高[2]。而抢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及预后,因此建立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创伤急救体系是应对突发创伤疾病的客观要求。依托智慧医疗救治平台构建院前院内严重一体化急救模式是指综合院前急救、抢救室急救、手术室急救以及ICU急救为一体,运用科学信息技术及高效的管理模式构建一条顺畅的一体化急救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一体化急救体系应用的成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1日我院急诊外科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常规急诊外伤救治干预措施。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7-82岁,平均(42.8±3.4)岁,其中交通事故伤35例,高处坠落伤19例,重物砸伤7例,钝器伤5例,锐器伤8例。随机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1日我院急诊外科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7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给予患者基于智慧医疗平台建立院前院内严重创伤一体化急救干预措施。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16-81岁,平均(43.1±3.6)岁,其中交通事故伤33例,高处坠落伤17例,重物砸伤8例,钝器伤7例,锐器伤11例。纳入的患者符合如下标准:(1)ISS评分均≥16分,符合严重创伤诊断标准;(2)患者均在伤后12小时内送至我院救治;(3)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患者入院前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常规急诊外伤救治干预措施,即患者家属或路人拨打120后,急诊外科医师随救护车前往目的地接病人进入诊室,病人发送入急诊室后开始抢救,给予吸氧、输液、清创缝合等,联系相关科室会诊,需要手术的联系手术室进行手术等。观察组给予患者基于智慧医疗平台建立院前院内严重创伤一体化急救干预措施,即120接听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接到通知的医生在3分钟内出诊。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判断患者的受伤类型、受伤部位、伤情严重程度、生命体征情况、有无昏迷等并记录至平板电脑,在现场及时将数据传输至急诊科抢救室。急诊室接收数据后,立即启动智慧医疗平台,启动严重创伤预警。相关诊疗组长或护理组长立即联系彩超室、CT室、外科相关科室(神外、普外、骨科等)及手术室等启动一体化无缝连接绿色通道,抢救护士准备好心电监测仪、颈托、骨盆带、呼吸机、除颤仪、气管插管设备及床旁彩超机等待患者送达,以保证患者一送到抢救室就能免去等待时间得到及时的抢救而赢得抢救时机。当患者被送达抢救室后,抢救人员立即按急救程序进行急救。过床前,先进行初步伤情评估,按照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原则采用ABCDEs法进行检查,A:气道,即了解有无呼吸道阻塞,及时吸痰,同时检查颈椎有无损伤,必要时上颈托保护颈椎,避免翻动患者出现2次损伤;B:呼吸,即通过视诊及听诊了解患者的呼吸情况;C:循环,即测血压、脉搏及四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有无大出血(如有则及时备血输血),有无裂伤口(如有则及时包扎止血),同时判断有无骨盆损伤,必要时上骨盆带保护骨盆;D:神经功能,即GCS评分,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E:暴露/周围环境控制(含保暖);F:即床旁彩超,了解有无重要脏器损伤。初步伤情评估后,使用过床板将伤者移动至抢救床,过床时检查脊柱有无损伤,过床后立即按照ABCDEs法进行2次伤情评估,对于ISS评分>16分的患者积极进行气管插管术以保证有效呼吸[3],同时进行深静脉穿刺以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做好术前准备。
3 观察指标:(1)抢救时间:根据护理记录单计算抢救时间。(2)抢救成功率:经过抢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视为抢救成功,如患者死亡为抢救失败。(3)并发症发生率:通过护理记录本记录患者的MODS、肺部感染、残疾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5 结果
5.1 2组患者抢救时间的比较: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抢救时间,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
5.2 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比较: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比较(n,%)
5.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讨 论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推进,现代化建筑、交通高速化不断推进,严重创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致死率中已位于各种疾病的第3位[4]。在我国,每年超过70万人死于严重创伤,严重创伤所导致的患者死亡在城市和农村中分别居于第4和第5位[5-7]。造成创伤的外部因素众多,由于作用性质不同,其创伤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严重创伤多为复合伤,病情危重,如救治不正确、不及时,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总的处理原则是生命支持,采取措施有效的进行止血,然后经简单包扎,尽快送附近医院进行抢救。特别是多发伤常合并大出血甚至失血性休克,因此其死亡率居高不下,及时、科学、有效的抢救对挽救患者生命及改善预后尤其重要[8-9]。严重创伤一旦发生,患者死亡常出现在3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是创伤发生后的几分钟之内,患者常死于心脑血管系统的损伤等;第2个高峰是创伤发生后的几小时之内,患者常死于颅内血肿、胸腔出血、肝脾等实质脏器破裂及骨盆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等。此期患者大多已被送至医院,也是患者救治的“黄金期”,此阶段能否及时高效的救治是患者能否抢救成功的关键;第3个高峰是创伤发生后几天-几周,患者常死于创伤继发的严重感染及MODS等严重并发症[10-11]。然而传统的急救模式及措施往往不及时、不高效,抢救效果不理想,抢救成功率偏低,患者并发症多,预后差。
近年来我院与国内外多家创伤中心合作共建创伤中心,同时依托本市智慧医疗救治平台构建院前院内严重创伤一体化急救体系,一体化急救体系是融合院前信息、抢救室准备、辅助检查优先通道及手术室一体的绿色通道型急救体系,患者院前接诊后立即传送至抢救室,开启创伤警示,急救室医护人员准备好抢救设备,待患者送至抢救室后无分诊、停留及等候环节,立即施行高效的抢救措施,抢救医师及护士各司其职,严重创伤患者的检查单加盖绿色通道章而优先检查,减少了等待时间,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的患者的抢救时间(31.70±1.14)分钟,明显短于采用传统急救模式的患者的抢救时间(49.52±1.15)分钟,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4.74%,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急救模式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3.78%,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95%,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急救模式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4.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自从采取严重创伤一体化急救体系后,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远高于全国创伤救治的平均水平。采取严重创伤一体化急救体系后,患者的抢救时间缩短、抢救成功率提升,患者预后明显提高,在临床大规模推广具有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