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依据与实施
2021-07-21武博
武博
(广西科技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构建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这里的适应性旨在强化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变化、变革的能力。如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专业也要对应产业的发展变化。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调整要坚持产业发展为导向,一旦产业结构、布局、需求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专业也应随之变化。在产业发展的导向下,研究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将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一、基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理论支撑
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但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与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最为密切的是有关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其中最典型的是产业经济经典理论、教育需求与供给理论、一般系统论。
(一)产业经济经典理论
专业结构是国家经济结构的反映,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联系的,它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12。而若想展开对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就不能避开产业经济理论的支持。产业经济经典理论包括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及产业布局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一个产业从产生到衰亡的发展过程,从产业不同的阶段可以判断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等;它也包括不同产业或产业综合体在经济发展中随着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变化在地位上演进的阶段性和周期性[2]18,如主导产业、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等。那么,不同产业的演变所对应的专业需求则可能是新兴专业、主干专业、传统优势专业等。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是指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纵向方面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横向方面不断由简单向复杂演变[3]106,如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其对应的专业结构的演变,影响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改变。产业布局理论是指产业自身的多种布局模式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两种效应,即产业集聚效应与产业扩散效应。两种效应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产业集聚效应会对区域内对该产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专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利于专业规模、专业效益的提升。但产业扩散效应很可能会带来相关专业的萎缩,其专业布局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依据发生的不同效应,就要做好调整专业布局的准备。
(二)教育需求与供给理论
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也承载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进入社会的责任,它既要满足产业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专业是连接产业输入与教育输出的重要桥梁,专业调整则关乎着二者的需求与供给。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往往包括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是指教育要为各行各业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和劳动力,需要培养出遵守、保护、发展社会的文明和制度的人[4]85。个人需求则是指要满足个体未来发展而产生的教育需求。任何教育类型都需要满足这两种需求,并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以实现需求的条件,如师资供给、教育资源供给、财政供给等,即教育供给。那么,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的职业教育,它的社会需求就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良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学习的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则是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未来良好生活能力的需求(包含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等)。可见,若想职业教育需求得以满足,就需要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机构输出高质量的教育。而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优化必然会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因此,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不能离开教育需求与供给理论的支撑,它会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明确为受教育者提供何种的专业教育才能满足个体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们专业调整所必须要考虑的两个目标,即社会与个体的发展。
(三)一般系统论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是对其专业数量、规模、布局、培养标准进行调整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对相关专业进行简单撤销、新建、规范的过程,而是一个既要从宏观上把握优化的思路与原则、也要从微观上明确优化每一个步骤的推进过程[5]。无论是对其专业调整理论的构建,还是对其基于产业发展的实践推进,都需要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都需要将其视作一个整体来考察与研究。系统,往往认为是相互作用着若干要素的复合体[6]51。这些“若干要素”都是可独立存在的要素,但又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由于其中的某种联系而组织起来的复合体,当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起来就可发挥出个体所不能发挥的功用。正如贝塔朗菲曾经说过,当我们讲到“系统”,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6]61。整体性可以说是系统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系统论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整体与各部分要素的相互关系。系统论虽说是一门逻辑和数学领域的科学,但由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新颖、方法独特、效果显著而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思维范式,并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教育学科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实践的应用探索之中。职业院校专业调整来源于职业教育结构中的专业结构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指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内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涉及各要素的相互衔接、相互匹配等问题,也会涉及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也应运用系统论,从整体性出发,分别对其内部各要素以及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以寻求如何建立专业调整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发挥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的整体优势。
二、基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主要依据
影响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因素有很多,并不是每项影响因素都占有同等的权重,产业发展是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最为重要的因素,可重点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需求作为主要依据。
(一)区域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匹配度
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口培养区域产业人才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的教育,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专业结构必然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有学者认为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揭示其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7]223。产业结构“量”的角度一般可通过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就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来体现。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专业发展内涵、口径与质量等都是专业的要素;专业数量、规模、布局、衔接关系等是专业关系,它是指在一定专业内涵的基础上专业间的构成状态[8]。职业教育的专业分类与以学科导向的普通教育专业分类是不同的,它往往是依据产业进行分类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体现出产业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应与产业结构相一致,如果二者的协调性不足,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过度或不足,如果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产业需求,就会阻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进行衡量的依据可通过专业结构中的对应产业的招生比重、专业布点数、专业规模、专业毕业生就业比重等专业关系与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区域就业人员比重等进行对比研究。
以专业结构中的专业招生数量为例,将江苏、广西职业教育的不同产业对应专业的招生比重与两个省份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其差距度就可作为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是否协调的标准之一。江苏属我国东部经济发展发达区域,如表1,其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差距较小,可见其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适配性较好,发展较为协调。而广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两要素比较差距较大,尤其是二产专业招生较为不足,三产专业招生较多。因此,通过各区域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可明确未来区域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趋势。
表1 2018年江苏、广西职业教育专业招生 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比 %
(二)区域产业布局与专业设置的协调性
区域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依靠于良好的产业结构,还需要科学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决定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布局也影响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业布局一旦发生变动,职业教育专业就要相应的与之匹配。产业布局,即产业的地区性分布与配置。产业布局是经济区域的基础,区域经济是产业布局的前提[2]18。经济区域一般是以省、市、区为单位,也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而进行的战略布局,如长江经济带、东部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相关的经济区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会进行相应的产业布局,进而会对区域内的专业设置有一定需求。以南京市、苏州市为例,见表2,根据其三次产业比重,可以发现苏州二产较南京会更为强势,而南京三产比重较苏州又占据一定优势。其中,苏州二产三产比例相当,说明其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势均力敌。那么,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布,就可对其相应专业进行设置。
表2 2018年南京、苏州三次产业与 就业人员结构对照表 %
另外,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有其自身特点与规律,只有充分了解每个经济区域的产业分布,才能有针对性地布局区域内的职业教育专业。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往往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其中,经济要素中现有的产业基础对产业布局有较为直观的影响,任何一个产业都要存在于一定的产业环境中,随着生产力发展,布局其中的企业分工会愈加细化,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会愈加密切[3]106。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有序布局带来的聚集效应,就应积极对职业教育专业进行调整。如广东顺德区自2002年以来,产业发展大量出现产业聚集形成专业镇,构建第三产业更完整、更纵深高端服务体系,出现产业融合[9]36。在面对加快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顺德区在十三五期间变革了原有的“一镇一校”“一校一品”思路,对顺德区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做整体考量,明确了顺德区内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链,并依此产业布局进行了专业布局的调整,划分了北部、东部、中部、南部的职教办学特色,将各个区域的职教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分别打造会展和智能家居、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智能制造类四大特色专业集群。从而避免了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同质化、专业规模小、专业脱离实际等问题,最大程度发挥了产业布局的聚集效应。所以,产业布局与专业设置的协调性影响着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
那么,专业与产业形成了良好对接,是不是就可以一成不变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的出现、传统产业的革新等,对就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就会进行变化,相关专业的数量、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发生变化,就会有新的专业出现、专业方向的增加、原有专业的拓展或退出等,也就是说,专业设置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区域产业需求与专业供给的适应性
专业应因社会需求产生和发展。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分工对不同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人才需求[10]。职业教育专业则主要是面向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脱离产业、市场的专业办学是无法做强做大的,也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一直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产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同,如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操作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专业供给须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二者的切合度则是区域职业教育专业是否需要调整的依据之一。首先,要看就业人员是否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划相对接。如果二者出现较大差距,说明某些专业存在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的问题。如苏州市的“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主要通过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进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与高品质生活的服务业。从表2可见,苏州对二产的从业人员虽有比较强劲的需求,但二产就业人员的比重与二次产业比重的契合度仍有一定差距,而三产的就业人员缺口比较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随着苏州产业结构纵向的缓慢调整与横向的深度发展,未来苏州二产对创新型人才、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素质型的基层人才会有更大需求,三产则更需要高品质的服务型人才。
其次,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部署,适时调整区域职业教育专业供给。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都对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同时也会对职业教育产生相应的专业人才需求。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加强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方面的互联互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对支撑其发展的人才需求则变得尤为重要,许多产业都面临着人才缺口,急需领域专业人才主要涉及项目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贸易、金融、法律等领域,还有对非通用语言人才、国际化人才都有较大需求[11]。如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显示2018年贸易/进出口行业的人才需求就达到97 320人,比上年度增加89 545人,增幅达到1 151.70%[12]。这就亟需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迅速调整定位、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为“一带一路”服务的准备。
三、基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基本思路
明确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思路是开展专业调整实践的前提,职业教育专业调整要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核心要素,发挥产业导向的驱动作用,明确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各方主体责任,并为构建动态的专业调整预警机制做好准备。
(一)绘制“产业地图”,发挥产业导向的驱动作用
区域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熟知区域内的产业布局与生产力的组织方式,才能进一步明确相关专业的分布与布局,产业地图则是产业布局的结果,对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有重要意义。“产业地图”是一种全新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解读形式[13]。产业地图既能直观地反映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现状,也能对规划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起到指引作用[14]。因此,若想使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更具有适切性,首先,先了解产业布局,而绘制产业地图是非常好的方式。在区域地图上,要将各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都标注出来,大到一个区,小到一个街道,都需要进行特殊标注,可用图例标注,也可用色彩标注,从而非常直观地将区与区之间、街道之间的产业链勾画出来。根据区域地图中不同版块的产业聚集情况就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布局起到一个指导作用。
其次,了解区域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在区域地图上,也要将各职业院校做出特殊标注,明晰其专业设置及专业办学情况,并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该区域的主导产业和三次产业进行匹配。专业设置情况一般是指开设的专业大类、开设各个专业的学校数、开设的专业总数、开设的专业在校生人数等指标,将专业设置情况与相对应的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可找出供求与需求比。
最后,了解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在区域各产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创新性不足、发展动力欠缺等,都在促使企业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只有了解企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才能判断职业院校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专业的人才。
(二)明确专业调整主体责任,促进“三方联动”
职业院校专业调整最终要落实到实践的推进之中,但专业调整不是简单地通过行政指令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调整,也不是各个学校独自进行的自我调整,而是应由政府主导进行的系统化调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市场三方联动的作用,并明确专业调整参与各方的主体责任。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的指导意见》中,就曾提出“全区各设区市人民政府作为统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的主体,应成立领导小组,由分管负责人担任组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机构编制、发展改革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可见,广西在进行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工作中,改变了原有的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统筹主体,而将各设区市人民政府作为本区域统筹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主体,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从而使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发展更好地进行匹配。
“三方联动”,即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市场自主调控的专业调整路径。政府主导就是要坚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明确谁负责调整、谁监督调整、谁实施调整等问题;学校主动则是改变以往学校被动参与的情况,强化学校主动适应调整的积极行为;市场自主调控是根据市场、行业企业的需求而进行的倒逼式调整。“三方联动”是政府、学校、市场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应对产业发展而确立的专业调整策略,三方都是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方,只有三方合力,才能培养出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
(三)引入“第三方”,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预警机制
科学的、合理的职业院校专业调整方案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是密切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适时对职业学校专业进行评估与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专业调整指标中的专业点数、专业规模、专业类别数、专业布局也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调整可能会经常发生。区域动态专业调整预警机制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情况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产生的需求进行动态的分析与评估。在明确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后,可在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劳动力市场规律下,对相关专业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根据产业聚集效应,可能会衍生出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产业,就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又如产业转型升级会导致一些专业供给过剩,就需要停办相关专业;也有一些产业会成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就需要及时增加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或专业布点数以及缩小个别专业的招生规模等。专业调整预警机制是帮助教育部门及时发现专业办学停滞、与产业发展脱节等问题,从而及时进行调整。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了解产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供给是否协调一致呢?这就需要构建职业院校专业调整的标准体系,供政府与教育部门决策。同时,设置动态评估与预警机制,可组建专家组对相关专业办学情况进行评估,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由第三方评价机构调查、统计、分析并定期发布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并对职业院校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调整的依据。如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就是第三方评估的主要代表,他们可以承担各职业院校专业调整的咨询方,可定期发布区域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参与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评估验收工作等,这将帮助各职业院校确立正确的专业、专业群调整、建设的方向。
四、基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实施
综上对于基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理论与调整思路的研究,可知专业调整的实施可通过确立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实施方案,编制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标准,强化专业调整的主体实施路径,制定评估方案等实现。
(一)夯实理论基础,确立科学的专业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科学实施专业调整,应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在确立产业导向、行业企业(市场)参与的基本思路基础上,明确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对接的重要性,并对产业与专业之间关系进行充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辅以相关数据分析,科学论证中职学校专业调整的各种可能性与实施方案,充分征求各部门、学校的意见之后才能进行实践推进。
(二)研制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标准
在进入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之前,应先确立调整的标准,使专业调整有据可循。专业调整标准的研制可采用双向复线式的研究路径,即“由下至上”的文献资料整理梳理、数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论证、文件草拟的研究路径与“由上至下”的政策文本演化、意见征询、实践改进研究路径相结合,科学合理合情地制定中职学校专业调整的标准体系,从而更密切地结合实际、更广泛地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充分地参与与表达意见。
(三)强化“三方联动”的专业调整主体实施路径
在区域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实践推进中,结合已有的理论研究,明确职业院校专业调整的“三方联动”,即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市场自主调控,政府主导就是要坚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明确谁负责调整、谁监督调整、谁实施调整等问题;学校主动则是改变以往学校被动参与的情况,强化学校主动适应调整的积极行为;市场自主调控是根据市场、行业企业的需求而进行的倒逼式调整。
(四)构建由“静”到“动”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
科学的、合理的职业院校专业调整方案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对接区域产业的发展,对职业院校专业进行动态调整。调整标准中的专业点数、专业规模、专业类别数、专业布局都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所以,静态的专业调整标准并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调整标准应“动”起来,通过设置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合理、客观地制定专业调整方案,才能真正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提供重要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