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真语文:我们的语文教育主张

2021-07-20崔慧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崔慧琴

摘要:经历真语文是指在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的学习者与文本、作者、环境等信息交互活动中说真话、写真话,表达真我的思想感情,以形成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语文素养,涵养真诚人格的过程。通过日常的语文学习活动,探索语文学习活动的必要历程,探索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思考学生必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深刻认识语文学科本质,是经历真实的语文教育的应然实践路径。

关键词:真语文;真经历;真学习;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0042-04

中国古人强调“诗言志”,语言文字是个人诉说心志、表情达意的工具。尊重“人”内心的思想情感,强调生命在场的语文学习经历,才能够以优秀的文化涵养学生的性情,以真实的语文经历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核,以触及灵魂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由此实现以文化人、以文立人的目的。观照当今语文教育生态,我们课题组提出了“经历真语文”的语文教育主张。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我们在深入课堂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升学压力巨大,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追求“高效”的教育。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经历自然、经历社会的权利被剥夺,学生的身心长期以来被大量隐性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弱化了贴近语文的过程性学习经历。

(一)“假认知”:语言文字符号化

语言文字本该是鲜活的生命体,具有丰厚的生命力、强大的建构力与无限的创造力,字词句段篇语俢逻文,无一不书写着生活的气息。但是,很多学生却不会这样自然地将学到的语言文字与“我”相融合,语言文字仅仅作为僵化的、静止的、没有生命的符号记录在他们的记忆版图中,不能在需要的时候被灵动灵活地运用。这样没有被真正认知与认同的语文知识,就是虚假的符号化认知,偏离语文的本原。

(二)“假能力”:生活实践教条化

语文实践活动应该是实实在在指向生活应用的,很多同学不能学以致用,语文知识与实践能力、生活应用能力割裂现象严重。口语交际技巧头头是道,却不能根据现实情景灵活应对,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沟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不能正确理解他人,难以有理有据地自信表达,难以条分缕析让人信服。

(三)“假思想”:情感体验程式化

情感体验是个性化的过程,每个自由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命发展都是具有独立特征的。但是学生中往往同声现象严重,有些学生习惯以教材参考书中标准化、程式化的鉴赏语言代替自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以所谓的标准答案禁锢自己的思维。写作素材虚假化,空洞抒情,脱离生活中的真实,刻意拔高主题的情况比比皆是。语文学习缺少独立自由的思想,贴标签的假思想越来越多。这样的假思想,必然造成虚假人格,悖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二、“经历真语文”的价值取向:基于真生活、面向真世界、融入真品质

“经历真语文”是指在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的学习者与文本、作者、环境等信息交互活动中说真话、写真话,表达真我的思想感情,以形成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语文素养,涵养真诚人格的文道合一的过程。其主要价值取向有三:

(一)基于真实生活,让学习真正发生

生活是语文不竭的动力和鲜活的源泉,人与人、自然、社会、书本知识等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的交互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回归本原的语文学习强调让语文学习回到真实场景的生活,或者置身于模拟还原的真实场景的生活,调动学习者个体真实的生活体验,完成带有主体人的烙印的思维内化,形成主观能动又相对稳定的价值认知。这不是由书本符号到个人认知符号的过程,而是将书本符号知识经由生活经历的形象化运作处理,内化为个人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在今后相似相近的生活情境中起作用,于是成为终身“带得走”的财富。带有复杂任务、多边关系的完整性的生活事件更能有效地作用于语文学习。比如以班级的名义策划一期名著推荐活动,就可以将名著阅读鉴赏、邀请函、开场白、结束语、节目单、串词等语文知识综合在一起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亲身感受,获得知识、能力、素养,再应用于实践活动。这就是一个“运用概念化知识符号—收获个性化能力素养—应用于生活实践”的“经历—素养—更好地经历”的过程。此过程中收获的个性化的能力素养具有生活的基础性,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经历类似的事情。

(二)面对真实世界,让学习尊重个性

语文学习材料包罗万象,优秀的文学、文化、文明是人類世界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但既有知识成果都是静态存在的,阅读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和众多的参考资源中大多是有“标准化”的分析的;如果满足于从他人那里获得符号知识,也许可以暂时性应对考试,却违背了阅读经典的宗旨,关闭了学生内心真实世界的认知大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感受也各不相同,符号知识要生长为每个人自己的东西,才能滋养我们的内心世界,提升我们的精神修为,在更久远的时空中作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经历真语文强调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学习和感知,强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理解与表达,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把语文读厚,读出作品与“我”的联系、与“我们”的联系、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联系,将作品中的人物放在现在的时空背景中考量,将“我”代入作品的环境去体验,让真实的思想情感自然流淌出来。面对内心真实世界的阅读过程收获的就不是僵化的符号,而是生长了的内涵丰富的素养和人格。

(三)融入真诚品质,让学习涵养人格

知行合一的基础是“诚”,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价值体认,个体内心的独特体验,通过“说”或“做”的方式真诚地向外界表露,才能达成言意共生、知行合一,主客观和谐统一。真正的语文学习应该是说真话、写真话,表达真实情感的活动过程。经历转化成经验,经验内化为素养,素养作用于经历,学生在这样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活动中经历健康自然、个性自由、独立自主的表达,不仅语文素养由内而外生发,而且必然呈现真诚的品质。真诚的语言文字环境是一个人文熏陶的环境,经历真语文是由外向内涵养真诚人格的过程,是语文活动立人的过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真诚是经历真语文真实、有效的生命体征,传统的听说读写也是语文学习经历,但是左耳进右耳出的“听”,口是心非的“说”,有口无心的“读”,机械模仿的“写”,因为没有学生真心的参与,没有师生触及心灵的碰撞,不能算真正的语文学习经历。

三、“经历真语文”的基本特征:价值上引领、过程中生成、整合式提升

(一)价值引领全过程

价值离不开主客体之间积极的现象与行为。作为人际交流媒介的语言文字不仅具有交流信息的工具性意义,汉语形、音、義三维度统一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表情达意,传承文化与文明的人文性意义。经历真语文的活动过程能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具有教育立人的价值。语文经历活动始终服务于人的生命和精神成长,在此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的情感能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却不能强加于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培育自身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真语文强调教育主体从讲台C位下行,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学生自主经历学习的价值。教师要留出情感的空间,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抛给学生,那是一个阶段性扎口式的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悟,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自身感悟。面对情感深沉、隐晦的文本,教师要创设条件,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或创设相应的模拟情境,来延展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文学想象拓宽空间。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都会成为学生别样的经历,就在静静地读、悄悄地听、默默地看的经历中,任由情感宣泄,任由绕梁的余音把人带入丰富情感的最佳境界,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收获成长,收获自主经历活动的价值。

(二)过程生成全维度

新课程有“过程性目标”之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经历就是过程,那么,经历也是一种目的。经历真语文关注动态的学习过程而不是静态呈现的学习结果,这是不断将外部存在的符号知识内化吸收为个人情感认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通过当下学校教育活动让学生收获必要的“带得走”的能力素养,以至终身都能够经历真实、真切、真诚的语文学习过程。语言、文化、审美、思维等多维度语文素养与真诚人格在活动中自然形成,也在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展示。因为不以收获符号性的知识认知为目的,所以经历真语文学习活动不以物理意义上的时空为完结,是直线状延伸的而不是线段式计数的。比如一场课本剧的表演,从剧本改编到演员一词一句一颦一笑的揣摩,到表演结束后的剧评,再到对个人思想乃至生活的影响,一系列的过程中都发生着语文学习,每一个时空点都有语文的收获,语言文字的交互活动就在这完整而环环相扣的过程中进行着。

经历真语文的主要活动类型有三:对话、转换、体验。对话的过程,你拥有的知识信息可以给我启发、触我思考,我的个人体验使你的认知更丰厚,我们的学习收获在不断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产生。转换的过程,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言语建构、文化传承、审美欣赏、逻辑思维等能力在转换中必然被需要、被发展。体验的过程,学习者亲历自然、社会或者模拟的真实场景,用心体认外在与自我的交互活动。

(三)整合提升全境界

真实的语文学习是作为符号的语言文字本身的认知与个人主观情感的认知融为一体的言意共生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倾听与表达两种形态。倾听与表达,即正确理解他人(事物),准确表达自己,在言意共生的言语交际环境中是整合统一的。倾听是由言到意的过程,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接纳的过程。这里的“意”可以是语文知识的认知,但更多的是整合性的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体验。表达是由意到言的过程,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外化的过程。这里的“言”可以是有声语言,也可以是无声的肢体语言、文字语言,但是都能体现学习主体长期积累形成的内在、稳定的语文能力结构及状态,它包括语言感知力、思维发展力、审美鉴赏力及可持续的语文学习热情等。倾听者在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中积极建构自我色彩的认同或否定的语言符号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必然先调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知,经过自己内化的思维过程。表达者在向外界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关于文字、文学或文化乃至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必然要以对倾听者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判断为前提,否则就会导致无效交际。作为书本语言的表达者,教材编者或者其他读物选编者也一定要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阅读的内容,要让学习者能最大程度地与文本及作者顺畅沟通,达成阅读成效的整合。

通过日常的语文学习活动,探索语文学习活动的必要历程,探索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思考学生必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深刻认识语文学科本质,是经历真实的语文教育的应然实践路径。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