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想让孩子干啥呢?”
2021-07-20郭文红
焦虑的妈妈
2020年国庆节前夕,有个妈妈来访,说是孩子入学已经近一个月了,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虽然还没有见过面,但我对她的印象很好,原因有两点:一是孩子第一天上学就能主动招呼老师;二是某天孩子借我电话用,母亲事后发来信息表示感谢。我認为这是一位素养很高的家长。
妈妈一进办公室,再次体现了她的素养——她敏锐地注意到了办公室里有两位老师因身体不太舒服正伏在桌上休息,于是提议我们出门去交谈。我再次因为她细致体贴的举止而在心里给她加了分。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对孩子极其用心的母亲,但这个用心似乎更多的是用在了不断寻找“最佳课外辅导班”的过程中,因为我发现,只要有人告诉她或者她自己认为这样做对孩子好,她就会立刻去上相关的辅导班:
看到班级群里老师晒出来的作业,她自认为自己孩子字不够好,便立刻请教其他家长在哪里上的写字辅导班,然后迅速找到辅导班负责人,要求上一对一小课。
孩子近视了,医生建议打打乒乓球,于是她立刻给孩子报名学打乒乓。最近好朋友又说打高尔夫应该对视力更有好处,因为满眼都是绿啊,她也觉得挺有道理,正在考虑要不要让孩子改学高尔夫。
原先决定坚决不让孩子学钢琴,因为很多孩子都在学,自己肯定不跟风;但是她食言了,现在孩子也在学,但很不喜欢学。
原先坚决不让孩子上文化课辅导班,现在也架不住周围人的劝说,还是让孩子去上了。
给孩子报唱歌培训班,孩子又看上了笛子;还有英语、美术、朗诵、舞蹈……
滔滔不绝地说了这一大堆之后,她突然问我:“我该给她上这么多吗?”看我不答,自己又说:“其实我也觉得是不是有点多……”
虽然“用心”,但其实孩子究竟最需要什么,我觉得她也没底;除了报班,还能为孩子做什么,她似乎也不清楚。等她稍稍缓了些,我笑着问道:“你到底想让孩子干啥呢?”
她一下子愣住了,停了一下告诉我:“凡是对孩子有好处的,我都想让孩子去学……”我真想告诉她,那孩子恐怕是学不过来了,因为对孩子有好处的事情太多了。
因为她来的时间不巧,接下来我就要去上课了,我们的谈话不得不匆匆结束,但我的思考却一直没停。
上课外辅导班的三个问题
联想到这近一个月来,和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闲聊时,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同样的话:“我一会还要去上课呢。”“我晚上还有课呢。”一周要上七八次课外辅导班的课好像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但这是一年级的娃啊!我在暗暗吃惊的同时,很想问娃的父母们一声:你们到底想让孩子干啥呢?
我估计几乎所有家长的回答应该是和上面这个妈妈一样——我想让孩子好啊!可是,这么每天连轴转地上课外辅导班,真的对孩子很好吗?你知道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吗?
第一个问题是不同的教育模式让孩子行为陷于混乱。有个孩子开学以来经常在课上大喊大叫,还随意走动,完全没有章法。父母解释说,他上的外教课上,老师就是要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大喊大叫,只有嗓门大才能获得奖励……八九人的张扬个性的小班教学模式与四五十个人的大班常规教学模式之间的切换,你觉得一个六岁的孩子很容易做到吗?再说“手表定律”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会让人的行为陷入混乱之中。
第二个问题是强烈的外部刺激会削弱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在课堂上,有的孩子如果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发奖品,没有人及时点赞,就不想听课,不愿意上学,原因是很多课外辅导班每节课都有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礼物,不停地用奖品、积分、礼物来刺激孩子。很多课外辅导班为了招揽“生意”,吸引小顾客,不惜把教学环境变成了一个“游乐场”,设置各种孩子们喜欢的新奇玩具,孩子在里面不断受到刺激,当然很开心,当然很愿意去上。奖赏的刺激会暂时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但是从长远看呢?很多孩子将会因此失去纯粹的学习兴趣。
有个故事叫“孩子为谁而玩”,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简单又智慧地将孩子的内部动机“为自己的快乐踢球”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五美分而玩”。老人操纵着金钱这个外部因素,从而操纵着孩子的行为。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奖励也像故事中的“五美分”一样。虽然年幼的孩子暂时还需要靠外界的刺激来激发自己的行为,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学习本身,而不是其他。家长们有没有想过,通常情况下,学校有可能变成“游乐场”吗?教学有可能变成“玩游戏”吗?一旦缺少了这些操纵孩子的外部因素,孩子还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吗?
第三个问题是缺少留白、缺少自由的童年很难让孩子获得幸福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时间不能每一分钟都控制住,必须给孩子一点做白日梦的时间。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自由联想是创造力很重要的一个来源。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的灵感,都是在散步、洗澡等可以自由联想时突然冒出来的。如果让孩子整天活得像个机器人一样,空闲的一点时间都拿去背单词、背古诗,甚至连睡觉都要听英文歌,孩子会觉得很辛苦,进而会厌倦学习。
曾经遇到过一个极度厌学的孩子(当时孩子才上二年级),完全不能跟他谈学习、说作业,一说他就会犯晕、头疼,衰弱得只能待在家里休息。他也不想跟人交流,不光课外辅导班不能去了,就连学校里的课也不能上了。全家当时吓得什么也不敢让孩子学了,一切都随他的意。隔了半年多,孩子才逐渐恢复过来,但成绩一直不好。而这严重后果的诱发原因,就是之前没完没了地上课外辅导班。
上面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我反对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我只是觉得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要有思考,要有选择,而不是别人在学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或者别人说什么好就让孩子学什么。至于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课外辅导班,恐怕还是要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你到底想让孩子干啥呢?
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4万多个样本——2万多个孩子和2万多个父母进行了调查,数据清楚地显示,课外辅导班并不能整体提升学习成绩,很多上课外辅导班的孩子都是给别的孩子陪读。所以,在课外辅导班问题上,理性思考、慎重选择很重要。
关于课外辅导班,马云说得特别好,他说:“我是不反对课外班的,孩子读书很轻松,搞一个挺好;孩子读书很不好,那你就给他弄一样事情,让他特别感兴趣,在班里面、在同学中有自信。多好啊。”“但是现在,问题大了,有的是为了加学分,有的为了家长有面子,而不是真正给孩子找到一个兴趣。而且挺逗,大家说青少年宫门口,都是一群妈妈,现在是不打毛衣,而是嗑着瓜子,玩着手机。孩子在里面翻着跟头,唱歌,回来后喝口水,继续跳……父母自己不学习,他们不觉得孩子有多累。其实,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最大的榜样来自爸爸妈妈,如果你们一起学习,一起学音乐,一起学下棋,一起学运动,也许比什么都好,至少不应该在边上嗑瓜子。”
现在很多家庭条件都很好,孩子也都聪明伶俐,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咱家孩子是最棒的,可别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孩子出生后,家长就不停地花费巨资、不辞劳苦地将孩子送到这样那样的培训机构接受“教育”。但迄今为止,我觉得就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并没有在课外辅导班得到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而对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恐怕早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让孩子上那么多课外辅导班,父母究竟想干啥?我认为,这是个值得每位父母认真思考的问题,别花费了金钱,浪费了时间,消耗了精力,最终还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那可真是得不偿失啦!
(郭文红,南京市芳草园小学,210036)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