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孔子学院汉语本体教学研究

2021-07-20王美雨

现代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

摘  要:近年来,“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主题、内容、赛制方面,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系统化、专业化、理论化、实践化、新颖化的特征。基于此,孔子学院应该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宗旨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汉语教学,以便达到借助“汉语桥”比赛促进教学、检验教学、提升教学的目的。为使学生早日达到“汉语桥”比赛的要求,需要在透彻分析“汉语桥”各项要素的基础上,在不影响汉语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汉语本体教学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进行适当的专门教学。

关键词:孔子学院;汉语本体教学;“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随着语言全球化的形成,及一带一路的加快发展,汉语成为全球化的语言是必然的趋势”[1]。被称为汉语学习界“奥林匹克”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即是对这一趋势下汉语教学效果的检测与指导。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历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主题、内容、赛制方面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系统化、专业化、理论化、实践化、新颖化的特征。它的这些特征表明,参赛者若要取得优秀成绩,在其汉语水平“母语化”的前提下,不仅要对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等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而且需要具有戏曲、相声、武术、舞蹈等领域内水平较高的某一项特长。正如有研究者所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是一种文化教学”[2]。

就学习汉语的途径来看,“汉语桥”比赛的参赛者基本上都来自孔子学院。就此而言,孔子学院应该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宗旨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汉语教学,以便达到借助“汉语桥”比赛促进教学、检验教学、提升教学的目的。为使学生早日达到“汉语桥”比赛的要求,需要在透彻分析“汉语桥”各项要素的基础上,在不影响汉语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学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进行适当的专门教学。

一、“汉语桥”比赛试题集内容构成

及类型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形式及大致范围,汉语桥官方网站提供了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第十九届等五届的试题集①。五届试题集中,前四届的内容类别大致相当,分为汉语知识、中国国情、文化常识与演讲参考题目等四部分,各部分的题目数量如表1所示:

与表1中的四届“汉语桥”比赛试题有所不同,第十九届试题包括“中文知识”“中华文化常识”“中国国情”“中国文学、艺术”“中国的科技、教育与职业发展”等五部分内容,名称及分类有了较大变化,体现出“汉语桥”比賽中知识题趋向细致化、新颖化的特征。其中,“汉语知识”改为“中文知识”,与“‘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名称中的“中文”二字呼应,不再与其标识“汉语桥”相呼应;“文化常识”改为“中华文化常识”,界定更为明确,即凡是中华文化范畴内的常识都在考试范围内;从“文化常识”中单列出“中国文学、艺术”一类,分类更为科学,便于参赛者准确理解相关内容的学科归属;从“中国国情”中析出“中国的科技、教育与职业发展”,明确表明参赛者需要注意中国当前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可让参赛者更好地了解当今的中国,在阅读涉及到中国的网络信息时,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试题内容的构成与类型的变化,对参赛者的汉语水平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我们以试题集中的汉语知识题为参照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探讨孔子学院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汉语本体教学,才能既全面提升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又为“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输送优秀人才。

二、“汉语桥”比赛试题中

语言知识部分的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本体教学中的“汉语本体”不仅指语音、词汇和语法,还包括文字、语义、语用和修辞等。与国内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语言本体教学相比,它更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主要措施是把理论化的东西案例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汉语。

抛开演讲参考题目不谈,五届试题集给出的有关汉语本体的知识题在数量上大致相当,第十四届共有75题,占试题总量的31.6%;第十五届共有69题,占试题总量的38.5%;第十六届共有69题,占试题总量的38.5% ;第十七届共有70题,占试题总量的34.5%;第十九届共有24题,占试题总量的30%。对这些汉语知识题进行归类,会发现考核重点基本一致,主要是在语法、词汇、语音、文字方面,兼及语义、语用和修辞。各部分的题目数量如表2所示:

我们注意到,五届比赛中语言知识的考查重点基本一致。语音重在考查声母、韵母的拼写、变调、多音字、轻声及儿化,词汇重在考查词义的理解、固定短语、比喻义、近义词、反义词,语法重在考查介词、方位词、量词、副词、词语搭配、语序及“把”字句等,文字重在考查会意字和形声字,修辞重在夸张修辞格,语用重在考查语境对语义的制约,语义则重在考查句义的正确理解。至于前四届试题集中出现的语言理论,指的都是“普通话”定义,此处将其单列,是为了点明该定义的重要性。

根据笔者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试题集中出现的这些考核重点都是学生难以掌握、易于失误的知识点。对孔子学院来说,在保持总的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都需要有所侧重。

三、孔子学院汉语本体教学

的侧重点

通过分析试题集中的语言知识点,可以看出,孔子学院在进行汉语本体教学时,重点教授的内容应是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四部分。至于修辞、语用、语义等方面,则是对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考查。也就是说,学生在获得语音、词汇、语法等有效的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后,比较容易解决语用、语义、修辞方面的问题。根据试题集中的各部分语言知识点的具体分布情况,在对外汉语本体教学中,应侧重以下内容:

(一)语音教学侧重变调、儿化、轻声

普通话是孔子学院教与学的用语,它在语音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即“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音节整齐简洁”“有声调”[3](P6)。对孔子学院学生而言,从理论上理解普通话的这些语音特点并不难,难在对声调中调类和调值的正确把握上。普通话四个调类的调值分别为55、35、214、51,从数值上看非常明确,但对母语无声调的外国学生而言,调值的起点和终点难以把握,极易出现“洋腔洋调”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着重训练学生对调值的掌控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变调、轻声与儿化的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汉语桥”比赛对以上知识点内部的考查,又各有侧重。比如,对变调的考查重在“一”“不”的变调,没有涉及到上声的变调,“一”或

“不”有时会在一个词组中同时出现两种变调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儿化的考查则重在词语儿化后词义是否改变的问题,如第十七届试题中,以判断题的形式考查了该知识点,考题为:“汉语中有些词‘儿化以后,词义会产生变化,往往能表示‘少、小、轻等状态或性质,如‘雨点儿‘土豆丝儿‘米粒儿等。”要求考生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实际上,儿化的作用不仅能改变原有词语代表事物的性状,还可以改变词性,如“盖”儿化为“盖儿”后,词性从动词转为名词;改变词义,如“信”儿化为“信儿”后,词义从“信件”变为了“消息”;改变感情色彩,如“小熊”儿化为“小熊儿”后,具有了喜爱的色彩。汉语中的轻声指的是在语流中,受前后音的影响,调值变得轻短的语音,对这部分的考查主要是让学生判断“子”“头”两个字是否轻声。汉语中,读轻声的词语非常多,五届比赛一直采用“子”“头”两个汉字考查轻声,原因是在于这两个字的使用频率较高,易于列举较多学生熟悉的例证。不过,孔子学院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还应将常见的含有轻声的词语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如常见词语类“东西”“地道”等;方位词类“晚上”“地上”“下去”等。

(二)词汇教学重在词义的理解与应用

就词汇部分而言,首先应明确孔子学院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目的是在应用,而不太注重词语的结构方式、词义特征、语义场、义素分析等理论性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汉语桥”比赛词汇方面的试题一是重在考查参赛者对词义的掌握,其中又重在对比喻义的考查。如第十九届比赛,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老王辛勤工作了三十年,现在已经桃李满天下了”中“桃李”的比喻义;二是重在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除第十九届外,其他四届比赛都以连线配对的形式考查了这两个知识点。与其他汉语知识题不同,考查时所用汉字较难,如“粗糙”“蜿蜒”“迟钝”“细腻”“龌龊”等,参赛者汉语水平至少在HSK5或HSK6级才能辨识。也就是说,在词汇教学时,汉语教师不仅要注意到常用的近义词、反义词,还应适当地引入一些书面色彩浓厚、字形较为复杂的词语,以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各屆比赛试题中都有大量有关歇后语、成语、惯用语和谚语的内容,意在考查参赛者对这些固定短语意义的掌握情况。如第十五届试题,要求填写出以下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孔夫子搬家_____;竹篮打水_____;打破砂锅_____。”这些歇后语对中国人而言是耳熟能详的,但对海外汉语学习者而言,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解读常见歇后语的意义,还要讲解其构成理据,并举一反三,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分类讲解谐音歇后语、喻义歇后语,用大量例证让学生透彻理解歇后语。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理解并掌握,进而轻松做对该类题目。在进行成语、惯用语、谚语等熟语的教学时,教师也应采取简练有效、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

(三)语法教学应重点词类与特殊句式并重

语法上,汉语没有时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表达语法意义。汉语中数词和名词之间大都需要使用量词,还有一些独有的句式,如主谓谓语句、“把”字句等,对海外汉语学习者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学生在学习、应用时,极易受其母语影响而出现偏误。这些易出偏误的知识点也正是“汉语桥”比赛的考查重点。

以量词为例,由于印欧语系语言中没有量词,再加上汉语量词数量众多,印欧语系的汉语学习者短时间内很难掌握量词的用法,往往将其视为区分学生汉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汉语桥”比赛极为重视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从试题集看,除第十九届因为篇幅和编排原因,没有列出有关量词的试题外,其他四届都有为名词选择合适的量词的题目。至于句型方面,则重在考查“把”字句,如第十四届比赛就用判断题的形式考查了“把”字句。

简言之,“汉语桥”对语法部分的考查比较细致,教师可深入分析汉语与学生母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异,从差异入手,强化学生对差异点的理解。

(四)文字教学重在汉字的辨认和合体字

文字方面,“汉语桥”比赛重在考查会意字中同体会意字的意义,形声字则重在考查形旁的意义。就给出的汉字看,都是一些常见的会意字和形声字,意义上并不难理解,主要是在于学生的识字量问题。

由于“汉语桥”比赛的汉语知识题采用的是机考方式且限制答题时间,参赛者识字量的多少就成为能否迅速完成答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孔子学院的大多数学生而言,汉字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符号,汉字的结构特征、书写方式与他们熟悉或使用的文字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综合课为基础开设专门的文字课,重在讲解汉字的造字理据、书写方法等。当然,虽然“汉语桥”比赛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同体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形旁的意义,但教师在教学时,仍要注意对异体会意字、形声字声旁的教学。

四、孔子学院的汉语本体教学策略

从入围赛真题的实际情况来看,“汉语桥”比赛试题集仅是举办方给出的参考内容,并不是最终的考试内容。就此而言,孔子学院在进行汉语本体教学时,可以“汉语桥”比赛试题集中的汉语知识题为参考,全面拓展汉语本体教学的广度,增加汉语本体教学的深度,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拓展汉语本体教学的广度

孔子学院所用教材一般为《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HSK教程》《当代中文》等,这些通用教材基本能够满足汉语学习的需要。不过,由于受教材体例及每课内容数量的影响,难以展开某个汉语本体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作相应的拓展。如第十九届试题集中的第4题为:“我觉得汉语不太______,不过声调想要发______可不太容易。”它意在考查参赛者的汉字掌握情况,尤其是对形近字的整体掌握情况,但在相关教材中,很少系统地讲解形近字。为便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汉字,以一级常用字为基础,并结合HSK各级考试词汇大纲,系统化形近字教学,使学生对形近字的类型形成体系化的认识。

根据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汉语桥”比赛对“一”“不”读音的考查形式,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将“一”“不”置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具体语境中,如“一五一十”“一板一眼”“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年一度”“不三不四”“不知不觉”“不管不顾”等,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一”“不”变调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词语。同时,还要注意向学生讲授上声的变调、轻声、“啊”的音变等。

综上,汉语本体教学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从长远角度出发,从教学初始,就应以“汉语桥”比赛试题或HSK考试为参考,依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能力,以点带面,逐渐拓展汉语本体教学的广度。

(二)增加汉语本体教学的深度

从内容编排来看,通行的对外汉语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语法的难易度来编排内容。以《跟我学汉语》为例,第一课反复考查“你好”的应用与发音,在配套的习题加入了“早上好”“晚上好”的练习,而没有引进它的简单疑问句形式。汉语学习重在操练,与单纯的互相说“你好”相比,显然“你好吗?”更易采用对话语境学习。此外,第一课中的“我叫……”,也可形成“你叫……吗?”这样的句式,再根据学生的诉求,将其他词语代入这一句式。由此不仅形成内容丰富的情景对话,还能让学生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迅速掌握简单疑问句的用法。

当然,增加深度并不意味着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而是指合理有效地增加有关汉语知识的深度。这就需要汉语教师对教材内容作深入研究,在把握教材体系、内容构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兴趣,重新调配教材内容的顺序。同时,适当增加相关内容,并采取学生构句、反复操练、情景模拟等方式,着力提升学生的汉语理论与应用能力。

(三)挖掘汉语本体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李如龙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受制于民族文化,二语教育不关注文化之别,就会理解失当或交际失宜。”[4](P85)就此来说,孔子学院在进行汉语本体教学时,既要关注对象国的民族文化特点,更要注意适当地加入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中华民族文化内容,尤其在进行汉字和词汇教学时,更应重视这一点。以汉字为例,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几乎每个汉字都有造字理据,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如第十九届考查了偏旁“月”字,题干中先是说明“‘月在汉字左边或下边多表示与人或人体器官(包括动物)有关,在右边则多表示时间与天气”,之后要求考生判定“月”在“脸、脑、腿、脚”中的意思。由于题干中给出了解释说明,所以只要参赛者认识并理解以上四个汉字中的任何一个汉字,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道题的启示是,随着汉字形体的变化,很多原本异形异义的汉字,当其同为偏旁时,就会出现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的情况。在讲解这部分汉字时,教师应注意在系统化教学中挖掘其文化内涵,如对以“阝”为偏旁的汉字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区分其意义范畴。正如王岩等所说:“成功的语言教学往往伴随着成功的文化教学,文化教学不到位,语言教学的效果也将受到直接影响。”[5](P193)

(四)注重汉语本体知识与时政的衔接

与“汉语桥”比赛试题集相比,决赛时的汉语本体知识题的形式与内容更为多样,“试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的考察方式对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进行了多样化的考查。试题选题有趣,贴近生活,紧跟时代,不仅出自生活、文学,更有来源于歌曲、网络等不同的选材。”[6](P11)这就要求汉语教学内容不能与社会现实脱节。

汉语本体知识与时政的衔接,指的是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汉语知识代入时政信息。如第十九届试题集中出现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题目:“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现在只要出门,我们就要____口罩。”“只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就一定能____疫情。”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不能只是讲解课本上的内容,无论是讲解理论还是词语的应用训练,都应以最新的时政信息或其他信息为切入点,即让汉语本体知识与时政接轨,惟其如此,学生对所学汉语内容的利用度才會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本体教学不能只是依据教材内容,汉语教师应该广泛研究相关的重要比赛,如“汉语桥”比赛;也要研究相关的重要考试,如HSK各级考试。也就是说,为切实提升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孔子学院的教学需要依托教材,也应适当跳出教材,从更广泛的视角去关注当前社会对汉语人才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复合型汉语知识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美雨.海外汉语本土教学资源研究——基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网站所列“海外本土教材开发目录”[J].枣庄学院学报,2020,(3).

[2]李雯婧.对外汉语教学应重中华文化教育[J].语文建设,2017,(3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李如龙.汉语特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8.

[5]王岩,邹珉,李慧.语言学视角下语言文字类电视文化节目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6]靳若璇.从汉语桥决赛语言类试题作答偏误中看汉语学习的难点及对策——以第15届、第16届为例[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连接高校与社区 促进文化合作交流
从孔子学院的发展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
基于《苏格兰商务与交流孔子学院2015年度报告》翻译的几点思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