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特征的动态系统分析

2021-07-20黄笛飞陈黎明

现代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特征小学生

黄笛飞 陈黎明

摘  要:英汉字母书写混淆问题是我国小学语文和英语学科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动态系统论倡导的总体观和动态互动观,结合语言迁移理论,围绕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现象进行研究设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从G小学6个年级中共抽取300名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研究方法,在同一学年内,对样本进行了两次分学期追踪调查。采取质化量化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两次追踪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小学教育阶段出现的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现象不仅有阶段,而且有方向。阶段性和方向性是英汉字母语际混淆现象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小学生;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特征;动态系统论

一、问题的提出

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可谓“形似而神散”,虽然二者均衍生于拉丁字母,但是它们功能各异:前者是汉语注音符号,后者是记录英文的文字体系[1]。同一源头滋长下的英汉字母有着酷似的外形和一致的序列[2],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它们的读写表征也不尽相同。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小学生都存在着“在英汉书写上区分不清,发音上互相影响”的困境[3]。所谓“英汉字母书寫混淆现象”,是指小学生在汉语和英语习得过程中,英文字母表和汉语拼音音序表在书写表征时,出现的含混不清的状态,它是一种跨语言的语际迁移现象。虽然学生的生活、成长经历千差万别,但在他们的学习进程中,似乎普遍存在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的现象。那么,小学生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现象有何特点?该现象是否会随年级的增长和学习目标的变化而发生变动?本文基于G小学英汉字母书写混淆情况的个案研究,尝试建构小学生英汉字母书写混淆阶段的普适性语言迁移模型。

二、理论基础

作为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塔朗菲所倡导的“一般系统论”起初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4](P8)。后来,Larsen-Freeman率先将系统论思想运用于语言研究[5],动态系统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开始进入语言研究者的视野。该理论主要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动态,二是系统。其中,动态观强调研究对象的总体以及构成要素每时每刻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系统观则将事物的各级各类要素看作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较之于传统的静态分析观点,动态系统论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语言结构总体观

动态系统论习惯于将学生头脑中已经掌握的和未完全掌握的各类语言统合为一个语言整体范畴。在语言总体观的影响下,各类子语言共同构成紧密的语言总体网络,单个要素的发展直接影响总体。在学生的语言总体水平内,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结构会伴随语言活动发生动态变化。郑咏滟认为,某种语言在总体语言结构中的占比与语言的使用频次有关[6]。哪种语言类型的使用频次高,则它在学生中介语结构体系中的浮现次数就多。某种语言的使用和训练频次的增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使用偏好。

(二)语言要素的动态互动观

按照动态系统论观点,语言总体结构统领下的各类子语言存在着共生和竞争的认知资源配置关系。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其总体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英汉混淆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头脑中的母语和外语争夺有限的认知资源。有学者采用动态系统原理对“英汉博弈”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在有限的认知水平内,同一时期的英语与汉语会“相互掣肘”,一种字母读写能力的提升得益于另一种相似字母在一定时期内习得和使用次数的减少[7]。一定时间内,哪种语言在学生的语言整体结构比重中占上风,就越有可能成为迁移起点,向下风语言发生迁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在动态系统论视野下,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现象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随着年级的增长,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之间的迁移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研究对象

G小学是山东省的一所六年制镇街学校,该学校共有教学班32个、学生1046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将总体按年级分成六个大类,并分别编码。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各年级分别抽取50个样本。这样,在G小学六个年级层级中共抽取300个研究样本。

(三)研究工具

1.小学生英汉字母书写水平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G小学的学生现阶段的汉语拼音、英文字母的掌握水平,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个层级的学生样本进行连续两学期的追踪调查(共两次)。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和测试题两部分。测试题共有2个,两个测试题分别计分,满分各为52分。其中,大写和小写字母的分值各为1分,笔顺错误、笔画错误、占格错误均不得分。第一题是“请同学们按顺序写出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写和小写”,第二题是“请同学们按顺序写出26个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

2.小学生英汉字母书写水平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为了解学生日常学习情况以及英汉字母的音序掌握情况,弥补问卷调查法无法调研的英汉字母书写方面的缺陷,笔者对参与问卷调查的300名学生,在同一学年内的两个学期各进行一次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如表2所示:

表2中,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背诵模块是计分项,其他项目不计分。我们为英汉字母表背诵题各赋48分,与问卷调查中英汉字母书写考察题相配合,总分合计各为100分。

(四)研究方法

动态系统论把学生的语言发展看作一个整体,重视小的误差对整个研究产生的巨大影响。笔者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同一学年内,分两次对G小学一至六年级样本学生的汉语拼音掌握水平、英文字母掌握水平,随年级变动的发展态势进行追踪调查,在建构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各个学段学生的语言结构总体特点与英汉混淆动态特征。

四、研究结果

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数据,G小学学生的总体得分情况(保留一位小数)如表3所示:

依据调查样本对总体情况进行推断,我们可以得到G小学各年级学生英汉字母书写水平发展趋势图,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两条趋势线交叉于一点,該点位于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之间。在交叉点的前段,G小学学生的汉语拼音书写掌握水平居于英文字母掌握水平之上;在交叉点的后段,学生的英文字母书写掌握水平超过了汉语拼音。研究结果显示,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现象具有阶段性和方向性特征。

(一)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的阶段性

G小学各年级英汉字母混淆现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混淆阶段,第二阶段为英文字母拼音化表征阶段,第三阶段为汉语拼音英文化表征阶段。

1.无混淆阶段

在时间线索上,无混淆阶段是指自一年级入学起至二年级结束。样本数据显示,G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汉语拼音两次测试平均分为48.6、73.3,二年级两次测试平均分为87.7、95.5。一、二年级四次英文测试得分均为0。样本数据表明,学生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系统学习汉语拼音,到二年级下学期结束时,已基本完成对汉语拼音的学习。经过长期、持续的汉语拼音读写训练,到二年级结束时,学生的汉语拼音总体掌握情况较好。学生的语言结构中只有母语储备,没有外语储备,单一语言无法满足英汉字母语际迁移的基本条件,因此,不会发生英汉字母的书写混淆。

2.英文字母拼音化书写表征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出现在三年级时间节点上。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样本数据可知,三年级学生两次汉语拼音测试平均得分为95.2、92.6,较二年级略微下降;英文字母测试得分为68.3、86.3,较一、二年级有大幅度上升。从共时的角度而言,三年级学生汉语拼音的整体发展趋势高于同期的英文字母发展水平,汉语拼音字母在学生的总体语言架构中居于领先地位。G小学自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开设英语课,英汉双语知识储备为实现语际迁移提供了语言条件。这时,学生开始出现英汉字母书写混淆情况。第二阶段主要归因于学生受先前所学汉语拼音的影响。在认读方面,如果教师随机抽出某个单词中的某个字母,大部分学生均不能迅速准确认读,需要“从前往后”按照顺序进行“找读”;有的干脆将英文字母读作拼音字母。在书写方面,许多学生不能区分英汉字母的书写细节,将英文字母书写成汉语拼音的形状。

3.汉语拼音英文化表征阶段

第三阶段主要出现在四至六年级时间节点上。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样本数据可知,四年级至六年级学生汉语拼音书写测试平均得分分别为83.4、79.8、76.6、74.2、69.6、67.7,呈下降趋势;英文字母书写测试平均得分分别为94.6、94.2、96.1、97.2、97.7、98.6,总体趋于高位稳定状态。从共时的角度而言,四年级测试点像分水岭一样开始出现小幅度数据逆转,英文字母书写掌握水平略微超过汉语拼音字母。到了五年级、六年级测试点,差距逐渐拉大,英文字母在学生的总体语言架构中占绝对优势。

(二)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的方向性

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代表的语言相对论认为,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结构是动态变化的,新语言的习得能使既定的、原有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动[8]。可以说,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也使得G小学学生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课程的开设、知识的习得和强化等因素,使两种语言的训练重点、知识广度、应用频率、心理重视程度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语言迁移的方向性由此产生。英汉混淆的方向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总体结构中的高频次语言会对低频次语言造成影响。学生头脑中各种语言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均衡的,认知结构中的上风语言会对下风语言产生迁移。这具体表现为:在开设英语课程之前,绝大多数小学生以母语为抓手进行表达和思考。单一的语言储备不足以达到形成跨语言迁移的语言条件。因此,这一阶段不存在语言迁移现象,更谈不上迁移方向。自三年级上学期G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起,学生开始具备了英汉字母混淆的双语条件。根据G小学各年级样本数据拟合的英汉混淆发展趋势图显示,三至六年级时间节点内,学生的汉语拼音字母书写水平出现波动下降趋势,英文字母书写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两条折线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之间出现了一个交叉点。在交差点左侧,汉语拼音书写水平高于英文字母水平;在交叉点右侧,英文字母书写掌握水平高于汉语拼音掌握水平。在英文字母拼音化书写表征阶段,字母书写混淆的方向是由汉语拼音向英文字母发生语际迁移;在汉语拼音英文化书写表征阶段,字母书写混淆的方向是由英文字母向汉语拼音发生语际迁移。

五、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总的来说,英汉字母混淆是一种跨语言习得现象。按照动态系统论的观点,学生动态、开放的语言结构系统决定了英汉字母混淆问题会因时而变。从历时的角度而言,G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起步时间较早,其发展态势可总结为“陌生——熟悉——回生”;英文字母习得的起步时间略晚于汉语拼音,其发展态势可概括为“基础薄弱——突飞猛进——高位平衡”。从共时的角度而言,测试节点不同,英汉字母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英汉字母发展水平的交叉点大致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之间;在交叉点左侧,汉语拼音书写水平始终高于英文字母读写水平,且两类字母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在交叉点右侧,英文字母的书写水平高于汉语拼音读写水平,且两类字母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小学生在英汉字母习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开放的发展特征,使小学生的英汉字母书写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方向性。

1.英汉字母混淆阶段性的动态系统阐释

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会因外形的高度相似而发生混淆。按照动态系统论观点,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结构是动态变化的,英汉字母是一种有限认知资源的竞争关系,一种字母的书写熟练度增加必然会对另一种字母产生影响。G小学学生的英汉字母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英语、语文课堂教学。随着年级的增长,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教学侧重点发生改变:语文学科逐渐“去拼音化”,日常教学中对拼音知识的训练逐渐淡化,汉语拼音因强化频次的降低而面临受损耗的境地;英语学科因学习目标的深化、训练频次的升高,对英文字母的熟悉度日渐提升。两种字母的发展由量变逐渐产生质变,两条折线形成一个交叉点,交叉点前后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英汉字母迁移阶段。具体而言,英汉字母书写混淆分阶段动态发展特征表现如下:

首先,无混淆阶段主要出现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G小学的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英语课程,不能满足英汉迁移的条件,因此,并未产生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现象。随着汉語拼音正式学习结束,以及阶段性语文学习重难点的变化,汉语拼音的应用频率和强化训练均会逐渐减少,拼音损耗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严重,并在后续的整个学习阶段持续存在。在二年级结束后,汉语拼音不再是语文学科学习和强化的重心,开始出现拼音损耗,不过,由于此时还没有系统开设英语课程,所以拼音的书写水平要远远高于英文的书写水平。

其次,英文字母拼音化表征阶段主要出现在三年级。动态系统论重视初始条件对语言学习进程的作用,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英语的初始条件便是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与英文字母外形相似的汉语拼音。英语初学者,特别是三年级小学生,受年龄水平的限制,对英汉两类字母的精加工能力较弱;同时,受母语知识的影响,很容易将26个英文字母书写表征为汉语拼音。

最后,汉语拼音英文化书写表征阶段主要出现在四至六年级。自三年级开始,语文学科逐渐摆脱汉语拼音这一学习重心,学生的汉语拼音书写能力因强化频次的减少而削弱;英语学科不间断地英文认读和书写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连贯地完成英语中的单词、句子抄写任务。由于拼音损耗的持续存在,以及英文字母随着词语和句子的读写训练不断强化,第三阶段的语言发展由量变产生质变,英文字母书写水平逐渐超过汉语拼音,出现了与第二阶段相反的汉语拼音英文化书写表征。在考试和日常词语注音训练中,易将拼音表征为“英文字母”形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2.英汉字母混淆方向性的动态系统阐释

20世纪50年代,语言研究领域引入心理学层面的“迁移”概念,产生了语言迁移相关研究。按照Odlin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9](P27)。在英汉字母混淆中,共同的拉丁字母创制基础被视为英汉字母混淆的主要症结[10]。不过,英汉字母虽然外形相似,但在书写表征层面有着显著区别,这势必会造成学生总体语言结构中由高水平语言向低水平语言的迁移,导致两种字母相混淆。

按照语言迁移理论,单一语言持有者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能实现语内迁移,但无法实现语际迁移。对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而言,只有在学习外语之后,才能出现英汉混淆的现象。具体而言,G小学所在的区县从三年级开始系统学习英语课程,三年级之前英汉字母混淆现象并不显著。三年级是G小学学生系统学习英语课程的起始阶段。经过第一学段的训练,三年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水平远超对英文字母的掌握水平。按照动态系统论的观点,在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系统中,产生了由水平较高的汉语拼音向水平较低的英文字母方向的迁移。学生学习英文字母的时间较短,往往将英文字母书写表征为汉语拼音,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一下子转换不过来”。

经过三年级一整年对英语课程的不断学习和强化,到了四年级,对英文字母的掌握水平逐渐反超汉语拼音。按照动态系统论的观点,四年级学生开始出现由英文字母向汉语拼音方向的迁移。大多数小学高年级学生认为,“英文字母写习惯了”是导致该阶段出现英汉字母书写混淆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研究反思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G小学,该学校以农村生源为主。研究对象早年大多就读于村庄驻地的私立幼儿园或镇中心幼儿园。经访谈调查得知,这些学生通常在幼儿园大班时期开始接触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书写训练一直持续到二年级下学期。这一专门而连贯的汉语拼音书写训练,随着义务教育第一学段语文课程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变化而正式结束。同时,在英语课程开设之前,这些学生几乎没有系统的英文字母习得经历,英文字母读写训练通常发生在三年级上学期英语课程正式开设之时。他们的语言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概括为由入学前单一的汉语学习到入学后的英汉双语学习。与之相比,一年级入学前接受过双语教育的儿童,其语言习得经历就要相对复杂,在他们的语言发展历程中,可能会反复出现不同阶段和方向的英汉字母混淆问题。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英汉书写混淆发展趋势模型仅适用于自小在单一的汉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英语课程正式开设前无英语学习经历的学生,而从小接受双语教育的群体的英汉书写混淆发展趋势模型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万杰.试论“字母词语”研究所存在的思维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钮葆.汉语拼音字母是英文字母吗?[J].秘书工作, 2008,(4).

[3]张莹,张望发.小学生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

[4]陈黎明,刘振前.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5]Larsen-Freeman,D.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7,(2).

[6]郑咏滟.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系统发展与频率效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5).

[7]郭爱萍,李壮爱.外语学习中英汉博弈的动态系统理论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

[8]张会平.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概念迁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9]Odlin,T.Language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0]上海宝山区幼儿双语教育研究课题组,汪筱华,朱肃霞,赵学军.同一字母英汉两种读音传授的实验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4,(12).

猜你喜欢

特征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抓特征解方程组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非常小学生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