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研究的回溯与前瞻
2021-07-20何旗
何旗
摘要:以刮骨疗毒决心和雷霆万钧手段“打虎、拍蝇、猎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走向,也为中国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内学界围绕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方略与举措、成效与原因、意义与影响、挑战与趋向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研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怎样为、为何能及未来如何为等重大问题累积了知识和提供了参考。今后深化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研究需要多方面努力。在研究思路上,要从宣传性的政策解读向深度的学理探究转化;在研究领域上,要深化对若干基本问题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重视个案、实证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理论成果;研究进路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1)02-0039-013
腐败是治国理政中的关键议题。能否有效治理腐败,直接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也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场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治腐行动,极大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走向,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国家形象和全球腐败治理秩序。这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持续关注。就国内而言,学者们从政策文本和实际效应出发,就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腐方略、总结治腐成效、提炼治腐经验、彰显治腐意义、探察治腐影响、揭示治腐挑战、展望治腐趋向等方面进行了集中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试图对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文献展开立体式考察和多维度梳理,以期从文献综述的角度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怎样为、为何能、未来如何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奠定一定基础。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方略及举措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方略的全面转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反腐败新举措背后是基于系统谋划的一整套全新治腐逻辑。
(一)目标任务: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新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反腐战略目标,实现由不敢腐的被动和不能腐的无奈,最后走向不想腐的自觉。对于“三不腐”战略目标的重大意义,学界达成了深度共识,评价其:“是中共中央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模式的突破性创新”过勇、贺海峰:《“不必腐”机制:反腐败标本兼治的重要保障》,《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学界还就“三不腐”的深刻意蕴和特征、内在逻辑及实施要点等展开研究和阐释。薛韡从基本规律视角对“三不腐”的深刻意蕴和特征进行阐释,认为其既是顶层设计和理论、政策指导,也是实践目标和问题导向;既是形势判断的依据,也是基本规律的凝结;既是反腐败斗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定性保证,提出“三不腐”在特征上体现出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问题导向和全面发力相统一、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自我革命和加强监督相统一、标本兼治和探索规律相统一。薛韡:《新时代反腐败基本规律探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谢榭从党内权力监督视角揭示“三不腐”之间的内在逻辑,认为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是一个从“治标”到“标本兼治”、从硬性约束到思想自觉的过程。谢榭:《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思想的三个维度》,《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18年第3期。李佳娟、陆树程则从医学诊疗中患病治病角度阐述“三不腐”的实施要点,认为“不敢腐”重在以严打击为猛药,全覆盖去腐败之重疴;“不能腐”重在以制度刮骨疗毒,无禁区断腐败之病源;而“不想腐”则重在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李佳娟、陆树程:《论习近平反腐思想——从患病治病走向预防保健》,《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3期。
由上观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是一个相互融合、交互作用、循序渐进的有机统一体。“不敢腐”是“想而不敢”,“不能腐”是“想而不能”,“不想腐”是“能而不想”。刘起军、粟用湘:《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建设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4期。从逻辑关联看,“不敢腐”是近期目标,是治标,侧重于惩治和威慑,是“不能腐”“不想腐”的前提;“不能腐”是中期目标,侧重于制约和监督,是“不敢腐”“不想腐”的保障;“不想腐”是远期目标,是治本,侧重教育和引导,是“不敢腐”“不能腐”的防线。三者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腐的战略目标要素,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三个系统工程。
(二)行动路线:减少存量,遏制增量
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大治腐力度的重大决策,以最坚决的态度消减腐败存量、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腐败存量”指的是党的十八大前发生的问题,“腐败增量”则是指党的十八大后新发生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齐卫平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揭示“减存量”和“遏增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及意义,认为减存量作用于遏增量,体现在打虎、拍蝇过程中可以发现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漏洞和机制缺陷,有助于改进制度和完善体制机制;遏增量作用于减存量,体现为形成倒逼机制,在清晰权力边界过程中加强检查,有助于发现腐败存量中那些隐藏的案件。齐卫平:《反腐倡廉道路的中国特色问题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在关于减存量、遏增量的实践上,肖剑忠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点查处那些党的十八大后仍然不收手不收敛、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二是实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抽查和“凡提四必”制度。肖剑忠:《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战略》,《廉政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潘春玲、过勇则提出“四种形态”是党的十八大后减少腐败存量的重要政策尝试,为更大范围、更全面地减少腐败存量提供了有力抓手。潘春玲、过勇:《党的十八大后直面挑战:减少腐败存量》,《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上述表明,“减存量”和“遏增量”辩证地阐明了治标与治本、“急”与“缓”的逻辑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共同作用于新时代的反腐实践之中。其中,“减存量”是“遏增量”的前提和依据,意在“治已病”;“遏增量”是“减存量”的结果和保证,意在“治未病”。通过“减存量”与“遏增量”的协调治理切实提高反腐成效,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腐的行动路线和主攻方向。
(三)原则立场: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针对党内出现的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确立治腐的原则立场:“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85页。上述治腐原则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邱学强较早揭示“零容忍”的价值意蕴,认为其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对腐败现象蔓延机理及其演化规律的理性认识,表明中国共产党与腐败现象水火不容的鲜明政治立场和对任何腐败行为、腐败分子都必须依纪依法坚决惩处的法治原则。邱学强等:《国家命运:反腐攻坚战》,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在此基础上,汲传排较为全面地阐释“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政策意涵,提出“无禁区”是指纪法面前人人平等,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全覆盖”是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零容忍”是指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管腐败分子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绳之以法。汲传排:《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败思想和理念的重大创新》,《前线》,2017年第8期。张旭则从刑事政策层面概括“零容忍”的政策价值,认为“零容忍”的治腐战略标志着以刑事手段打击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式治理模式已经转变为注重具有稳定性、长效性的制度建设,标志着努力推进将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及不想腐的保障机制有机结合的治理模式。张旭:《反腐败视域下的“零容忍”:内涵、价值与实现》,《当代法学》,2018年第5期。
由上观之,不同的学者对于“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内涵与价值解读的侧重和视角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存在这样一个共识,即“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腐的决心宣言,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治腐原则的集中概括,也为下一步反腐订立了标准。它强调查处腐败横向上深入各个系统及领域,纵向上打破所谓反腐“上限”,体现的是一种言出即行的坚强决心和绝不姑息的鲜明态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腐原则立场的调整和转换。
(四)基本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实践“四种形态”
基于对腐败中量变到质变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强调对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党员干部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强调探索实践“四种形态”,通过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来防止党员干部在腐败道路上越滑越远、越陷越深,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目的。在这一反腐新方针提出后,一些学者关注到其核心内涵、逻辑关系、理论体系及战略价值等宏观层面。冯留建重点阐述“惩前才能毖后、治病为了救人”的辩证关系,并对纪律检查机关实践“四种形态”的理念、模式、方法等进行思考。冯留建:《监督执纪问责,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光明日报》,2016年4月19日第16版。 邵景均提出“四种形态”是辩证的有机体,各形态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存在着量变与质变、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检查机关通過正确运用“四种形态”,形成了反腐败的四道防线,体现强大的政策威力。邵景均:《论习近平反腐败思想与实践》,《毛泽东研究》,2017年第4期。蒋来用则着重探讨“四种形态”的理论体系与战略价值,认为“四种形态”的提出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理论架构与主要内容,并具有三大理论贡献,即:使中国反腐走向轻刑化时代,大幅降低反腐成本;推进法治进程;倒逼监督执纪方式的转变,达到尽量少用刑罚的目的。 蒋来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理论体系与战略价值》,《河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可见,“惩”与“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惩”就没有威慑力,没有“治”就会陷入越反越腐的怪圈,“惩”是为了更好的“治”。而“四种形态”则充分体现了“治病为了救人”的医者仁心。作为反腐治腐的“四道防线”,“常态”和“多数”是为“少数”和“极少数”的战略阶段服务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即将腐败发生率降低至极少的程度。将腐败遏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让腐败分子成为违纪中的“极少数”,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反腐客观规律的遵循,为如何把纪律挺在前面、怎样以严明的纪律遏制腐败蔓延态势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五)制度保障:纪法协同、双核驱动
坚持纪律与法律并重,实现惩治和预防腐败“双轮驱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腐败治理的特色举措。根据学者的解释,党纪与国法反腐分别是纪委依据党章对党员干部腐败行为的纪律评价和纪律处置、司法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对公职人员腐败行为进行法律评价和处置的职能活动,二者在治腐实践中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预防价值。参见吴建雄:《论党纪反腐与司法反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2期。在此基础上,吴建雄、刘峰认为反腐制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决定党纪与国法的一体化建设,是解决好党纪与国法之间缝隙问题的必然途径,有利于弥补惩治贪腐的法律和制度漏洞。吴建雄、刘峰:《习近平反腐败战略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4期。席代凡从制度融贯角度阐释纪法协同反腐机理,认为党中央在建立科学严密、完备明晰的党内法规体系同时,不断健全国家层面的反腐法规体系,破除以往党纪与国法间的模糊界线, 推动了整个制度体系变迁。两套制度体系的制定和运行统筹兼顾, 有效衔接,构成了整个反腐的制度整体。席代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反腐倡廉理论深化与实践推进》,《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可见,十八届党中央提出从纪律和法律两个层面采取全方位行动治腐,更加突出强调纪法融贯,探索实现纪法协同治腐的有效衔接机制,不仅弥补了治腐的法律和制度漏洞,且提升了整体治腐效应。同时,也表明党中央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并从过去的纪法不分、以纪代法转向更深层次的纪法有机衔接和协同作战,通过筑牢纪律与法律双笼,形成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有效防治腐败提供了法治利器。
(六)能力塑造:硬其筋骨、打造反腐铁军
党的十八大后,为适应新的反腐形势,党中央对纪检监察机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界对这一改革新动向给予持续关注,并趋于一致地认为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反腐铁军。何政、郝俊杰认为党中央通过纪检体制改革从“块”上强化了上级纪委的领导、从“条”上强化了上级纪委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从“流”上实现了巡视监督全覆盖。何政、郝俊杰:《中国共产党纪检体制机制创新》,《人民论坛》,2016年第20期。谢璐妍提出党中央构建“两个为主”新体制,有效强化了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垂直领导,使各级纪委监督职能有了相对独立性。谢璐妍:《深化纪检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的对策研究》,《理论探讨》,2015年第3期。李婉秋从资源整合视角提出新设立的监委与纪委在工作机制上实行合署办公,同时在各自职能安排上也进行了明确合理的分工,使得反腐工作在效能上更加严密、科学和高效。李婉秋:《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3日。过勇则从加强纪委内部建设视角解释改革后的纪委如何解决“灯下黑”问题,提出中央纪委通过增设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这既体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又回应了民间关于“谁来监督纪委”的诉求。过勇:《十八大以来的立体反腐》,《前线》,2015年第10期。
由上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纪检体制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快速提升了纪委反腐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并提高了其反腐工作的运行效率。随着纪委权力的不断集中和扩大,通过打造“纪委内部的纪委”加强了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执纪监督,对于防止“灯下黑”、用铁的纪律打造素质过硬的反腐铁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纪检体制改革也为纪委更好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和体制保障。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成效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治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管党治党新举措中,最广为人知并廣泛认可的一个方面。据此,学界高度重视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成就和经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代表性观点。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显著成效
历史维度下的治腐成效。着眼于腐败与反腐败两股势力动态对比的变化,任建明认为在党的十八大前,虽经多年反腐,但始终没能扭转“越反越腐”的被动局面,相对于腐败发展蔓延态势,反腐一直处于战略退却阶段;到2016年底或2017年初则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即在经过党的十八大后四年多的持续高压反腐及综合改革,反腐力量首度超越腐败势力,发生力量对比上的逆转,出现东风压倒西风的有力态势。任建明:《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成效及对未来发展的广泛影响》,《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8期。基于对2013-2017年反映我国反腐败情况公开数据的解读,刘品新、蔡磊认为党的十八大后5年中国反腐败战略转型的态势已出现,即取得从“治标”到“标本兼治”再走向“治本”的显著成效。刘品新、蔡磊:《中国反腐败指数与规律(2013-2017 年)》,《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在此基础上,魏晓文、姚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后反腐“治标”与“治本”取得的突破和进展。魏晓文、姚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腐败的新态势》,《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4期。
经济维度下的治腐成效。基于经济学中绩效测量模型的定性研究,任建明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绩在“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四个维度上都有显著进展。其中,“投入”维度的进展表现在党中央反腐政治决心显著增大、各级纪委投入案件查办的力量明显增加、巡视发现问题的“利剑”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纪委“三转”后更加聚焦于反腐工作、海外追逃追赃力度显著加大等五方面;“过程”维度的进展表现在实质性推动反腐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纪委对内监督工作、对巡视组组长和工作人员开展考核和问责、加快案件查办速度等四方面;“产出”维度的进展表现在在查办高官级别和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查办案件数量进入“大数据”时代、多数改革对于从源头上减少腐败机会发挥重要作用等三方面;“结果”维度的进展则表现在两方面,即腐败“增量”得到明显的遏制、腐败“存量”有所减少。任建明:《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成效及对未来发展的广泛影响》,《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8期。
政治维度下的治腐成效。马怀德从干部、群众的感知中揭示正风反腐对风气和制度的改变,指出领导干部感到肩上的责任重了,用权更谨慎了,老百姓感到政府部门办事更规范、效率更高了;关住权力的制度之笼越扎越紧,不仅有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还有党内法规和各项制度陆续出台,不能腐的制度阻止了可能发生的腐败。马怀德:《风气的变化与制度的进步》,《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2月9日第4版。高波考察了正风反腐的外溢效益,认为以八项规定和作风建设启幕,一场再造政治生态、重塑公仆形象的重头戏夺目而出,带来政治信用和民意资产大幅增值。高波:《中国收获哪些反腐红利》,《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10月1日第4版。翁良殊、颜吾佴则从党群关系角度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实践的政治意义,认为党中央下大力气开展廉政治理取得了沉甸甸的“成绩单”,不仅振奋党心、顺应民心,更提高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引领力,广泛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确保党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翁良殊、颜吾佴:《习近平廉政治理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10期。
文化维度下的治腐成效。基于正风反腐对重塑社会价值观意义的探察,王希鹏认为在高压正风反腐态势下干部戒奢以俭,社会兴起了“光盘行动”,带动节日消费回归理性、社会交往回归正常,使得清正廉洁、公平正义等理念逐步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王希鹏:《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成就与经验》,《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12月13日第5版。基于严肃的实证调查,人民论坛课题组认为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的社风民风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陈规陋习开始改变,群众的“人情费”支出持续下降,干部群众吃喝松绑,宴席规模在“瘦身”,餐桌剩菜在减少,高档酒店换“平民牌”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并得出结论:“社会风气更加清朗,社会环境更加和谐”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形成的最显著的深层次变化。人民论坛课题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实现程度如何?公众怎么看?》,《人民论坛》,2017年第2期;《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关键一战——公众对当前这场反腐败斗争的看法与评价》,《人民论坛》,2017年第9期。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成功要义
领导坚强有力说。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反腐败斗争能够取得压倒性胜利与习近平这一坚强领导核心的意志和胆识密不可分。基于对习近平反腐话语分析,李雪勤认为在反腐问题上习近平以“得罪千百人,不负13亿”的气魄,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给全党树立了榜样。李雪勤:《中国共产党反腐败领导力的具体体现》,《中国领导科学》,2018年第6期。汪玉凯提出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会有如此胆略坚定不移地反腐,最核心的莫过于习近平的担当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汪玉凯:《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时代紧迫性与历史必然性》,《人民论坛》,2017年第13期。
群众支持拥护说。王瑞娟从唯物史观视角分析了反腐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实践和成效,正是紧紧依靠群众、借力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的成果,同时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科学性。王瑞娟:《对中国特色反腐败的几点思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5期。何锡辉、陈平其认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反腐取胜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大批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平台参与反腐败方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这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首创和参与。何锡辉、陈平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成绩、经验及意义》,《邓小平研究》,2018年第5期。 李玉贵、李婧则从监督视角提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反腐工作的认可与支持表现为积极参与到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干部的监督。李玉贵、李婧:《习近平论反腐败斗争》,《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2期。
策略科学得当说。从方法论角度看,消除腐敗必须策略得当以实现战略性目的。立足于新时代反腐实践,邵景均认为党中央在反腐策略方面,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和关键,点准穴位,打准靶子;从中央做起,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见事见人,既抓思想引导又抓行为规范,不搞形式、不放空炮;上下互动,强化组织管理和群众监督,形成强大势场;执纪问责,严肃查处和曝光典型案件,形成高压态势,形成严的标准和氛围;驰而不息,一环扣一环抓,不间断抓,努力形成长效机制。邵景均:《马克思主义反腐败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毛泽东研究》,2019年第1期。在郭世军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同抓标和本中积小胜为大胜、在协抓上和下中开创新局面、在统筹防与治中实现工作重心的动态平衡、在兼顾内和外中协同推进反腐败斗争,从而提高斗争本领和反腐成效。郭世军:《新时代自我革命视域下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理路及其经验探析》,《理论导刊》,2019年第12期。
方法务实有效说。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创新的考察,冯颜利认为党中央依照科学的方法推进反腐,即:确定反腐倡廉重在“常”与“长”二字,从小处细处着手,抓早抓小、严管厚爱,“老虎”“苍蝇”一起打。冯颜利:《习近平党风廉政建设的三大创新》,《人民论坛》,2017年第29期。基于对习近平反腐败论述的分析,李桂花、杜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腐的方法论突出表现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其中,“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调的是以治标来推进治本、为治本赢得时间;“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强调的是形成“三不”机制;“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强调的是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李桂花、杜颖:《习近平反腐败斗争的方法论原则探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制度健全完备说。从实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治理突出了“制度反腐”新特点。以党内法规为分析视角,温红彦认为十八大后党中央先后制定修订78部党内法规,基本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三个准则、三个条例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对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发挥了治本作用。温红彦:《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形成的关键原因》,《人民论坛》,2017年第22期。钟龙彪持相同看法,认为压倒性态势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加强制度建设的结果,党的十八大后管权管事管人的制度不断建立,监察法的制定出台更是为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钟龙彪:《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判定依据与巩固路径》,《理论导刊》,2019年第9期。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意义及影响
纵观既有研究,学者们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不仅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对此,可以从“中国”与“世界”两个维度加以梳理和评析。
(一)中国维度下的广泛意义
有利于厚植党的执政基础。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厚植党的执政基础最核心的莫过于把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反腐的本质追求,通过惩治腐败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方式的认同感与支持度。何锡辉、陈平其从过程论视角揭示新时代的反腐意义,认为6年来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得到有效治理,“共产党的干部又回来了”,重塑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何锡辉、陈平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成绩、经验及意义》,《邓小平研究》,2018年第5期。 李东明、李辉山则以政策措施为视角,认为从出台“八项规定”到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对党员干部的“五项要求”到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这些正风反腐措施顺应了人民的期待,凝聚了党心民心,巩固了中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李东明、李辉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深化与拓展》,《理论探讨》,2016年第4期。
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反腐败治理是一种旨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行为,而治腐成功则是一个国家整体治理现代化的结果。就此,王文惠从完善治腐体系视角揭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腐对于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认为监察体制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主张”和“定力”,通过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形成高效权威的国家监察体系,以及监察法的实施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全覆盖”,使国家惩治腐败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王文惠:《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监察体制改革探究—从宪法修正案、监察法实施的角度》,《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任建明持相同观点,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有力有效反腐,相继从执政党内部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国家层面的监察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大幅提升监督权独立性,从而成为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任建明:《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成效及对未来发展的广泛影响》,《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8期。
有利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抵制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而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贪腐分子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竭力阻碍可能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改革,导致全面深化改革出现“延时效应”。基于上述认识,冯发贵认为反腐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动力机制,深入推进反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节点清障排淤,强力突破不健康的权力结构、利益格局和政治生态,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空间越来越小,发挥了倒逼改革、保障改革的作用。冯发贵:《反腐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6期。王希鹏从纪检监察工作助推改革动力视角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纪检监察工作用机制创新推动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推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王希鹏:《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成就与经验》,《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2月13日第5版。
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管国际社会对于高压反腐究竟是有利还是有碍经济增长一直存有争议,但我国学界对腐败与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反腐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有着广泛共识。白永生着重阐述党的十八大后正风反腐对于增进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正效应,认为党中央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市场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同时坚决惩治市场经济建设发展中的腐败现象,使正风反腐为经济发展营造更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增长注入更持续的动力。白永生:《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成就》,《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1期。基于我国经济走势的研判,文宗瑜分析我国高压反腐对推动经济转型的长远性影响:一是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的官员严肃追究责任,倒逼政府官员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和履职能力,从而加强了政府对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二是正风反腐抑制公款消费和奢侈消费,有利于民间消费的增长,进而拉动中国内需;三是正风反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促使政府权力更加尊重经济运行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推动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文宗瑜:《反腐提振经济转型成功的信心》,《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年4月13日第1版。
(二)世界维度下的深远影响
重塑中国国际新形象。党的十八大前,腐败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刻板印象”之一,而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反腐展现出的定力、勇气和睿智让世界为之惊叹,从掀起国内反腐高潮到影响波及国际反腐行动,中国掀起的高压反腐和结出的累累硕果不仅显示了大国能量,也塑造了大党大国新形象。基于全球清廉指数中国评分变化,吴新平、牛少轩认为我国的评分升级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反腐工作的评价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后的反腐新政显著提升中国党和政府的清廉形象,对国家起到了改善形象的效果。吴新平、牛少轩:《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特点及意义探析》,《人民论坛》,2015年第32期。基于反腐国际合作视角,王传利认为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积极参加和举办反腐国际会议,有助于宣传我国反腐败工作的经验和成效,加强国际反腐败交流和沟通,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王传利:《2012—2017年中国反腐新进展》,《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为全球反腐贡献中国智慧。新时代中国治腐的成功实践,不仅拓宽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也为解决全球腐败问题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基于反腐中国经验分析,董瑛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中国治理腐败、清廉发展的中国经验,并让占世界总人口85%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借鉴反腐败的中国智慧,提供了构建清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董瑛:《“获得感”:习近平正风反腐的新理念新实践》,《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张玲提出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探索作风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和加强纪律建设,成功的实践为世界提供了反腐倡廉建設的“中国方案”。张玲:《十八大以来对反腐倡廉“中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2017年第4期。于亚杰则进一步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腐积累的成功经验,提出“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把纪律挺在前面”等政治智慧为国际社会治理腐败提供了重要借鉴。于亚杰:《论新时代下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现实基础及实现路径》,《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推动构建国际反腐新秩序。随着党的十八大后反腐红利的不断释放,中国反腐开始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不仅赢得国际社会尊重,也以实际行动积极助推国际反腐新秩序。对此,学界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在积极参与制定反腐国际规则上取得的系列标志性进展,并从推动构建国际反腐新秩序视角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的世界影响。袁柏顺认为从APEC北京反腐败宣言到G20反腐行动计划表明,中国在倡导和引领国际反腐新秩序建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有力证明。袁柏顺:《全球腐败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透过治腐的外溢效应,高波认为中国本轮治腐行动带来国际反腐秩序的再平衡效应,从多方签署引渡协议、分享被没收资产协定,到持续加强无引渡协议司法协作、中方举证境外追诉等,推进实质性国际合作一小步,成为中国为国际反腐新秩序贡献“中国力量”一大步。高波:《廉洁拐点》,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451页。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面临的挑战及趋向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界在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成效基础上,既对当前深入推进反腐败治理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前瞻性思考,也对未来反腐败治理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前景展望。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深化反腐机构改革面临风险。基于案例研究,任建明认为尽管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离独立、权威、廉洁、专业为特征的机构改革目标全部实现尚有一段差距,因而要把我国的反腐体制机制改革到位,一定还是一场硬仗,还会面对相当大的挑战。任建明:《反腐败斗争还有哪些“硬骨头”需要“啃”》,《人民论坛》,2017年第9期。何增科从政治监督视角探讨反腐专门监督机构过度发展存在的隐忧,提出当专门监督机构权力扩张不受制约的时候,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同样会受到威胁乃至侵害。何增科:《中国政治监督40年来的变迁、成绩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过勇等人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纪检监察机关改革强化了权力的集中,但却存在反腐机构权力滥用风险,并提出虽然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威性已得到提高,但对同级党委尤其是 “一把手”的监督仍比较困难。过勇等:《“十八大”以来我国纪检监察机关的改革路径及成效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总之,彻底实现反腐机构改革目标任重道远,其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可小觑。
清除腐败存量面临两难问题。反腐难度通常不在遏制增量,而难在化解存量,这就难免会动一些人的“奶酪”,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就此,任建明提出面对腐败存量问题,如何才能清除?如何才能消化?清除策略、措施不当会不会伤及国本?这些都是相当复杂、两难的问题。任建明:《反腐败斗争还有哪些“硬骨头”需要“啃”》,《人民论坛》,2017年第9期。潘春玲、过勇则认为党的十八大后在减少腐败存量过程中存在“两难”选择:一方面现有的腐败存量规模较大,阻碍了中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民众要求反腐败的呼声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反腐机构要彻底清除所有腐败存量且仅靠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不仅不能取得反腐的最终胜利,还会引起和激化一些矛盾,如官员不作为等,给党和国家发展带来重大损失。潘春玲、过勇:《党的十八大后直面挑战:减少腐败存量》,《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激励导向性的反腐制度建设滞后。反腐标本兼治既要发挥好惩治的约束功能,也要运用好激励的保障功能。但与惩治性反腐制度建设相比,激励导向性反腐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由此衍生出了当前公务员队伍“廉而不为、廉而失能”现象,使新时代持续从严治腐面临新挑战。任建明、陈晔认为干部人事晋升、工资薪酬保障这两项激励性的反腐制度虽经多年改革,但激励效应较为缺乏,这些挑战不克服,“不想腐”目标就难以实现。任建明、陈晔:《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新战略》,《理论视野》,2018年第3期。陈建平持相同看法,认为在正风反腐政策实施初期,国家采取“一刀切”方式,导致一些公职人员正常的福利待遇被削减,影响了公职人员积极性,随着新一轮的“薪政改革”开启,公职人员的基本待遇得到一定改善,但力度和强度尚需因地、因时制宜,同时还需细化相关改革方案并完善配套措施。陈建平:《反腐新常态下基层公职人员的均衡激励机制构建研究》,《中州学刊》,2018年第8期。
深入推进反腐国际合作存在新难题。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更加休戚与共。腐败是全球性难题,反腐是世界面临的一场战争,必须共同应对。然而,由于各国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通过国际合作打击腐败还需啃下“硬骨头”。
(二)未来的发展趋向
保持惩治腐败的战略定力。对于未来巩固发展压倒性胜利而言,保持反腐战略定力,坚持治标不松劲、以治标促治本至关重要。基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未来战略选择,袁柏顺提出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战略自信与定力,不为曲意迎合而改变既定的反腐方向与道路。袁柏顺:《全球腐败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邱学强认为保持惩治腐败的战略定力要坚持做到“五个不变”,即:主题不变,把维护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反腐的最大政治;目标不变,把维护党长期执政作为反腐的基本立场;战略不变,把持续推动不敢腐向不能腐、不想腐发展作为反腐的重要方针;任务不变,把巩固和深化压倒性态势、取得压倒性胜利作为反腐的新实践;尺度不变,把持续保持全面从严高压态势作为反腐的取胜法宝。邱学强:《把握新时代战略导向 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学习时报》,2017年11月15日。基于严谨的实证分析,倪星、张军提出党和政府要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坚持反腐败的决心不变,持续投入力量清理腐败存量,严格控制腐败增量。倪星、张军:《廉洁拐点的地方经验与政策意涵——基于G省廉情评估调查数据的分析》,《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5期。
以深化改革巩固反腐成果。改革与反腐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十八大后反腐败斗争揭示的诸多問题亟需靠深化改革来跟进和解决。基于改革与惩防腐败互动关系的思考,顾训宝认为反腐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反腐体制机制创新和监督体制的完善等。顾训宝:《反腐败斗争要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学习习近平的有关论述》,《党的文献》,2018年第3期。魏昌东认为,如何将党内监督体系拓展至国家监督层面、如何将多元化党内监督机制应用于监察监督的过程、如何将党内调查的有效机制引入监察调查,以及如何实现纪检监察管辖制度的科学化等,均需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推进。魏昌东:《腐败治理“中国模式”的立法发展与理论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78页。
转向常态化的法治反腐。人类社会治腐实践表明,以法治方式治理腐败是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远之计。基于对中国反腐的前景展望,耿玉娟认为法治反腐是新时代中国反腐的必然手段、唯一选择和未来趋势,要从根本上彻底拦截和打击腐败,就应走反腐的法治化路径,适时摒弃“运动式”反腐的策略和思路。耿玉娟:《法治化反腐的基本制度构建及其运作原理》,《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金成波、张航持相同看法,认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进入新常态,在取得“压倒性胜利”后想要“取得彻底胜利”,就必须发挥法治反腐“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加快反腐立法从而推进“权力反腐” 转型为“法治反腐”。金成波、张航:《推进以监察法为中心的反腐败立法体系化》,《理论与改革》,2019年第4期。
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点设想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为相关议题研究做了较好的学术积累。但是,既有研究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亟待学界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一)在研究思路上,要从宣传性的政策解读向深度的学理探究转化
从既有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问题的研究多以解读、论证、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反腐败的理论、实践、文件为主,其研究热度与党中央的反腐败政策动态直接相关,由此也导致宣传性、政策解读性的研究较多,而有深度的学理性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分量的学术专著较为缺乏,有些学者只是满足于对党的领导人及中央纪委相关文献和现有材料进行一般性的梳理和阐释。尽管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人们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理腐败的指导思想、战略策略、演进逻辑、实践意义等问题累积了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夯实新时代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民意基础和社会认同,凝聚反腐败正能量。
然而,政策解读成熟后,理应转向更高层次的学理探究。所谓学理探究,就是要彰显中国反腐败治理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对逻辑理路和客观规律的理论探索,做出更加体系化与合逻辑的归纳和阐释,摒弃和克服低水平、同质化研究。如从逻辑理路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决反腐?反腐的实质意蕴是什么?如何深入推进反腐?靠什么取得今天的反腐成就?又将靠什么继续把腐败治理好?从客观规律看,以标促本、标本兼治的反腐规律、三不腐协同推进的反腐规律、纪法协同与法法衔接的反腐规律、德法相依的反腐规律、追逃追赃与国际合作的反腐规律,以及深化改革与惩防腐败并驾同行的反腐规律等,这些都需要学界从多维层面进一步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探索和概括阐释,以为未来的反腐败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在研究领域上,要深化对若干基本问题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实现对腐败的标本兼治,必须要有理论上的指导或支撑。如果离开对基本理论的研究,或者我们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不能达成某种共识,无论是管理体制改革和权力结构调整,还是一些重大反腐政策的制定,都会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而最终难以实施。针对学界既有研究现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着力加强如下问题的研究:
其一,加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错误观点评析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实践表明,中国腐败治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和积极效应。然而,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错误舆论倾向,如反腐败“运动论”“阴谋论”“选择论”“自黑论”“过头论”“影响论”“越反越腐”等谬论,严重搅乱了人们的思想。对此,亟需学界展开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从学理上澄清和明辨这些错误认知或错误观点的实质、根源及危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坚持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式清除反腐败错误认识种种杂音。
其二,加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工作的海外评价研究。目前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工作状况特别是思想理念、战略举措、方式方法了解得较为系统全面,也进行了及时有力的研究和阐析,但在关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工作的海外评价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和学术对话。要全面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工作状况,既要看国内的评价,同时也有必要参考海外的评价。事实上,海外的评价有时候更能以“第三方”的视角、“他者言说”的方式帮助人们来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腐败与反腐败状况,而且其中的一些合理批评和建议也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未来反腐败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其三,深化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制度优势的研究。客观而论,上述关于中国反腐败治理之成功要义的诸种看法和观点,已从不同方面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腐的成功秘诀,且一些分析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从深层次看,中国治腐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因此,中国共产党高效治腐背后的制度密碼究竟是什么?它彰显了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哪些显著优势?这些制度优势有何鲜明特征和时代价值?又该如何将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反腐败治理效能?这理应是学界未来研究中需着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其四,仍需深入阐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世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全面有效地治理腐败,而且为全球腐败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党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治理经验,仿效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措施和机制。但目前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世界意义尚未得以完全彰显,其对腐败治理这一全球性难题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产生了怎样的世界影响?为全球反腐提供了哪些重要借鉴和启示?这关系到讲好中国反腐败故事、展现中国国际形象、提供中国自信话语资源等重大问题,但学界对此还缺乏有力度的研究成果。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大的研究空间,而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
(三)在研究方法上,要重视个案、实证和比较研究
纵观目前学界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非常注重宏阔叙事和规范研究,但从微观视角出发对个案、实证和比较等研究方法的运用还重视不够。例如,从宏观视野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的理论成果汗牛充栋,但从微观视角研究其反腐败战略、效应及意义等的成果却较少;从中央领导讲话和政策文本出发进行宏观阐释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基于地方个案、党员干部群体等的实证研究及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却较少,导致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经验支撑。
就个案研究来说,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貌”,地方党委和政府如何组织开展反腐败斗争、地方反腐败斗争的发展态势及公众的廉洁感知、获得感等情况,既能较好地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又能为党和政府调整和优化治腐策略、巩固发展压倒性胜利提供参考。就实证研究来看,要重视对官方发布的政策文本和披露的数据及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度解读,以增强研究结论的思想性和创新性。就比较研究而言,既要重视横向比较又要关注纵向对比,即把中国共产党治腐同国外执政党反腐作比较,结合党的十八大前与党的十八大后的腐败现状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在比较中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腐的特点和规律、智慧和力量。总之,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治理研究成果的学术表现力,尤为需要重视以上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责任编辑:张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