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2021-07-20付玥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付玥

摘 要:从“品质革命”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到实施“中国制造2025”,新时代给予了“工匠精神”更多的关注与呼唤。作为培养工匠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应勇担新时代使命、立足本校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将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新目标,培养具有工匠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新时代;校企合作;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22

工匠精神既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时代的呼唤。从2016年至今,“工匠精神”几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进国家战略性发展的决策层共识,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崭新的社会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批本领过硬、技术精湛、素质优良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便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军,需要在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植入新的思想内涵作为育人成才的价值导向,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恰好与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肩负的时代使命、与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如何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则成为高职院校创新改革的新旋律。本文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轨专业为例分析该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路径作出有益探索,旨在将培育工匠精神贯彻落实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中,充分发挥文化精神的隐性价值。

1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个方面,这种精神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传承千年。历史上件件精美文物无一不出自大国工匠之手,正可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其背后承载的则是德艺兼修、具有鲜明民族性的工匠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的文化属性永远不变。

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技术进步和需求升级,“工匠精神”历久弥新,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特色与意蕴,主要体现在:(1)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行动指南。(2)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3)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4)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

2 高职院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及问题——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为例

本文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为研究样本,对我系教师及学生展开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及面对面访谈的研究方法,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42份,筛选出无效问卷6份,最终获取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3%,样本具有一定的实效性。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对工匠精神的自我认知、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径、学习“工匠精神”的效果评价等方面,基本符合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及外延的调研需求。

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目前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办学,立足于地铁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与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017-2020年共定向输出1522名订单班毕业生进入合肥地铁,占近几年毕业生总人数66%,合作办学呈稳定上升态势。虽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在我校办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证实,但调研显示人文素养培育不足,尤其在植入与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方面存在滞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学生层面

高职学生对专业及职业的认同感不足。问卷显示62%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是来自父母与亲朋建议,通过口口相传对专业及未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基本了解,认为“订单式”培养给予了明朗的就业前景。但问题体现在有强烈意愿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约占34%。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由外在推力做出的专业选择,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二是功利化心态导致多数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较低,内心缺乏对职业的真正热爱,就业稳定性不足。

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片面。问卷结果表明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并不全面,86%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和专业敬业的精神,对精益求精与创新内涵的认知偏低,把“工匠精神”等同于职业精神,实际上反映出高职院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基础薄弱。

2.2 学校层面

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单一。学生认识“工匠精神”主要通过非官方渠道,其次在课堂教学。这表明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大宣传意识不足、途径单一;“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屈指可数且连续性不足,未能形成常态影响力,学生鲜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工匠精神”的熏陶。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环境。约83%的学生反馈在课程中学习过“工匠精神”,但公共课与专业课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职业精神映射到所学专业,加之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主动融合意识不足,即便是曾提及“工匠精神”,也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传授与学习使得工匠精神难入心;专业实训过多注重技能操作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课程内容及要求仅仅可以达到学生掌握基本操作的目标,却无法激发他们精益求精的探索与追求。

访谈中的几位专业老师也曾提到:“现在的订单培养更注重短、平、快,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多方面渗透,影响技能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力”。由此看来,即便轨道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培养目标之一,但实际调研显示,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厚植仍需进一步落地。

2.3 校企合作层面

学校与企业互动不足,“工匠精神”培养难渗透。校企合作模式虽注重教师构成的多元化,但师资队伍结构性失衡却是现实问题,外聘教师比例低且与校内教师沟通不足,企业仅参与0.5年左右的实习教学,所谓联合培养实质是学校与企业各司其职,教学分离、融合不足使“工匠精神”的植入与渗透缺乏纽带与载体。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