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律与他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分析

2021-07-20黎芮希徐袁瑾王兆军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3期

黎芮希 徐袁瑾 王兆军

[摘 要]依据师德建设的导向,高校师德建设可以分为自律和他律两种类型。以自律为导向的师德教育,包括培训引导、典型示范、荣誉激励等方式;以他律为导向的师德保障措施,包括师德政策化、师德法律化、师德规章制度化等形式。实践当中,两种类型的建设模式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尊重和服务教师是其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道德自律;外部规范;尊重与服务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3-008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15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師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2]。当前师德建设被视为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3],道德根植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十分重视对道德的他律性的研究[4]。师德同样具备他律和自律的双重属性。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应侧重引导自律,还是依重他律的保障,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以自律为导向的师德教育

自律是人自我约束、调整的过程。道德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个人的道德自律[5]。为帮助教师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观念的引领下,高校教师本身的教育者身份也要受到充分的重视。高校教师中不少人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国际视野,思想相对自由,价值观较为多元。并且,当前高校教师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对教师的学历水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育德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有着较高综合素质的受教育者群体,师德教育不能一味强制和灌输,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师自觉、自主地涵养师德,乃至追求崇高师德。

(一)培训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7]。教师教育离不开对教师的培训,而师德培育是教师教育不可或缺的灵魂。无论将师德培育作为模块嵌入或作为内容渗入教师培训,还是开展单独的师德培训,都是当前培育师德的重要路径。各类培训项目通过精心设计的研修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教师体悟和传递师德信息,强化师德认知,涵养职业操守,帮助教师成为主动的实践者。

高校教育主要面对的青年学生群体,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作为他们学术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对他们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在客观上对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及育才育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前后,国家层面连续召开了几个对师德建设有重大推进作用的会议,各高校也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积极展开各类专项师德培训。如对新教师提供岗前培训,引导新教师认识自身面临的师德挑战,进一步明确育人责任使命;为在职教师组织周期性师德培训,引导其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各高校在培训过程中也越来越尊重教师思想的多元化,针对新教师、海归教师、资深教师、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推出有针对性的培训,遵循道德养成规律,避免大量的硬性灌输,注重感染和引导认同,唤醒了教师内心追求师德的主动性。从整体来看,高校师德培训逐步向统筹架构、常态周期化的方向发展。

(二)典型示范

典型教育在师德教育中被普遍应用,具备相当的成效。典型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通常以具体生动的人物或事件引导感化受教育者,帮助其提升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据统计,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的占7%[8]。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的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宣传部合署,坚持“一个典型·一组群像·以文化人”的理念,围绕典型引领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索[9]。这批高校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宣传上,以树立典型、表彰激励等正面引导为主,统筹全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发挥教师主流思想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10]师德教育中宣传正面的先进典型的居多。师德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通过各级各类平台与校内外媒体得到传播,线上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阵地的宣传作用,不断扩大师德先进典型的影响范围;线下抓住校报、简报、案例集等纸质媒介的宣传作用,不断精耕师德先进典型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师德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对真实感人和贴近生活事例的需求,先进典型不过度包装,特别注重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作用,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崇高师德的影响。典型教育中既有正面典型,也有负面典型。负面典型的出现有时不可避免,传播时必须加以警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辅之以正确的师德理念,引导教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三)荣誉激励

激励教育是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出发,主动激发受教育者的发展动机,不断强化内在发展动机,以唤醒其主体意识的教育[11]。一般通过对正面的肯定和强化,激发受教育者的进取心、上进心,引导其主动进行自我约束,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建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除了有生存、安全等需求外,还有受社会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宣扬高尚师德的激励教育过程中,以精神荣誉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师德方面的荣誉激励主要是对教师表达尊重和师德价值的肯定,给予教师正面激励,以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教师内心对师德的肯定和坚守。

一是评优奖先,肯定师德价值。强化各级师德标兵、师德楷模、师德先进个人、“四有”好教师、“三十年教龄”教育工作者等奖项的评选和表彰,并在绩效工资中给予适当倾斜,以肯定和弘扬高尚师德,引领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二是赛教结合,以德育德。教学相长,各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求教师“立人先立己德,树人先树己品”,举办专业课程思政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觉提升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三是注重仪式,展现师德之庄严。不少高校抓住教师节、清明节、本校教师纪念日等契机,及时开展独具特色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如清明节组织青年教师向本学科或本单位已逝的德高望重老教师敬献鲜花,教师节请优秀教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为“三十教龄”教育工作者献花和致辞等。对教师进行别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在仪式中感受和体验到师德之庄严与神圣。

二、以他律为导向的师德建设保障

道德的他律,是道德主体依靠外部规范对自身行为加以约束、摈弃不道德的行为方式,按照公序良俗所提倡的道德规范选择个人行为[12],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式。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当高尚师德从个人追求转化为集体追求时,他律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师德建设离不开以他律为导向的师德建设保障路径。

(一)师德建设法律化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是一种硬性约束。法律和道德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3]。师德建设要有法律保障,将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师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有利于基本师德规范的进一步巩固。高校师德已明确法律化的内容目前不多,但现有内容对高校师德建设也有很重要的保障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必须做到“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1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提出要求,应“对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或者解聘、晋升、奖励或者处分的依据”[16]。这些法律对师德规范进行了基本的表述,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硬性指标。随着师德建设重要性的彰显,未来可能会配套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规范细则,让这些法律具有确实的执行力,将底线师德进一步明确化。

(二)师德建设政策化

政策一般是指国家、政党等社会团体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而规定的统一的行动准则。为保证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保障教育质量,党和国家在教师要求、待遇、管理等各个方面实施了系列战略性、准则性的政策。高校是这些政策的重要执行者。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建立起党委教师工作部或师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领导、贯彻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要求融入教师准入、职称评聘、评奖评优、导师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实施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的执行依赖于师德考核。师德考核是根据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利用一定的师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的评定[17]。考核不是目标,也不是给教师增加负担,而是一种师德建设手段。通过考核发现师德问题并反馈修正,考核结果备入师德档案,并与教师准入等各个关键环节挂钩,督促教师自觉坚守师德底线,并在反馈修正中不断提升师德水平。为进一步保障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的实施,不少高校逐步尝试,将师德要求明确写入聘用合同,对违背师德规范且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教师予以解聘处理;完善导师管理考核工作,加强对导师思想政治和品行道德的监控,实施导师退出机制。

(三)师德规章制度化

规章制度是特定组织为实施管理,规范组织成员和有关人员行为,依法在组织職权范围内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具有组织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18]。“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19]在执行过程中,法律和政策都不能面面俱到,将好的师德规章制度化,有利于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具体开展,帮助教师培育起良好的师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师德规范文件出台后,各省市及具体落实的高校也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师德建设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文件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具体执行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原则、标准和方式方法等,让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尤其是系列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师德失范行文处理办法等,划出了师德底线,可以时刻警醒教师的言行。相关责任要求及惩罚明确化,让教师能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监督管理人员可以依规行使职权,对师德建设工作的规范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维护了师德行为规范的权威性。

三、高校师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的路径关系和要求

师德建设不是一阵风,不是走过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落实责任。2015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设置教师师德工作领导小组以强化师德建设工作。2017年,全国高校陆续成立教师工作部门,负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2018年,全国首届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工作研讨会上,68所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共同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索与创新”[20]问题。此后,我国高等院校的师德建设从体制上得到切实保障,逐步走上了在党委领导下的师德建设规范之路。

(一)高校师德建设自律与他律路径间的关系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以自律为导向的师德教育和以他律为导向的师德保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更好地实现融合,将高校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必须正确认识两者间的整体关系。

1.相对独立。自律与他律作为伦理学的一对范畴,是相互区别的。自律主要靠内部力量驱动,强调主体内心的自省自觉;他律主要靠外部力量约束,强调主体外部的规则规范。在高校,以自律为导向的师德教育行为和以他律为导向的师德保障行为都主要由学校具体实施,但两者却是相对独立的,一个靠引导教师的自觉驱动师德行为,一个靠外界的规矩维护师德底线。以自律为导向的师德教育活动,包括培训引导、典型示范、荣誉激励等措施或方式;以他律为导向的师德保障行为,包括师德法律化、政策化、规章制度化等过程,都是相对独立的活动,异质性明显,不同高校在具体实施中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各高校逐步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门后,师德建设实现了党委的领导和统筹。从各高校党委设置教师工作部门,与人事、宣传、组织、教师教学发展、教务等不同部门合署办公,或者直接设置为独立部门可以看出,不同学校在落实师德建设工作时选择的抓手是不同的,侧面印证了师德建设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2.相辅相成。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道德自律首先是建立在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的,离不开外部的约束和客观要求。必须自觉认识外部约束。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允许范围内。高校师德的自律与他律导向是一体两面,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高校教师有一定的素质基础和主动自觉的师德追求,通过自律可以完成大部分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但也有极少数教师需要他律的外部约束。师德建设工作也需要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等提供具体规范,以保障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落实。道德自律与他律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高校师德的自律和他律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认同和实践。从他律到自律,需要通过培训引导、典型示范、荣誉激励等恰当方式,将师德他律的知识、理念等传递给高校教师,帮助教师认同相关内容,将师德外在规范转化为自觉追求,引导教师将精神追求转化为师德实践。杰斐逊等人认为,法律和制度都必须跟上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自律到他律的转化,实际是高校教师师德认同标准和实践情况达到新的境界后,促发以他律为导向的师德保障向更高水平进阶,以实现师德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高校师德建设自律与他律实施路径的共同要求

高校师德建设不是简单的思想层面的问题,无论是通过自律还是通过他律,最终都要靠教师的实践。因此相关工作者必须遵循教师工作规律,明确立场,端正态度,为教师着想,尊重、服务于教师。

1.尊重教师。知识和人才对于民族的兴衰有着重要作用,尊重知识和人才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内容[21]。现代学校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突出教师主体地位”[22]。良好师德的培育关键在教师,无论以自律为导向的师德教育,还是以他律为导向的师德保障,都必须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去贯彻。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引导和监督处理等师德建设的工作中,以教师为本,切实做到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心教师。具体工作中要分清各类高校教师的工作特點,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师德建设活动,避免干扰教师其他方面的工作。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兼顾教学、科研等多项任务。但不同教师的专长有所不同,有的教师擅长科研,有的擅长教学,有的擅长社会服务与推广。尊重教师就必须尊重教师们的各项劳动成果,这些成果绝不仅限于科研成果,教学、社会服务与推广等方面的成果也非常重要。不少高校坚持以师德为先,尝试对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进行分类考核与肯定,为学校师德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服务教师。高校教师不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中,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和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从教条件[23]。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传统高校教师支持体系有着“行政化”的特征,将教师作为管理对象对待。党委领导下的教师思政工作,尤其是师德建设工作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教师的意识,明确服务的基本职责和立场,不仅在师德培训、宣传、评奖评优过程中服务教师,更要在师德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注意服务态度。解决思想问题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高校师德建设工作除了对教师提出师德要求,也必须关注教师本身的意见和诉求,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责任,愿意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于合适的意见要积极采纳和反馈,对于不合适的意见要包容并做好解释工作。要善于运用沟通、谈心、协商等方式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多了解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24],努力协调解决问题。

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下,高校“大思政”格局不断完善。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教育、师德保障等各个方面也得到了体系化的发展。各高校在师德建设实践活动中不断拓展,以自律和他律的视角总结分析师德建设的路径、内涵、价值和注意事项等,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师德建设工作,提升师德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EB/OL].https://www.xuexi.cn/ec88a7ea8b4450335ed2372ac6f59402/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

[2]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2):22-2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4]宋希仁.再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6):30-35.

[5]陈进华.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道德与文明,2003(01):9-13.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3/c_1122774230.htm.

[7]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2/c_1122773880.htm.

[8]崔健,邱槿怡,杨怀银.新时代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建设及职能发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75-76.

[9]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工作部部长工作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EB/OL].https://news.fudan.edu.cn/2019/1130/c4a103256/page.htm.

[10]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396.

[11]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2]闫钊.对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认识的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7(12):877-878.

[13]習近平金句解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EB/OL].http://www.wenming.cn/djw/djw2016sy/djw2016xxdj/201909/t201909235264518.shtml.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http://www.moe.gov.cn/s78/A02/zfsleft/s5911/moe619/201512/t20151228226193.html.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05/content_4603.htm.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9df07167324c4a34bf6c44700fafa753.shtml.

[17]王芳芳.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8]陈举欣.高校规章制度法制化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20]首届全国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工作研讨会举行[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12/t20181207_362718.html.

[21]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方针[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07/65708/66072/66090/4471876.html.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

[23][24]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xuexi.cn/677ead4a0f5bdb122d69f0c860da54ec/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

(责任编辑:刘新才)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Selfdisciplineoriented teachers ethics education includes training guidance, typical demonstration, honor incentive and so on. The safeguard measures of teacher ethics oriented by heteronomy include legalization of teacher ethics, policy of teacher ethics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eacher ethics. In practice, the two types of construction modes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respect and service for teachers are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selfdiscipline; external specification; respect and serve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