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防范宗教势力渗透的有效路径

2021-07-20董小梅张金钰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冷战大思政意识形态

董小梅 张金钰

[摘 要]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一直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围攻,他们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战争从未停止,向中国高校进行宗教渗透以同我争夺年轻一代,一直是其惯用伎俩。新时代,中国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对中国的“新冷战”意识形态围攻,宗教势力向高校渗透也出现了新特征、新载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高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和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学,是确保高校防范宗教势力渗透的基石。

[关键词]宗教势力;意识形态;新冷战;大思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3-005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11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態工作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复杂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尤其是防范宗教势力渗透任务更为紧迫。准确研判当前宗教势力渗透的新方式、新特点、新渠道,科学分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实践,构建多元协调的反渗透机制,不断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对确保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防范宗教势力渗透面临的新形势

(一)美国对华“新冷战”意识形态斗争全面升级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秩序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加紧了全球战略扩张与控制的步伐。1998年,克林顿政府通过了《国际宗教自由法》,为“人权高于主权”“宗教是第一人权”的荒谬口号赋予了合法性。这也是美国以国内法替代、践踏国际法和他国法律的真实写照。此法案赋予了美国及其盟友通过宗教事务干预介入他国内政继而上升为军事行动的“合法性”。一言以蔽之,美国出现了建立在“新神权政治”意识形态与旧地缘政治目标基础上的新冷战思维[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直平稳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今非昔比,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举足轻重,被一直意图控制全球和“重返亚太”的美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以特朗普前美国政府为代表的美国政客,基于民族民粹主义立场,从贸易到内政、经济、文化、技术、卫生防疫、历史、民族、宗教、人权、法律等领域对中国发动了近乎全方位的挑衅、挑战,这在美方发起对华贸易冲突、借助“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污蔑中国等系列事件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时任美国中情局东亚任务中心副助理主任迈克尔·科林斯为代表的美国政客则宣称,是“中国正在对美国发动一场‘冷战,目标是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头号超级大国”。有学者认为“它标志着中美两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来到了一个拐点,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美国对中国的“新冷战”意识形态冲突全面升级。这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的最大国际形势。

(二)宗教网络化发展为宗教势力渗透提供了最便利渠道

互联网在问世之初就被应用于宗教领域,使宗教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场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传统宗教组织体系大多具有金字塔式的科层制或等级家长制的特征,从上往下的等级和权威依次递减。而互联网无门槛的本质特征,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宗教的科层制,削弱了教内实权阶层的信息独断优势,赋予了个人更多的选择权。但宗教愈显个人特色,其信仰体系对信徒的心理控制则愈强,也更容易逃避法律的监管,有转化为个人崇拜、邪教乃至宗教极端组织的可能。这为宗教势力集团借助网络改头换面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工具。

网络传递信息的瞬时性、无地域性等特质,使得任何宗教资讯都能通过网络瞬间传给不同地域的特定对象和不特定群体,扩大了受众群体面,加剧了宗教信息的混乱局面,造成了实际监管的困难。互联网的开放性,致使其所携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网络的聚合特性又可以规避或者分散责任风险,相关技术监管甄别手段尚需发展,这容易造成现实世界中各种受制约的言行、迷信活动等于网络再获空间,更为敌对势力进行网络渗透提供了最为经济和便捷的途径。

我国是互联网大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其中大学生网民数量、活跃度、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都比较突出。加强网络宗教的监督管理管控,尤其是区分、鉴别各种精心伪装的非法宗教势力、“新宗教”,技术上尚难以获得完全支持,还涉及法律法规的修改与废立等情况,这为各种宗教势力和各种宗教异端提供了一息发展之机。加强反对宗教势力网络渗透工作,是新形势下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科学精神培养效果有待提高

近年来,有研究成果显示,部分大学生信仰宗教,或者对与宗教相关的神秘主义感兴趣,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宗教热现象。有些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不问科学问鬼神,热衷于算命占卜、星座、塔罗牌等封建迷信活动,还将其视为“对青年人遇到的境况、做出的选择、面对的困难提供解释,为人的行动提供意义支持,以及对当下的境遇和困难提供文化解释”,并将其视为“整全的意义体系”“社会性的价值规范”[3]。这深刻地反映出当前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意识和科学素养等尚待提高,也为宗教势力投其所好定向渗透留下了可乘之机。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而正确的政治意识和科学精神是实现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从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育穗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物质条件丰裕、职业选择多样、社会思潮激荡的新环境,既有立大志向、干大事业的难得机遇。但社会上也有一些消磨意志、令人迷茫的腐蚀剂”[4]。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形成高度自觉的政治意识和深厚的科学素养。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效果有待提高。常规的思政理论教学易使学生在理论联系现实层面上始终存在隔阂,教师也不易及时发现问题。另外,思政课与社会实践课之间的互补性发挥不足,无法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党和国家、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与之相应的政治信仰、政治意识不高。而科学精神的培养,除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外,也需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尤其是其与思政教育的衔接共构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高校防范宗教势力渗透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不足

防范宗教势力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高校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政治任务。思政工作者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从学理上界定了“宗教势力渗透”的概念,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反渗透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分析和评估了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挑衅和斗争形势,总结了宗教势力渗透的惯用途径、形式及规律,为我国高校反渗透工作提供了参考。其中比较重要的共识是,认清了“我国同境外宗教势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敌我矛盾。爱国宗教人士、信教群众和非信教群众之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他们是反对三股势力的主要力量”[5]。不过,从整体上看,现有成果比较侧重理论和定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如部分思政工作者谈到宗教势力渗透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时,习惯用“严重危害”“挑战主流”“恶劣影响”等模糊性话语,几乎没有支撑论据。还有一些文章的分析思路多有雷同,甚至同义反复,有应景嫌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虽然相对重视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研究,但是研究者却经常将宗教势力渗透的内容排除在外。

孙尚阳、李丁对北京市13所高校的2 000名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通过调查证实,大学生经常思考人生的终极性意义,他们寻找答案时首先选择科学的世界观,然后依次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宗教,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6]。这份调查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对待宗教和马克思主义的直观态度,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遗憾的是,该调查并没有列入任何宗教势力渗透的问题,相似的调查研究也还有不少[7]。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学的作用发挥不够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理论之一。开展相关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中认识其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还存在着内涵把握不准、以拿来主义表述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做法,教学内容与一般的宗教学概论区分度小,思政色彩不突出,反渗透内容较少甚或缺失,教学实施路径的对策建议可行性不强。

目前,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宗教观课程,部分知识点在4门主干课程中略有涉及,反渗透的内容占比极少。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新疆、西藏等省区统一编写了教材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西藏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外,也有部分高校在4门主干课程中加强了相应的理论讲解,或开设了宗教概论性质的选修课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8][9][10]。

就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大部分教师对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不了解,对学生中存在的宗教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宗教观教学内容不仅呈现知识体系碎片化,而且在教学中往往存在讲不深、讲不透,甚至一带而过的现象,致使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作用以及党的宗教政策等问题存在模糊、片面甚至错误认识”[11]。就此而言,有认为应该在4门主干课程中增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知识点以实现反渗透的观点,但这项工作目前还仅停留在论证阶段,而通过通识类宗教学概论选修课却不能充分地体现出课程的思政要素。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学相关研究或教学设计,目前还是以孤岛形式存在的,没有产生实效。

(三)对防范宗教势力网络渗透新形势的认识尚需深入

就目前的相关成果而言,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尚需跟进。作为一种技术,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宗教的组成要素,宗教和网络的双重特性注定对宗教诸要素、宗教组织形态的刺激和影响是持续和深刻的,多元化宗教、个体化宗教和新世界性宗教在网络时代成为可能。宗教的网络化传播趋势,不可避免地成为诞生“新宗教”的母体,各种“新神”“新信仰”“新教派”将会层出不穷,这对各国的宗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另一方面,借助宗教的外衣,宗教势力也热衷于网络化渗透,与合法宗教之间的差异性愈发模糊,这也给防范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之所以说是新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在宗教网络化发展过程中,网络世界的诸多特性容易使宗教网络监管产生较大的空白或者管理真空,这为各种宗教势力和宗教异端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就其本质而言,作为技术的互联网,不过是现实世界的镜像,也不过是宗教发展的工具而已。互联网目前仍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新技术,宗教网络化也刚刚处于初始阶段,宗教势力的网络渗透也仍具有传统渗透方式的基本特点,因此应该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是运用统计学研究,来了解其规律、特点和新动向,为防范工作提供依据。

(四)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程序化、简单化、浅显化

我国高校类型多样,各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方案都各有特点,开展思政工作必须在党和国家思政工作大政方针指引下,针对本校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思政工作方案。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在开展具体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仅以上级文件为标准,没有细化本校思政工作落地方案,程序化开展思政工作的现象。在构建本校特色育人格局方面,还存在一定距离,导致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

部分高校还存在着将思政工作直接等同于思政课的简单化做法。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思政工作对高校而言,是贯穿于办学过程的整体性、通盘性工作,其工作内涵、覆盖范畴都远远超过思政课教学、思政教师和工作者队伍的范围。将高校思政工作简单化,不仅使专业课教师无法通过课程思政开展相关教育教学,也无法使“岗位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重要思政教育载体形成合力,有可能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留下隐患。

部分思政工作者还存在着思政工作浅显化的做法。如有些工作者认为,组织一些学生活动、集中学习、社会实践就是思政教育。这些只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或方式,而非思政教育目的本身。思政工作浅显化,也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不重视思政教育工作,造成思政工作的形式化、表面化、薄弱化、边缘化。这些都不利于高校防范宗教势力渗透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新形势下高校防范宗教势力渗透的有效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防渗透工作的理论砥柱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我们意识形态安全的定海神针,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宗教观则是我们开展防范工作的利器。讲好、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包括讲好、讲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在青年时代参加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是其一生革命理论和实践的起点。从宗教批判入手,马克思明确了社会现实——各种苦难、剥削现象,正是宗教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必须对这个基础、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改造,为受压迫者解放而努力,企图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从逻辑起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世界观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两翼,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正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线,也是共产党人确立世界观的前提。

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任何宗教只能在孕育这种宗教的社会土壤中诞生,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风俗、伦理道德等无不以宗教的方式体现在宗教自身之中。在其传播扩散的过程中,也必须适应具体的历史社会环境,充分体现出具体的历史意识形态和政治属性,才有可能获得落地生根的发展机会。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始终抓紧、一直利用西方宗教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妄图将西方文化霸权、价值观念通过宗教输入到我国,企图实现瓦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化中国的目的。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除宗教批判理论外,还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防范工作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研究,使之成为防范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利器。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科学地分析了宗教与政治、社会、伦理、科学等社会要素的关系,为我们批判宗教及与宗教相关的邪教、封建迷信、神秘主义,防范宗教势力借此进行渗透提供了科学武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大学生提供一套整体的科学思维逻辑;有助于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提升科学理性精神,树立个人的主体性,靠自己、靠学科把握现状、展望未来、掌握命运。从历史史实来看,各种神秘主义也是别有用心者笼络人心以达目的之惯用伎俩,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深刻地揭示了各种神秘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剖析了其内在的欺骗性,是将神秘主义打回原形的理论利器。

(二)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学,筑牢反渗透的基石

1.编写反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材。目前的学术成果,多是将宗教观置于中国宗教学基础理论研究范畴内,带有学者个人理解,在一些核心问题上争鸣较多,思政色彩不足,缺乏反渗透工作的相关内容,并不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使用。也有部分省区进行了教材编写,但在内容、体例、编写等方面,仍比较侧重于宗教学基础理论和中国宗教基本常识介绍,对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宗教工作历程、反宗教势力渗透等方面涉及较少,仍与思政课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组织力量编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材势在必行,而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最为可行。在此之前,各高校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省级马克思主义学会的指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自身或者校校联合组织力量编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材教学案例。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介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理论外,更应该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历程、宗教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宗教与我国国家安全、反邪教与反宗教渗透、党的宗教政策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非常鲜明的思政色彩,不过在当前宗教学概论性教材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术研究中占比不大,但这些内容却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学的重要内容。

2.优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学组织形式。(1)从现有思政课教学体系来看,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纳入选择性必修课程建设是确保其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学阶段选择性必修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据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可以作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程进行建设,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提高学生学习覆盖面,有效传播反宗教渗透的核心知识。(2)大力推进“互联网+思政”,强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拓展優质教学资源,启动慕课建设。就目前高校思政教师的师资学科结构来看,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学研究者较少,因而网络慕课是当下解决此问题的较好途径。浙江科技学院就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社会”列为学校思政通识类精品在线课程重点项目进行课程建设。(3)在团课、党课中增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专题教学。充分发挥团课、党课在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阵地的角色作用,可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专题课程。通过系统培训、短期轮训、专题研讨、实践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高校先进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水平,继而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去影响更多的同学。

3.優化学缘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目前,高校思政队伍中,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学研究或者相近学缘结构的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并不多,这是反渗透工作的最大短板之一,应通过优化学缘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等方式来解决。在专任教师方面,可以通过吸收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相近专业的优秀党员人才加入思政教师队伍,专门从事相关教学研究;也可以通过方向聚焦、项目扶持、加强师资培训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现有的思政教师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学研究转向,加强高校反渗透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也应该加强思政专任教师、党政干部、思政辅导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培训,从整体上提升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知水平,增强其反宗教势力渗透的意识和能力,以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切实履行好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绝对安全的职责。

(三)扎实开展思政工作,筑牢防渗透的堤坝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12]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高校落地的基础条件,也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万无一失的根本保障。其中党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牛鼻子”。通过高效有力的党建工作,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的治理能力,“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进学校治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全过程,在办学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各级党组织的行动力、执行力,保障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13],继而确保高效开展思政工作。

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构建符合高校特色的思政工作机制。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总的要求、方向、原则、目标,高校以此为指导,还需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长、属地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等,努力在“三全育人”领域解题、破题,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探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的实践路径,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管理服务各层级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全校师生员工人人参与,将立德树人贯通于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体系,逐步构建落地落细、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筑牢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堤坝。

努力推进思政教育教学综合性改革,构建科学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高校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政理论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互不关联,已经影响到高校育人的效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立足学校现有的学科特色,打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隔阂极为重要,而思政类社会实践教学则是联通两者的有效桥梁。因此,应努力建立健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社会实践”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加快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全面评估高校教育教学育人效果,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宗教势力渗透的意识和能力,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绝对安全。

参考文献:

[1]黄超.美国对华宗教渗透新模式及其意识形态演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2):51.

[2]胡惠林.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新冷战”趋势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策论——兼论中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治理[J].学术月刊,2018(10):69.

[3]邢婷婷.命理信仰在当代的复苏[J].文化纵横,2019(02):141-142.

[4]贺军科.感悟领袖关怀 勇担青春使命[N].中国青年报,2020-12-02(002).

[5]伦玉敏,王淑繁.高校反宗教渗透问题研究现状与反思[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3):94.

[6]孙尚扬,李丁.意义的匮乏与北京市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态势[A].金泽,李华伟主编.宗教社会学(第1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90-309.

[7]汪士华,陈真亮.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省几所在杭高校的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8):112-118.

[8]刘福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探析[J].科学与无神论,2017(03).

[9]邹秀春,鹿文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J].北京教育(德育),2017(10).

[10]李铁华.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03).

[11]陈春燕,蒋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专题教学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8.

[12][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2021-01.

[13]杭育新.坚定不移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EB/OL].https://theory.gmw.cn/2020-04/09/content_33727238.htm,2021-01-

(责任编辑:德华)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sists on Marxist guiding statu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of the basic system, always adhere to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of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has been besieged by western hostile forces, their ideology of Chinas war has never stopped, religious penetration to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o with me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been the old trick. In the new era,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Western countrie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set off a "new cold war" ideological siege on China,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religious forces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merged with new features and new carriers. Insisting on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constructing e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attern and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Marxist religious view are the cornerstones of preventing the infiltration of religious fo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religious forces; ideology; new cold war; big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猜你喜欢

新冷战大思政意识形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