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的魅力的挖掘
2021-07-20祝红星
祝红星
【摘 要】数学就像一位严谨的法官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会轻易退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常常反映数学难学,丧失了前进的勇气。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挖掘数学的学习魅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重新迈入数学的世界,开始自己新的征途。教师可以立足生活、情境、问题、合作和实践,对学生展开指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9-0038-02
【Abstract】Mathematics is like a rigorous judge, sticking to its own bottom line and will not easily retreat. When students study mathematics, they often reflect that mathematics is difficult to learn and lose the courage to move forward. In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lead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harm of mathematics, help students build confidence in learning, and let students re-enter 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and start their own new journey.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based on life, situation, problems, cooperation and practi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Teaching;Students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挖掘数学学习的魅力,是希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减少学习负担,让学生更好地开拓数学攀登的道路。教师以生活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让学生有了观察生活的意识,使学生学会了将数学现象放在生活背景下来理解,解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使数学学习变得容易;教师以情境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向学生铺开数学的广阔画卷,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向学生介绍数学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做到胸中有数;教师以合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加入学习团队中,能够突出学生,让学生在团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增加与其他人的沟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对数学实践技能进行了灵活应用。
一、以生活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联系生活挖掘学习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习的魅力。例如,学习“简易方程”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简易方程的概念,知道简易方程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天平、砝码、薯片等工具,带领学生开展了简易方程的探索,想要帮助学生理解简易方程。在课堂上,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教师:看到老师桌子前的工具了吗?你能说出它们都是什么吗?学生:天平、砝码、薯片……教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来?只是为了吃吗?学生:肯定不是,和课堂有关。教师:没错,这些东西都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关。你们听说过简易方程吗?学生:没有。教师:那么,接下来,就和老师一起,探究简易方程吧。笔者将薯片摆在天平的左边,将砝码摆在了天平的右边,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天平向左边倾斜了,认为砝码还需要增加。笔者继续增加砝码,知道天平两边平衡。学生观察到这时候的砝码质量是[125g],得出了薯片的重量。然后笔者又在天平的左边增加了黑板擦,在天平右边继续增加砝码至[150g],让学生分析黑板擦的重量。学生认为天平两边平衡,那么板擦的重量应该是砝码的重量减去薯片的重量,即[150-125=25],黑板擦的重量为[25g]。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黑板擦的重量设为未知数[x],让学生观察[125+x=150]的等式是否成立。学生认为是成立的,并得出了[x=25]的结论。笔者便向学生介绍了方程的概念,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被人們称为方程。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了解了方程的概念,熟悉了简易方程的形式,意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形成了生活意识
二、以情境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赏析情境挖掘学生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建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挖掘学习的魅力。例如,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超市购物的动画片,让学生在动画片中观察小数在购物过程中的应用。学生观看动画片后,知道了小数多应用于商品的标价上,对小数产生了探究兴趣。笔者便将学生引入小数课堂中,为学生介绍了小数的形式特点,然后让学生观察动画视频里其中一组商品的价格:饼干8.50元、酸奶9.00元,让学生想一想应该付多少钱。学生认为买饼干要花费8元5角,买酸奶要花费9元钱。笔者借此让学生了解了小数末尾加上0和减去0,数值大小都不会发生变化的基本性质。学生了解了小数的应用意义和性质后,对小数有了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三、以问题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剖析问题挖掘学习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挖掘学习的魅力。例如,学习“折线统计图”,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某运动商店某一款篮球近三个月售卖的资料,展示了与之相对应的折线统计图,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问题:什么是折线统计图?你知道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吗?你能画出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围绕问题对学习资料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知道了该运动商店中篮球近三个月具体的销售额,通过折线统计图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内容,知道了折线统计图展示了销售额的变化趋势,能够根据以往的销售情况来预计下个月的销售量,方便人们开展下一步工作。学生剖析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对如何绘制折线统计图有了清楚的认识,尝试先描点、再连线,完成了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四、以合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参与合作挖掘学习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发起学生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挖掘学习的魅力。学习“对称、平移与旋转”,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对称、平移与旋转,让学生知道图形的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组,为学生设置了合作任务:在方格纸上经历图形的对称、平移与旋转。学生分组后,与小伙伴一起合作,结合课本,对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概念进行了了解,总结了它们的要点,然后通过折纸的方式,了解了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具体体现。在合作中,折纸比较快的学生会自觉帮助折纸比较慢的学生,共同完成前期的准备任务,然后展开折纸进行讨论,明确了折纸的折痕就是图形的对称轴。学生还与小伙伴在方格纸上,分别对图形进行了水平平移和90°旋转,确定了图形的对应点,得出了新的图形。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学生并没有争得脸红脖子粗,而是平心静气地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认真聆听他人的意见,做到了用证据说话,形成了和谐的讨论氛围。
五、以实践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体验实践挖掘学习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在体验中挖掘学习的魅力。学习“小数的加减法”,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为学生设置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自己课堂所学知识,熟悉小数加法和减法。学生拿到练习题后,并没有急着解答,而是先回想了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然后对练习题进行了仔细分析,特别是文字信息较多的习题,找出了其中有用的条件,得出了数量关系,开始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自主参与的兴奋感,体会到了实践体验的成就感,有了深刻的学习印象,扎实了自己的基本功。
六、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将生活、情境、问题合作实践作为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赏析情境、剖析问题的过程中挖掘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继涛.分析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
[2]郑明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5(12).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