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021-07-20高国成
高国成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新目标、新要求,为推进基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镇江市润州区聚焦“效能提升”的基层治理核心要求,积极探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新路径,为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奏响了“十四五”时期基层治理的“时代之音”。
一、润州区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作为镇江市中心城区,润州区近年来全面推进“以党建为引领、以善治为导向”的基层治理模式,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
深化党建领航,以重塑机制完善治理体系。在纵向上,建立“区级指导委—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三级“红色主轴”,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责任体系;在横向上,健全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间双向互动机制,将行业治理、系统治理、单位治理等统一纳入区域治理的“盘子”中去。在宏观层面,区级制定党建联盟章程,引导全区7个街道58个村(社区)与500多个驻区单位、跨区单位、“两新”组织等签订共建协议,使不同主体联动协作在有“真感情”的基础上更有“硬约束”。在微观层面,探索示范片区联建、“星火计划”联育、行动支部联组等具体方式方法,组建全区10个党建示范片区、243个行动支部,全面激活城乡社区、公益组织、中介机构、物业公司、商圈市场、商务楼宇等微观主体。
坚持全域统筹,以资源下沉激发治理活力。建立18个区域性、枢纽型党群服务中心,在居民小区、街巷广场、商务楼宇等场所打造147个集学习、活动、服务、调解、议事等功能为一体的“微阵地”,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微矩阵,形成覆盖全区各领域的线上虚拟“掌上生活圈”和线下实体“生活服务圈”。通过互利思维和柔性方式,鼓励辖区内行业和单位党组织主动走出“大院”“围墙”,强化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横向关联。引导区级机关部门以“条块结对定点、支部结盟定责、党群结亲定事”为主要内容结对村社区党组织,通过发布资源目录、签订双向服务清单、认领为民服务项目、建立红色基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撬动全区各领域、各单位的资金、人员和服务等资源。
扩大参与“半径”,以基层自治优化治理生态。以网格为治理单元,建立“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架构,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社区党员骨干担任网格员,发动党员群众主动参与,实现党群事务联商、网格“微自治”。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针对辖区内物业矛盾、环境整治等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区域发展、民生服务重大事项,邀请驻区单位、职能部门、党员群众等利益相关方,通过党群议事会共商寻求利益各方“最大公约数”。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凝聚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在职党员等群体,开展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文体服务、关爱服务、党员服务等六项服务联办。
强化综合保障,以能力提升筑牢治理根基。实施“书记队伍联培”“工作队伍联抓”工程,建立社工职业体系“1+5”文件框架,创新推行“六办六不办”“六不准八不究”社工标准化工作体系,想方设法为基层干部强保障、提待遇、卸压力,真正让基层工作有激情、服务有能力、治理有手段,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区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行政事项一口办”,仅留2名“双全”社工轮岗坐班,其余人员担任网格长下沉网格,开展信息采集、常态巡查、问题发现、矛盾化解、治安防范、政策宣传等网格工作,做到“小事不出网格、服务就在身边”。在职业体系和工作体系建设的推动下,润州社区工作者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激情与工作活力。在全区321名社区工作者中,已有245人通过“双全社工”考核,其中152人取得全国初级社会工作师以上资质。“一口受理、全科服务”的专业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的办事效率,而且提升了社区群众的满意度。
二、润州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润州区坚持系统思维,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区公共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在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润州区《以城市基层“全域党建”引领基层善治》的经验做法被列为江苏省唯一一家最佳案例。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该区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抓好政治引领,构建良好治理格局。按照现代政治学的观点,治理表现为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作为主城区和城市经济先行区,润州区各类市场主体、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垂直部门等位于城市的各個区域。面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单纯依靠街道、社区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要求。为此,润州区大力实施“全域党建”,通过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实现治理机制重塑。将多元主体整合吸纳到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来,通过以“轴”带“轮”,把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各行业、各领域党组织的力量统筹整合起来,使辖区内各类党组织“动”起来,形成互联互动的“齿轮效应”。
坚持重心下移,充分整合各类治理资源。街道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前端”和“末梢”,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然而,在以城市街道、社区为主的城区,基层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统筹协调缺乏平台抓手、“小马拉大车”等现象依然存在。克服资源瓶颈,为基层治理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可以说是推动基层善治的重要一环。润州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善治,其成功经验在于基于治理资源的“全域”统筹。通过“阵地统建”“资源统用”等措施,为街道社区党组织赋能强权,实现了治理资源在基层的有效集聚。
强化制度供给,有序推进基层治理民主。参与性是衡量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基层善治不仅要求治理成果的可分享,同时要求治理过程的参与度。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是实现基层善治的关键。为此,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丰富民主参与渠道,从而实现基层治理的有序参与。
强化治理保障,打造良好基层治理生态。注重基层治理的“外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外部“正效应”,防止外部“负效应”,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使命。作为治理“执行端”的街道、社区,来自上级部门考核、检查、问责的压力,使社区干部疲于应付,客观上构成了基层治理的“外部不经济”。为此,必须适应城市基层党建的新任务、新要求,通过各项政策措施为基层治理减负减压、增效增能。
三、新形势下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路径创新
治理效能提升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基层治理的核心目标。“十四五”时期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必须聚焦治理效能提升的核心目标,努力从体系构建转向体系内部精细化运营,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上“争做示范、争当表率、走在前列”。
从“管理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更加聚焦群众感受。治理效能的根本衡量标准,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把群众感受度这一“虚”的目标实在化,必须从“管理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更加重视群众的个体感受。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绩效评价体系,探索指数化的评价标准,摆脱以往的“查看材料、照片留痕、问卷测评、座谈会”等方式方法,大力引进第三方评估体系,依托大数据评估平台开展“田野调查”“情境代入”式评价,从而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精准化。
从单向管理向多元互动转变,促进治理方式柔性化。为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目标,基层治理方式必须由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治”向多元的、上下结合的“理”转变。治理过程不再是管理主体施加于管理对象的活动,而是打破主客对立的互动过程。在实现方式上,必须改刚性的管理为柔性的治理,改变简单的动员、号召、倡导方式,突出基层民主协商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力提升居民自治水平,大幅提高居民满意度。
从资源下沉向放权赋能转变,激发基层强劲活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日益重视。十九大报告提出“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资源下沉到基层”;十九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向基层放权赋能”。可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不是简单的给钱、给人、给物,而是要注重激活基层组織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一方面,要更加强调居民自治,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搭建更加丰富的“微自治”“微管理”载体,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与实效。另一方面,必须优化基层政治生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使基层组织有时间为民服务、有空间自我培育。
从“前台包办”向“后台保障”转变,推进党建引领更科学。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党建引领是前提。必须进一步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现路径,着力提升党建引领的实效性。基层党组织要重点扮演好四种角色:一是政治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协调好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把各类参与主体吸纳到基层治理体系中来,形成良好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资源的“链接方”。从传统的“人、财、物”实体资源,到“地、景、产”文化资源,再到群众的信任、支持、参与等“社会资本”,都需要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并将其整合到基层治理中来。三是平台的“搭建者”。基层党组织首先不是介入具体事务而是要协调各方面利益,最重要的是能够搭建参与平台,促成各方对话、形成共识、达成集体行动。四是群众的“主心骨”。扎根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职责所在。要拓宽并健全各类渠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下齐心共同打造社区共同体。
(作者系镇江市政协副主席、中共镇江市润州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