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戏剧教学与开阔国际视野的探索
2021-07-20顾文婷
顾文婷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众多国际高中因为缺乏适合自己的阅读文本,一般使用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文章讨论了如何针对国际高中生的特点,将中西方戏剧篇目有效地进行对比阅读,并借此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方法。
【关键词】国际高中;戏剧;对比阅读
戏剧与诗歌、散文、小说同属于文学的四大体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文学价值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目前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戏剧篇目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且并不属于考试的重要考点,因而戏剧教学在普通中学的语文课堂中普遍被边缘化了。
上海国际高中的语文课程因没有考试范围限制,对教材的运用以及教学形式较为丰富多样,故而能对戏剧单元加以细致讲解并进行中西方对比教学。本文将深入分析在推行大单元、大活动的语文教学背景下,国际高中根据学生特点,重组并比较阅读中西方戏剧文本,借此探寻开拓学生国际视野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
上海大部分国际高中的课程设置是以国内课程为核心,融合了多样化的国际元素。从应试方面看,国际学校要求各届学生均须通过高中语文的上海市统一会考,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学阅读要求很高。在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与理解需要着力体现高中阶段课程的多样性、前沿性和高选择性,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那么如何发挥国际高中学生特有的优势,构建具有国际特色、有趣而又有效的语文课堂?这需要通过分析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来完成。总的来说,国际高中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
其一,国际高中学生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国际高中生基本都具备较强的英文能力。北美最新的双语教育理论“Translanguaging”指出:“None of these languages exist on their own,and all languages are in contact with others-being influenced by others, and containing structural elements from others.”可见,双语学生的两种语言体系并不是互相分割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互相融合,促进多种语言的共同学习。换言之,对英文文本的阅读与学习也能促进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提升。
其二,国际学校高中生学习需求的特殊性。國际高中生不仅需要了解本国文化,而且需要将各国文化融合,进而为其日后出国求学打下基础。恰如焦洒在《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中提出:“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并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因此,在国际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尽快适应多元文化生活环境的能力,可以通过中西方阅读文本的融合重组与比较解读来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
二、戏剧单元教材分析
直至2020年秋季学期之前,上海正式发行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仅有两册,分别为必修上册和下册,其中的戏剧篇目集中在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
从教参对戏剧教学的相关要求来分析,其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更多是停留在阅读与理解层面,如“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作”等,没有相应的写作任务。总的来说,教参在戏剧单元的语言能力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师如果只强调对文本的赏析理解而忽略了语言的运用,则会使学生失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脚手架”,危险地“悬在空中”空谈理解。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即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根本的立足点,其他三个方面的素养都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来融入其中。由此可见,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抓手,是开展戏剧教学相应活动的必由之路。
部编教材中,这三篇文本属于不同时代的中西方悲剧经典篇目,如何让学生联系三篇时代背景截然不同的文本来整体把握悲剧意蕴,确实有很大难度。此外,高一学生尚未摆脱初中时代对于文学理解的惯性思维,往往只停留在字词赏析和主旨大意的思考。所以,对戏剧单元的精读与理解需要教师联系时代背景,对教材进行文本重组和对比性精读,让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探究中西方戏剧不同的文本意蕴。
总而言之,戏剧教学可以以提升语言能力为起点,对比阅读中西方文本,进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戏剧对比阅读教学法
(一)文本重组
戏剧作为学生较为陌生的文体,若想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比较,必须要进行文本的阅读积累。但教材中的节选内容并不能完整呈现各个戏剧的主体内容,所以需要添加并重组文本。
课文节选的泛读篇目《哈姆莱特》内容过少,不利于学生把握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学生应精读《哈姆莱特》人物登场密集的第三幕第二、三、四场。同时,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阅读与讲解(如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四大悲剧等)是外教西方文学课的重点,中教可以联合外教同步进行戏剧文本的阅读与教学,以中英文共同阅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快速积累大量的西方戏剧。
《雷雨》因课本上的注释已对大概剧情进行了介绍,应让学生泛读全书,自主分组选择精读章节,重在让学生分组整理并通过语言分析总结人物形象。
可将《窦娥冤》与经典元杂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结合阅读,一来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元杂剧的语言特色,二来可与同为复仇戏剧的《哈姆莱特》在内容上相呼应。学生分组搜集整理相关的文学常识,并且赏析元杂剧特有的戏剧语言,课上展示交流,教师充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其语言能力的语文课堂。此外,教师通过课堂提问、随堂检测等形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并做适当补充,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对比解读
学生在精读中西方经典戏剧篇目并且了解各篇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对中西方悲剧进行深入对比与思考,分别围绕西方戏剧结构与中国话剧结构比较(《哈姆莱特》《雷雨》)、中西方古典戏剧语言悲剧性比较(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窦娥冤》),以及西方复仇戏剧的特点比较(《赵氏孤儿》《哈姆莱特》)三个主题,从结构、语言与内容特点等方面,联系时代背景深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本,对重组文本进行比较解读。
比如,《窦娥冤》是以唱为主,辅以对白,这个文本特点突出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虚拟性和抒情性;反观《哈姆莱特》,则是始终以大量的对白与独白贯穿全文,更有利于增强矛盾冲突的因果性与人物行为的关联性,也体现出相应时代背景下莎翁戏剧特有的思辨性人文主义内涵。选择一个具体层面进行对比,学生能明显感受中外戏剧的不同,并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中西方戏剧内涵的深层理解。学生通过戏剧对比解读课,在欣赏中国传统剧本特色语言的同时,也能感受外国戏剧多元文化的魅力,大大拓宽了文学解读的国际视野。
(三)实践探究
在了解中西方戏剧文本意蕴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两篇中西方戏剧,自选角度进行文本对比,并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以此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中外教联合上课,以答辩形式来检测学生对文本整合思考的成熟度。因中外教文化背景的不同,故而在文本比较阅读时,挑选的角度也存在差异,学生需要站在国际化角度来思考问题,自主选择中文或者英文回答问题,通过两种语言共同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进而促进文学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构建思想活跃的国际化语文课堂。
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与表演课本剧。恰如李海林在《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实验本(试编本)语文》的戏剧单元导语中提及:“读剧本时,读者凭经验想写出来的首先是一些生动活泼的戏剧场面和舞台效果,这是读剧本与读小说、散文、诗歌的重要区别。”“戏剧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演出的。”当我们对戏剧的讲解方式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通过整合多篇文本,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戏剧的精彩,才能让学生真正提升文学素养。此外,教师应当打通文体壁垒,鼓励学生以学过的小说为蓝本,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变形记》等,积极进行中外戏剧的合理撰写与改编,切实让学生把握中外戏剧文体的特点以及如何创作戏剧,真正提升其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如果将教材中的剧本当作一篇课文,从应试角度来解读语句与主旨,将显得枯燥乏味,会打击学生对戏剧的学习兴趣。教师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为抓手,打通课内课外的文学作品,将中西方戲剧文本进行有效重组和对比解读,将中国文学课与西方文学课有机结合,把戏剧从课本搬上舞台,才能真正构建具有国际元素的高效语文课堂,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焦洒.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Ofelia Garcia & Li Wei.Translanguaging: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M].NY: Palgrave MacMillan,2014:17.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