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凭学业成绩的考试
2021-07-20
状元,每科一名,是古代士子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奋斗目标。次为榜眼,第三名探花,比起状元来,差了点,但也是令人羡慕的。
士子们十年寒窗,铁砚磨穿,胼手砥足,争的是这一日之荣宠,为的是一生的前程。从童蒙到鼎甲在握,几多春秋。清朝科举选拔制度的严格、细密,各项仪式的隆重、庄严,士子们和社会各界的期望、重视,超越前代。岂知中与不中、名次的先后并不全凭学业成绩。
姓名的喜与忧
科考的中与不中的不可捉摸,不但与师生的学统相关,甚至和应试者的姓名密切相关,这也就使它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制度已成强弩之末,经袁世凯等人奏请,清廷已同意部分停止科考。这一年,将补行辛丑(1901)万寿恩科和壬寅(1902)正科会试,合并举行。这一年,也有乡试。次年,就是慈禧的七十大寿,主持乡、会、殿试的官员,都十分留意“吉庆之兆”。朝廷经过考试,派出各省乡试的主考、副主考。头两批放的是云贵两广,八人的名字是: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骆成骧,将此数字连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真乃大吉大利。外放考试官员何等样事,为了提前制造个祥和喜庆的气氛,竟挖空心思用姓名连缀喜庆句子选拔考官。这8个考官的父辈当年给儿子命名的时候,哪会料到会赶上老佛爷的万寿前一年的乡试考官的选拔,因而未雨绸缪?这种鸿运岂是才识学力所能幸致哉!
这年殿试,要取一个名字中有“寿”字的状元,以示预祝,山东人王寿彭3个字,念起来就像“万岁万岁万万岁”。于是他就做了金殿传胪的第一声。
王寿彭等人因名得福,因名大受其害者也不乏其人。有一年殿试,有名贡士叫王国钧。这个名字含义是不错的,国钧者,国家的重任也。白居易《赠樊著作》中就有“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国钧”之句。这年擅一时。前述王寿彭能中癸卯状元,固然得益于一个“寿”字,但他的馆阁体也端整可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东乡试,房师余际春看了王的卷子,原拟不予推荐。有人向余建言说,王的文章虽然平平,但馆阁体的书法却是朝廷殿试最欣赏的,如果推荐,取中举人,阁下就可预收个翰林门生了。于是,余际春把王寿彭的卷子荐上。果然,乡会试连捷。殿试卷的字写得黑大圆光,是成就其状元的另一个缘由。
清朝至最后一科——光绪三十年(1904)的甲辰科,仍然重视书法。广东高要人陈重远,是康有为的弟子,少负才学,癸卯、甲辰连捷乡会试。殿试对策,际会清廷实行新政,遂畅论地方自治诸事,议论纵横,不落陈套,字也不遵馆阁体。他估计,如果遇上主张变革的读卷官,名列鼎甲有望;如果为守旧大臣所阅,则会名列三甲之末。揭晓后,果然居三甲后列。朝考时,文章乃是得意之作,他本想列为一等留馆作庶常,不料被抑置三等,授以内阁中书。陈重远的遭遇是清朝科考倚重书法的结果。不过陈因祸得福,后由进士馆送美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自己就说,倘若不当中书而分放知县,赴美留学是不可想象的。這一科的状元刘春霖,其书法与历科状元相比平常得多,但在同考诸人中,则属最优,因而“状元”了。
以书法角逐魁首,竞争也很激烈,也有书法大家不中魁首的。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殿试,浙江人冯文蔚书法精致,写的美女簪花诗远近闻名,自己不作第二人想。岂料山东人曹鸿勋、山西人王赓荣大卷字功夫坚切庄严,远在冯氏之上,结果,这科的状元为曹,榜眼为王,冯只落个第三名的探花。此后,冯氏感慨:运气不好,偏与吃馒头、吃面的大汉同考!言下之意,假如不遇北方两强,状元岂不是非吾冯某莫属!
科举是朝廷抡材大典,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清末几朝,沦为书法大赛。科举制度最后几页历史就是这么涂抹出来的。
相貌的乐与悲
按清代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特设大挑一科,不试文章书法,专看相貌。
挑选的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8个字。同,面孔方长;田,面孔方短;贯是头大身子直长;日,表示胖瘦高矮适中而又端直。符合这前四个字就可选中。身,表示身体歪斜不正;甲,头大身小;气,一肩高耸;由,头小身大。后四个字,沾上一个,就要落选。挑选的时候,20人站一排,从中挑一等3人、二等9人。所余8人就是落选者,俗称“八仙”。承担此事的王公大臣照例先挑出不取的8人,挑一个叫“起去”,就是“八仙”落选的信号。
陕西米脂人高照煦,赴挑之前,颇以一等自负,亲友中也多以一等期许。凑巧,他到场列入最末一班仅余十三人,照例只能挑一等一人,他就站十一名,王公大臣将其与第九名反复比较,再三衡量,一等给了第九名,他只能居二等。又一年,山东有个举人是个身躯魁伟的伟丈夫,竟然落选,沦入八仙之列,他义愤填膺,拦轿质问王公大臣:“大挑以何为根据?”熟知此事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又是一位不服落选者,回答:“我挑命也”。山东举人遂无言答对。
曾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的阎敬铭,中进士前参加大挑,就曾沦入“八仙”之列:阎敬铭体貌属小字号,两眼一高一低,活脱脱一个乡村老头儿。阎就挑时,刚跪下,某亲王即厉声喝道:“阎敬铭站起去!”不料,他中了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胡林翼奏调阎总办东征粮台,疏中有“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丈”一语,即针对大挑落选受辱经历而言的。
阎敬铭以体貌被摈于挑场,而另一个金孝廉却因丑入选。金某五官布局极不合理,观者都发笑而不敢正视。此公入挑场,某王首先挑选他为一等。一时名公巨卿相顾错愕,某王说:“不要惊讶,此人胆量可嘉!”众人仍不解其意。某王解释:“此人如此面目,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
大挑知县,也是选拔官员,是给会试落榜举人的一条仕途出路。身高、长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并不是经过个人后天的努力就能达到标准的。面对晚清的科举,个人的奋斗,不管怎样艰苦卓绝,也无法实现,不得不求助于天命。难怪那位山东举人听了“挑命”的回答,便哑口无言了。
(摘自东方出版中心《晚清小史》 作者:任恒俊)
(图注:刘春霖状元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