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褪色的西柏坡精神

2021-07-20

新长征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柏坡胜利总书记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纪念馆调研时,一块展板让习近平总书记久久驻足。展板上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

伫立展板前,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对照着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堅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从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到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在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前,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不时询问有关情况。“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务必”的提出已经过去60多年了,我们对“两个务必”坚持和弘扬得怎么样?应该说总的是好的。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么多年中央经常讲、反复提“两个务必”,围绕改进作风发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背离“两个务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还有不小的市场?为什么还有些人对不正之风乐此不疲?主观上说,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客观上说,主要原因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在有些地方没有落到实处,在一些方面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党、国家、人民交给我们的沉甸甸的接力棒,我们一定要接好这一棒。”

在西柏坡纪念馆,那一幅幅发黄、发灰的图片与手迹,那一件件陈旧、简陋的生活实物,仿佛就是那段浓缩的历史,引领我们进入那烽火年代、峥嵘岁月……

西柏坡原本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人家的普通山村,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了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这个名字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党中央在西柏坡虽然仅仅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西柏坡也因此同井冈山、延安一样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伟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永久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牢记历史、激励奋进的动力。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我们党的历史,就是党带领人民不断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已转入全国战略反攻。在这样的喜人形势下,是否敢于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党在西柏坡时期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伟大的战略决战,经过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并针对蒋介石发动的“和平”攻势和当时某些国际势力提出的“划江而治”的主张,毛泽东号召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不使革命半途而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政治风云和决定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和抓住机遇、顶住压力与挑战争取最大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要最大限度地发动农民群众参加伟大的解放战争,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强党内的团结统一,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为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并顺利实现两个“转变”提供组织保证。为此,我们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战和生产的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党中央把加强纪律性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来抓,先后做出了建立报告制度、健全党委会议制度等决议、决定,要求克服依然存在着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中,达到全党、全军在政策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并要求把加强纪律性与发展民主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945年7月,毛泽东在同黄炎培等民主人士探讨历史上的兴亡周期律问题时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使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党中央在西柏坡时,中国革命即将全面胜利,执政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提到党中央的议事日程。共产党人会不会变成李自成?能否避免重蹈“其亡也忽”的历史覆辙?能不能经受得住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这关系到革命成果能否巩固,社会主义目标能否实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能否走下去。在解决这个重要课题时,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起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特别强调,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坚信:“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在离开西柏坡前夕和进驻北平途中,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是“进京赶考”,发誓“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西柏坡精神蕴含了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科学地回答了共产党人应怎样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考验的历史性课题,为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防止腐化变质、永葆革命者本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撰稿:隋幸真)

猜你喜欢

西柏坡胜利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坚持就是胜利
西柏坡
时局图
毛泽东在西柏坡使用的办公桌
坚持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
胜利的手势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及发展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