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全生态的解密教学策略,培育儿童的“手美感”
2021-07-20张桠
张桠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教学法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本着这种理念,文章以“拆-做-玩-辩-赏-合”全生态的解密教学策略,培育儿童的“手美感”。
【关键词】全生态;解密教学策略;手工;缪斯性
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它以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与人形成了彼此助益的双向构建关系。小学美术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我们尝试着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撕纸贴画等手工制作特色活动,孩子们无一不陶醉于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中,一件件造型奇特、稚拙且充满生机的手工作品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手指上的美術——手工美术课具有极高的缪斯性发展指数
所谓手工,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的一种造型活动。小学美术手工课的手工制作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
手工课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智慧、情感、意志和高尚的品格。手工作品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化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也有单一的、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也正因为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化,吸引了灵动的孩子们。儿童是人之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在手工课中,如此多的形式、内容与材料,会让学生应接不暇,开启想象之门。
二、解密教学法——小学美术手工课“全生态”的教学策略
“全生态”的课堂是教育者的一种追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全自然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种理念,笔者在手工课教学中尝试了“拆-做-玩-辩-赏-合”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有利于度过这一转型期,有利于完成新课标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为学生的共同进步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了生态课堂、高效课堂。
(一)“拆”中找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一种主动探究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如教学“会动的小纸人”时,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方法一,笔者让小朋友一步步跟着做,小纸人会动的身体是制作的难点,笔者反复示范、讲解,还是有少数孩子不会做。
方法二,笔者把这个难点问题交给了孩子们,给每个四人小组发一个做好的小纸人,让他们自己拆拆看看。本以为他们会头疼,没想到很快就有孩子嚷起来:“我会了!”只见她把小人的身体拉开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紧跟着就有孩子模仿。教师无需讲解,孩子们就已学会,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通过对两种不同教法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第一种方式还是传统的“授人以鱼”方式,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是盲目地跟从;而第二种方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某种折叠技巧,同时学会了一种寻求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孩子长远发展的影响要比一点一画的技能更有价值。实践出真知,孩子们对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更容易掌握,也会更好地运用。
(二)“做”中增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确实,有些知识不可能在空洞的说教下学会,必须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譬如美术中的手工制作这类技术性的课程。
如何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收益更多呢?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应该在群体活动中进行,要让学生学会竞争、合作,这是学生有效发展的正确途径。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看来给学生寻找学习伙伴是有必要的。在手工课中,我们不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即通过同桌合作、前后桌四人小组合作、男女生合作等形式完成作业。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但思路较窄;有的学生之间工具材料刚好可以交换使用……如果让这些学生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能成为最佳的组合。即使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另外,有些制作过程烦琐复杂,一个人制作有困难,而学生合作可以更快速完成任务。
(三)“玩”中长知
儿童和成人一样,也有快乐、焦虑、恼怒等情绪或欲望,他让外在世界知道这种情绪和欲望的最佳表现方式就是自由地表现自己。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它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人类生命各阶段和一切关系中之一型,一个复本。”更何况“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玩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就更带劲了。于是,笔者就尝试着在美术课上采用“课堂游戏”的教学方式。所谓“课堂游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和特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使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学、乐学的一种教育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加维说:“游戏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活动。”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游戏,通俗地说就是“玩”,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体验着快乐,轻松地明白很多常识。
(四)“辩”中明理
这里的“理”是指科学、合理。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学生的初步设想总有些不合理的因素,而展开辩论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向着更合理、更细致、更敏捷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教“我也能造飞机”一课时,笔者从书中丝瓜飞机展开,用一句“看来任何物体都可以在你巧妙的设计下变成飞机”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生的设计真可谓奇思妙想。胡晨曦同学把人的头设计成飞机,耳朵长大点作机翼,冲天辫为螺旋桨,眼睛为窗,鼻为喷火口,嘴为进出口,舌为上下机的阶梯可自动收放……同学们听得特别兴奋,笔者也沉浸其中。突然有学生说:“这架飞机的进出口是朝天上的,没法上下人。”笔者先是一愣,然后才明白它飞行时是人仰卧的姿态,进出口的确不合理。胡晨曦反應也极快,他说这飞机是以站立时的姿态起飞和着陆的,这样合理了吧。可又有学生辩驳道:“你的喷火口朝下,飞机变成了火箭,要一直发射到外星球去了。”胡晨曦的同桌插上了嘴:“按个转换装置,当它冲到一定高度时自动改变方向,水平飞翔。”这主意听上去不错,可笔者还要辩一下:“当它降落时不又口朝天了吗?乘客也一定受不了飞机这样改变方向。”见学生犯愁,笔者便组织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商讨。几分钟后有了多个方案:始终保持仰卧姿态,舌尖处再接阶梯通到地面;或用类似起重机的机器人把人运进运出;采用俯卧式姿态,改为货机,降落前转换装置让它恢复到飞时的样子后再降落,就像汽车倒车……经过一场争辩,学生设计的飞机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完善了。其实完善的又何止是飞机呢?更有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五)“赏”中求进
“赏”指欣赏、观摩,通俗地说就是“看”。在课堂上的形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出,也可以是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欣赏书本上的优秀例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古罗马杰出的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对于那些年岁尚幼的小学生,模仿同学更容易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水平相近,更易于模仿。笔者的手工课上就常常这样,在孩子们制作出手工雏形或成品时,笔者都会拿出这些作品与大家共同分析、观赏,引导孩子们发现并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制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笔者觉得,在欣赏、观摩的过程中,最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同时,组织学生看展出和相关的电影、录像,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也是有利的。
例如在“我做的海洋生物”一课中,笔者首先给孩子们放了一段《海底总动员》的动画,孩子们看了之后立刻就喜欢上了。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借着孩子们这股喜爱劲儿,一个个地展示用彩色吹塑纸、旧挂历纸、广告纸、废旧灯泡等材料制作的十几种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在欣赏中不断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这些海洋生物所用的材料及制作方法。孩子们一个个泉思涌动,带着这份激情,怎么会不成功呢?
(六)“合”中体验
“合”是指综合,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为“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这一层次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展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在低年级的“中国民间玩具”一课中,笔者把活动调整到新年伊始,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则是年前布置的。别小看这一前期准备阶段,孩子们的收获可不小,他们在家主动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解了当年父辈、祖辈们玩的传统玩具,并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因此,活动时,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做得漂漂亮亮,极具特色,还有学生搜集了少数民族和各地区的民间玩具资料。可见,对生活的体验是学生进行创作的源泉。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执教者、受教者或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可能采取不同的方法,旨在适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一切着眼于实际,一切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和全面发展。这就是“全生态”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刘丽新,芦岩,李莉娜.手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