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农村寄宿生校园欺凌防治策略分析
2021-07-20陈淑萍
陈淑萍
【摘要】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较多。文章主要立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欺凌问题,从学校管理、家庭教育和社会三位一体提出防治农村寄宿生校园欺凌的措施。
【关键词】校园欺凌;寄宿生;防治策略
自从中小学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农村中小学校大多都有了住宿生公寓楼,住宿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有些恶性欺凌事件给当事人的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因此,探究农村寄宿生的校园欺凌防治策略必须要探究农村寄宿生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农村寄宿生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第一,寄宿制学校客观上为校园欺凌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在农村有一部分走读生和寄宿生,相对走读生而言,寄宿生之间共处的机会多,拥有的自由时间更多,父母和教师的监管就产生了盲区,这些盲区给校园欺凌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加之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学校的寄宿生管理人员由科任教师兼任,没有专门的住宿生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水平不足或不尽责调查。农村中小学校的寄宿生管理者对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及心理缺少必要的引导教育,基本是以寄宿生不发生安全伤害事故为准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寄宿生的校园欺凌埋下了隐患。
第二,农村寄宿生的住宿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宿舍内有限的储物柜、桌、椅等生活用具是校园欺凌产生的诱因。农村寄宿生一般来自不同的村镇,这些不同村镇的学生往往和自己同村镇的学生团结在一起,拉帮结派,包括不同的年级。农村的村镇中小学距离一般较近,同一个村镇的小学生在小学里受了欺负,他们会发动中学里和自己同村镇的学生来解决问题,更有甚者还从县城里或者把社会青年请来解决问题。农村寄宿生中以地域形成的小团体,无形中对校园欺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有组织的“团伙”无形中“绑架”了一些无辜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本意可能不是要参与这种校园欺凌,无奈迫于地缘同乡的压力,因为不参加这种组织自己可能会被孤立或者也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因此这些学生内心惶恐,背负了极大的心理包袱。
第三,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欺凌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关联。存在心理不健康、抑郁、焦虑症状的学生容易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他们对周围的人都充满戒备心理甚至敌视态度。在调查中发现,宿舍成员当中最容易受到欺凌的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及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常有自卑心理,他们不善言谈,沉默寡言,成为最先被欺凌的对象,因为他们的性格往往给其他学生留下了懦弱胆小的印象。
尽管农村寄宿生校园欺凌的成因多种多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衍生出新的因素,但教师只要在平时的管理中勤于监督,耐心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家长,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挽救教育,让孩子真正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相信寄宿生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会大大降低。
二、预防校园欺凌的策略分析
(一)健全家庭教育功能,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
在当前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长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这些农村家长把孩子寄宿在学校,导致家庭教育跟不上。每次学校开家长会或者开展其他什么活动,家长都不能参加,這种情况会让孩子在心理上失衡,甚至产生自卑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是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辅导孩子的作业,也无法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无法开展正常的家庭教育。
以上原因使家庭教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现在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言传身教的影响,即通过家庭教育功能来完成。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家长会,多家访,针对一些外出的寄宿生家长,可以依托网络建立“爱心之家”微信群,让在外务工的家长可以随时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也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加大寄宿生管理力度,提高寄宿生管理的质量
由于校园欺凌的隐蔽性和学校监管的不力,一些欺凌事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就为校园欺凌埋下了隐患。
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寄宿生管理员,对于兼职寄宿生管理员的教师,在绩效考核时适度予以倾斜,调动教师管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寄宿生管理的质量。
(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开展感恩教育,使农村学生懂得感恩。农村寄宿生与家长离多聚少,这种亲情的离别成为孩子与家长心中的隐痛。因此,学校的寄宿生管理者一定要理解孩子和家长的难处,更要教育孩子理解爸爸妈妈的难处,要让孩子明白教师的苦口婆心、良苦用心,使其感恩同学、亲戚、朋友的帮助等。学生一旦学会感恩,就会在思想上发生改变,明白家长的艰辛,理解教师的苦心,自然会落实到行动上,在学校就不会惹是生非,从而极大地减小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可能。
完善教育职能,加强寄宿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可能不现实,但是这部分工作不能省略。班主任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留意,也可以通过班内的学生了解情况,对于班级中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有欺凌倾向的学生、有矛盾的学生着重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进行辅导疏通,消除学生的攻击报复心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达到防治校园欺凌的目的。
(四)开展道德文化教育和纪律教育,提高寄宿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必须遵循学生教育规律,对其开展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留守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会孝亲敬长,学会宽厚待人等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成长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素。
开展纪律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尤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定期的家校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举办家长“反校园欺凌”专题培训活动,通过学校的公众号及时推送相关图文知识等方式,发动家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参与学校管理,共同防治校园欺凌。
提高寄宿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些寄宿生不能恰当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恰当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平时难免会和他人发生摩擦,因此受到大家的疏远冷落,当然有时候也容易被欺凌。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在每周的班会上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也可以由品德教师开展专题活动集中引导,让这类寄宿生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之间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谦虚做人,诚恳待人,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尽量消除引起校园欺凌的主观因素。
(五)关注特殊群体,对家庭结构特殊的寄宿生要特殊照顾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寄宿生的生活相对封闭、枯燥,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和教师,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尤其对体质特异、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要重点关注,让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不会感觉到孤单无助。“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经常与这些特殊的孩子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生活中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
(六)让孩子在“斗争”中成长
现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长期受到溺爱,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进入学校之后,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在心理上有一些不适应。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是常有的事,上一秒打得不可开交,下一秒又在一起哈哈大笑;昨天大动干戈,今天又会重归于好。学生的年龄、阅历、心理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充满曲折。孩子在小时候适当受点委屈也有好处,当校园欺凌发生的时候,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特别恶劣的欺凌事件,家长最好不要介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会更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
(七)不要让无良网络媒体成为校园欺凌的“发酵剂”
校园欺凌一般发生在未成年的孩子之间。一个很小的欺凌事件上传到网上,被一些无良媒体不断放大转载,会对涉世不深的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一些事件本可在学校内部解决,一旦被网络媒体放大后,形成强烈的舆论反响,反而很难解决。当然,经过网络转载后,大家对这类事件的重要性有了认识,懂得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途径,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但是也有可能会让一些孩子模仿报道中的欺凌方式,他们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加以尝试。因此,新闻媒体要有一定的职业操守,不要“添油加醋”使报道失实,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校园欺凌伤害事件不断增多,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关注。每个孩子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寄托着家庭的未来,让我们共同筑起家校一体的校园欺凌安全防治屏障,建设平安校园,守护校园这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王建军.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6):34-36.
邱衛东.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02):91-92.
陶建国.韩国校园暴力立法及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03):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