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四点透灸综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35例
2021-07-20陈二海
陈二海
(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针灸推拿科,江苏 南京 210013)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病,通过早期积极治疗多可在2个月内恢复,但仍有部分发展成为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欠佳。于2016年3月~2019年5月间,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透灸”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康复医学科及针灸推拿科门诊及病房,按照随机数字表截取68个数字进行分组。治疗组3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7岁,平均(38.06±11.67)岁;平均病程(3.04±1.58)个月;面瘫部位,左侧18例,右侧17例;对照组3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0岁,平均(42.15±11.57)岁;平均病程(3.15±1.43)个月;面瘫部位,左侧15例,右侧1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面瘫部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面瘫与面肌痉挛》[1]的诊断标准;②病程2~6个月;③排除中枢性面瘫及骨折、肿瘤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面瘫;④患者面瘫侧无皮肤破损;⑤患侧肌电图提示F波存在;⑥患者知情同意,了解治疗过程及要求。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心、脑血管及其他脏器的严重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等;③肌电图提示F波消失;④依从性差,不能坚持完成疗程,无法判断疗效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针刺取穴: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太阳透颧髎、颧髎穴、下关、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夹承浆透地仓、合谷(健侧)、阳陵泉(健侧);气血不足者加用补足三里(双侧)。操作方法:阳陵泉、合谷穴选健侧,余穴取患侧;合谷、下关、颧髎、足三里、阳陵泉用(华佗牌)0.25 mm×40 mm的一次性针行直刺,得气为度,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用0.25 mm×40 mm的一次性针相互透刺;余穴用0.25 mm×25 mm针沿与皮肤15°角进针透向相应的穴位;同时阳白、攒竹一组电针,地仓、颊车一组电针,迎香、夹承浆一组电针,使用华谊低频电针脉冲治疗仪G 6805-A型,频率使用低频率约“1”左右。电针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准;留针20 min,隔天1次,1周3次,2周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统计效果。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温灸盒温灸;艾灸操作方法:“三线四点灸”,攒竹-阳白-太阳为一线;迎香-四白-下关为二线;禾髎或夹承浆-地仓-颊车为三线。各线往返用手拿一根艾条温和悬灸10 min达局部有红晕,然后阳白、下关、颊车、翳风4穴位用温灸盒持续温40 min~60 min到局部有红白斑,对灸热不敏感为止,最长不超过60 min;第一次在治疗室医生指导下完成,后续艾灸患者回家自行完成,1 d 1次。
日常康复锻炼:嘱患者自行锻炼抬眉、闭目、鼓气、龇牙、耸鼻翼等动作10 min,每天1次~2次;避风,减少光刺激(如看电视、电脑、手机等),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标准;与健侧对比,观察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吹口哨、鼓腮等六个动作;判断其运动强度;两侧基本相同(3分)、运动减弱(2分)、稍有活动(1分)、不能自主运动(0分),及安静印象分(两侧对称2分、稍不对称1分、明显不对称0分),一共20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判定。治愈:与健侧相比,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安静状态下两侧相同,运动状态下患侧肌力明显改善,额纹、闭目、吹口哨功能恢复较为完全;有效:与健侧比,临床症状在安静和运动状态下均有所改善,但额纹、闭目、鼓腮等功能恢复不完全;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Portmann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Portmann评分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Portmann评分同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取得明显效果;治疗后组间比较,Portman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提示透灸组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疗效比较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P>0.05);但两组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5),提示透灸组在愈显率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5 不良反应
本次临床研究中未出现患者晕灸及烫伤事故。
4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多为卫阳不足,面部经脉空虚,外感风邪而致面部肌肉纵缓不收。大部分患者在1~2个月内通过积极的祛邪扶正治疗,邪消正复,筋经得养,从而获得痊愈,而顽固者多为正气不足,邪气滞留,“久病伤阳,阳虚则寒”,且久病必有瘀。故临床治疗顽固性面瘫,当以鼓舞阳气,祛逐顽邪,活血化瘀为法,同时《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故在临床中对顽固性面瘫使用艾灸治疗同时强调量效关系。
故本课题选用透灸,强调艾灸的火气足的特点;在灸法的临床使用中,有提到重灸[3]为多根艾条灸,一次20 min,其强调的是火力,而艾灸使用中提到火旺为泻,而本病久病多虚,临床使用值得商榷;同时高希言教授早期也提到重灸,后期改称透灸,其也认为[4]重灸强调一个“量”的观念,而透灸既则强调“透”即包含量的特点,又强调透达病所;对于艾灸的时间问题,张波等[5]运用陈日新教授提出的热敏灸的方法治疗顽固性面瘫时,以热敏现象消失为1次治疗的时间,一般为20 min~100 min不等,在笔者前期发表的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及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的临床研究中,通过红外热成像观察到治疗组在艾灸到40 min~45 min时热传导最大化甚至热范围收束;故在本次临床研究中要求患者自行艾灸时间在40 min以上可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通过患者自行艾灸节约患者的就医时间及就医成本;使用灸盒防止患者艾灸时疲劳烫伤便于患者坚持使用。
本课题在入组时通过肌电图的测定,观察肌电图的波幅及潜伏期的变化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有利于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但两组的具体比例关系目前不清楚。同时艾灸后局部的温热反应使患者感到放松和舒适,较单纯针灸后的面部木胀不适更有利局部感觉的恢复。故透灸在临床治疗中较单纯针灸综合治疗效果明显,同时患者自行艾灸节约了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