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学生合作学习模式分析
——以高校英语专业为例

2021-07-20程景鑫

关键词:英语专业社区英语

程景鑫,衣 明

(1.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2.美国密苏里大学 圣路易斯分校教育学院,美国 圣路易斯63121)

语言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达成有效交际。其中,听和说可以被看作是完成有效交际过程的最直接要素,听又是说,即表达功能的前提。Rivers和坦佩利(Temperly)两位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研究统计表明,听在交际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45%[1],由此可以推断,人们所获取的信息中将有超过半数来自于听和说。以里弗斯(Rivers)为代表的学者率先认识到听力理解,认为交际过程的本身并不能只由说来构成,当所说的话要被另一方所理解,才构成了交际[2]。由此可见,听、说能力对语言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充分结合信息通讯技术(ICT)平台,选择英语听述课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的设计研究主要基于:一方面,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和英语阅读教学通常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教学的四个科目并行而立,在课程大纲、课程设计和教材内容选择方面都缺乏横向连接,并不利于语言习得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听、说技能对于英语语言综合知识的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体现,也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英语听力课堂容易陷入教师反复播发音频、视频文件,学生反复听取直至回答出课本上的问题的机械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开展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的设计与研究,旨在探究这一模式在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主动学习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丰富语言教学的课内外教学策略,推广信息通讯技术(ICT)与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相结合的语言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学习者”的转化。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相关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发现的一种学习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和学习。该理论表明,人类从经验中建构知识和意义。建构主义的中心思想,即学习过程是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身建构自己的知识,新的学习依赖于现有的知识水平,社会性互动能够促进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发生于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之中[3]。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著名语言输入理论就强调了语言教学需立足于语言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从而达到理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状态的重要性,同时也强提出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采用单一的输入模式会导致学习者学习参与度降低,将语言输入或变为语言吸收,有效学习的效果会受到影响[4]。

皮亚杰(Piaget)和维果斯基(Vygotsy)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知识的建构性和发展性。皮亚杰以平衡作为解释学习的机制。他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建构中形成的,而平衡是促进认知结构变化的机制[5]。他将平衡描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包括均衡着内部两种相反行为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和顺应。可以说,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认定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ZPD)”[6]。同时,维果斯基指出,个体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学习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7]。从个体走向群体,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这是人类认识活动发展的必然[8]。可以说,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认定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即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对于促进有效学习发生的决定性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发生了重新认定,从传统教学理论中作为知识信息提供者的中心地位向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即“支架”(scaffold)转化。基于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蓬勃发展,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应该产生新的解读,即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关系(partnership)。学生与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同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也在彼此的知识构建过程中不断产生影响,是互为“支架”的合作者关系。

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旨在将学习活动组织成学术的和社会的学习体验[9]。具有构建积极相互依存性、提升个人与团体责任感、促进互动性、储备人际交流技巧和小组合作性等激发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优势特征[10]。在信息通讯技术(ICT)高度发展,并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21世纪,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借助于网络、移动设备和应用(APPs),可以在包括课堂在内的多种场景下开展,这些工具能够提供强大的功能和更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升师生合作和参与的深度和广度[11]。

二、英语专业听、说教学研究现状

以英语听力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搜索2010年至2019年之间的相关文献,可见15篇相关论文;以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为关键词进行索引,仅见闭富春、黄景文和胡永近、张德禄的2篇相关论文[12][13]。其中,闭富春、黄景文在《全外教语境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对比实证研究》中,总结出国外学者对听力教学的研究主要从语境、音韵、词汇、句法及学习策略等层面对听力理解过程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也不乏学者从教法、教材、测试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则主要从传播学、认知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等方面对听力教学及听力测试进行探讨。由此可见,目前国内从学习策略角度针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研究还较为缺乏。胡永近、张德禄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多模态功能的实验研究》虽然提出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教学技术的日益革新,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多模态组合,为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模式,但强调的是其能够调动学习者的感官系统参与学习,而不是从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角度探讨如何践行将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此外,以“英语听、说教学”为关键词查询,仅见2篇相关文章,其中刘巍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优化研究》强调的是人机互动模式丰富听说教学活动[14]。由此可见,有关英语专业听、说教学的有质研究还相对匮乏。

选择英语听述课程来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实践社区”的合作学习模式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基于英语听述课程本身的创新性特点和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仍有待提高的现状。首先,英语听述课系该校基础阶段教学的特色创新课程,打破语言专业教学多以听、说、读、写分科目形式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结合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特点,将听、说训练加以有机融合,旨在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的习得。其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在大学阶段之前接受较多的是英语读、写方面的训练,英语听、说的系统训练相对薄弱。充分结合信息通讯技术(ICT)平台环境的合作学习模式,依托移动设备和移动设备应用(APPs),能够确保学习活动在线上和线下的全面开展,师生、生生在“实践社区”中是听述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同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师生、生生角色随着合作的开展和深入呈现动态性并形成相互依托的关系。

三、“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

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述课“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项目课题的形式开展听述学习。为期18周的教学期间,共计开展了7个项目课题,每两周为一个项目周期。第1—2周,以教师为“支架”解释说明合作学习模式和任务,提出示范项目课题,提供示范案例(视频、图片等),学生在进行为期两周的试运行(trial)后,提出反馈建议。之后3—18周,由生生、师生互为“支架”正式开始以学生为主选取项目课题的合作学习,并不断对合作模式实施提出完善建议。图1为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英语专业学生“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的概念图。

图1“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活动概念图

合作学习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确立每组由5人组成“实践社区”合作学习小组,由学生自行结合建立小组,选用OICQ为合作学习模式的线上应用平台,并命名为“QQ学习实践社区”和确认具体角色分工,即讨论负责人、知识点负责人、语言点负责人、文化点负责人和项目报告负责人。项目课题以教材授课单元内容为主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不重复担任在上一个项目课题合作中的角色。各小组在项目周期(两周)后,提交项目报告并进行线上发表,组际间交流讨论。每个项目的听述音频由教师选取提供,全体小组共用。每个同学都要提交音频听述录音。反馈评价采取同级评价和师生仲裁相结合的方式,每位同学都要填写并提交反馈表(见表1)。

表1音频评价反馈表

学生得到音频评价反馈表后,要对各自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鼓励音频提交者和评价反馈者的“对话”,并由教师和其他同学“仲裁”。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促成学生对音频所涉及相关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最大程度的掌握。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41人。选取条件是这些学生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没有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或相关学习模式的学习经验。研究对象基本年龄为18岁和19岁,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外语语言学习语种为英语,女生比例在90%以上,这是由于招生实际状况所致。研究进行期间,并未更换过教师或发生学生转班情况。

(二)研究设计

研究实施阶段为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为期18周。教师全面参与“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的整个过程,随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建议并听取学生的建议,共同改进“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设计。第1—2周向学生解释说明“实践社区”合作学习,并完成对学生的前测和第一次问卷调查。前测成绩数据留作研究实施后与后测成绩数据进行对照。第一次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为第二次问卷调查设计提供主题维度参考。之后3—18周,正式开始由学生选取项目课题的合作学习模式。期间,通过线上和线下、课堂和课后、全体师生、学生小组和教师教研室进行生生和师生讨论等形式不断对合作模式实施进行完善。第18周完成对学生后测和第二次问卷调查。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两次问卷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学生在参与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述课“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前、后的听述能力状况和对听述课教学模式的反馈。前、后测试题内容均为某高校试题库中的总分100分,时长约45分钟的听述试题,题型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内容形式包含长对话、新闻听写填空、纲要填空和听记复述。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前测和后测成绩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采用统计高频同义词方法对开放式问卷所得数据信息进行分析[15]。

五、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第一次调查问卷数据中的高频同义词进行的统计分析(见表2),将数据归纳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平台四个主题维度。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听述能力现状和对听述课教学模式的反馈与之前的经验和观察所得结论相一致:存在着学生英语语言相关文化的知识积累明显不足,缺乏听述练习方法和内容的指导建议,生生、师生间课内外交流合作较少等方面的问题。

表2第一次调查问卷数据中的高频同义词统计

以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为维度主题,本研究又对参与“实践社区”的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中的高频同义词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同时对照第一次问卷数据中的高频同义词。可以看出,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对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产生了有效影响,学生的听述能力也显著提升。合作学习模式加深了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合作,学生也发展了人际互倚的社会文化性,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继续使用“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的意愿。

表3第二次调查问卷数据中的高频同义词统计

在对比两次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比了学生的前后测成绩,对两组数据进行了单样本t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学生的平均成绩由78.58分提高至81.29分,sig(双侧)值为0.000,小于0.01,说明前后测均值差异显著。简言之,经过一学期的信息通讯技术(ICT)支持的“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学习后,学生成绩有一定进步。

表4前后测成绩单样本t检验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现代社会正处在对信息和知识高度依赖的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5届大会上发布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UNESCOICT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框架的发布已经表明,教育领域有责任创造各种条件,不仅要让受教育者都掌握信息通信技术(ICT)进行信息处理,而且要激发受教育者解决各类问题的创造性潜能。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平台的“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网络的灵活性和实时互联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学术的和社会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贡献者,通过讨论、合作、反思发展了创造力,获得了信任感,增加了主动学习性,听述能力也获得了相应的提升。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结合信息通讯技术(ICT),有效地促进了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英语听述教学模式也真正实现了从传统“灌输式教学”向“支架性教学”转变,将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中心”式教学。

以往关于课堂合作学习研究的论文较多,然而,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有限的课堂过程。可以说,有限的课堂学习活动仅是学习过程的一小部分,课堂以外的学习过程是更需要关注和加以引导的。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实践社区”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将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后学习活动有效地连接起来。这种基于网络环境平台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的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搭建了桥梁,学习过程成为了“合作式”的能动过程[16],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出知识、信息来源多样化的师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交流合作,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建议

1.创设多种合作机会,保证学生充分的课堂参与度

教师应通过多种课堂合作策略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研究发现,有效的课堂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并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创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的机会,并应该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有效积极打乱学生进行合作的对象,以免固定合作对象的产生。研究认为,合作小组人员的不确定有助于合作效果的提升。

2.增强多种合作模式,使用多种工具促进学生课外合作

课后合作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对象,学生在课下进行各种方式的合作,如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习的发生。尤其以信息通讯技术(ICT)平台为辅助的方式进行合作,方式较为灵活。信息通讯技术(ICT)平台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学生的课外合作过程中尤其能够发挥作用。教师应该主动影响并支持学生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来进行课外合作,以提升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程度。

3.为师生提供相应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与应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生开放式问卷回答的内容中,也有关于师生不同程度的对于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能力不足的内容体现,如创建、导入、共享文件,在线多人次实时编辑文件等。因此,在倡导充分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平台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为师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学习与应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能力,在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促进学生与时俱进的有效学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师生提供相应的机会,充分接触信息通信技术(ICT)环境,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意识,在促进师生主动学习、合作和创新意识方面也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社区英语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