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研究
2021-07-20王丽娟
王丽娟
(银川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宁夏 银川750000)
科技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1],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3],直接影响着我国国家战略的实施[4]。近年来银川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主动探索科技型企业培育路径措施,培育成效明显。
1.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的主要做法
1.1 双轨制梯次培育机制并进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先后出台了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市小巨人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形成“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市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并同时使用“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体系,双轨并行,培育了一批发展潜力好的科技型企业。
1.2 完善财政资金的扶持体系
2015年至今,在自治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基础上,借鉴黑龙江省[5]、开封市[6]、湖北省[7]、贵州省[8]等省市区的经验,先后出台了科技创新券、科技创新发展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科技研究与发展基金等管理办法,联合科技厅打造“宁科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金融机构给予银川市辖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授信贷款。在2017年印发科技金融试点实施方案、“科技强市”战略实施意见,2019年印发了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意见,涵盖鼓励与扶持培育载创建体、技术改造与研发、建设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创建自主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对接外部优势科技资源、上市等方面内容。发挥区市政策叠加优势,形成具有银川特色较为完善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政策扶持体系。
1.3 推进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和培育载体
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等孵化载体的指导和培育,抢抓“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遇,主动对接科技强省(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实施借力创新和协同创新,搭建了发达地区与银川科技成果落地“空中走廊”,实现科技成果离岸孵化、项目银川转化,推动源头创新。
截至2020年,全市有国家级星创天地1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2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建成离岸孵化器7家,飞地育成平台3家,形成“本地孵化+离岸孵化+飞地育成”双创三通道格局,有效地培育了初创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
1.4 大力宣传,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
以国家、自治区科技创新战略为指引,切实有效地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注重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社会发展氛围。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建立科技创新指导员机制,深入企业精准解读政策和相关规定,开展如“科技服务进百企”“企业服务行”等系列活动,使企业了解适合自身发展现状的科技创新政策,帮助培训科技创新专员,辅助用好政策红利助力企业技术研发工作,增加企业科技含量;充分宣传展示科技型企业在各县市区、园区、经开区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强化企业对高新科技的认识,发挥科技型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促使其他企业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活动中。
2.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的成效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开始较早,而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工作2017年才启动。由表1可知,银川市科技型企业入库的数量近几年稳步增长,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增长率稳定在47%、24%、39%、25%左右,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拥有科技型企业1045家。
表1 2012-2017市科技型企业的数量统计表
2.2 科技金融支持作用明显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设立“银科创券+银研发贷+宁科贷”贯穿企业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研发、成果转化或产业化,持续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不断增强政策扶持效应。截至2020年底,科技创新券设立三年多的时间,我市企业累计使用创新券订立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人才引进、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创新服务合同844万,为企业对付补贴金额为415万元。2015至2020年,银川市39家企业成功获宁科贷,累计发放贷款127家次,累计发放贷款约4亿元,带动项目累计新增销售收入7亿多,项目累计新增产值合计5亿元多,项目累计新增利税约1.2亿,金融资金撬动作用显著。
2.3 科技化考核体系初步完善
近几年,银川市逐步形成了科技型企业培育市县(区、市)两级联动考核机制,逐层压实培育责任,分解指标任务。根据市县(区、市)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等,由市科技局牵头,县(区、市)科技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公益性服务机构参与服务,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最终目标,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在县(区、市)工作中的比重,促使技型企业培育成为了各县(区、市)科技工作的重点。
2.4 培育力量得到强化
在银川市层面,制定了科技创新指导员制度,培养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批公益性的科技服务人才,积极引导以科技中介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型企业培育,提供知识产权挖掘申报、科技项目谋划申报、科技创新人员技能提升、科技型企业认定等方面服务,并规范管理我市42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强化市县(区、市)两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量。
3.存在主要问题
3.1 财政支持科技政策执行不彻底
科技企业发展对资金需求非常强烈,我市制定了系列科技创新惠企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财力限制,经常添加一些补充规定或者限制条件,甚至有些政策流于形式,如研发后补助限定为模以工业企业,市级科技项目政策调整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有限,很难享受到项目资金支持,宁科贷损贷后一直未注入补偿资金,无法新增宁科贷,只能满足原贷企业的续贷等,最终导致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能够享受到的政策有限。
3.2 奖励制度不完善
市小微企业、市小巨人企业、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自治区、银川市两级均没有奖励资金,区科技小巨人首次认定区级奖励40万元、市级奖励3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银川市奖励50万,自治区奖励30-80万元,科技型企业申报首次认定奖励标准相对较少,复审再认定均没有奖励,影响了企业申报和再认定的积极性;县(区、市)科技主管部门和下属单位作为主要的基层服务人员,人力资源有限,还承接着政府工作任务,完成科技型企业培育指标没有激励制度,故大部分一对一服务处于被动服务模式。
3.3 企业成长梯队有待进一步完善
双轨制培育梯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川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但在梯队企业规模的划分上,市科技型企业以主营业务收入划分,区科技型企业以销售收入划分,市小巨人企业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指标远高于区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年度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梯队层次划分指标不统一,中间缺乏梯度划分,甚至知识产权等部分指标市级高于自治区级,且指标设置均采用“门槛制”,未能考虑到不同行业实际情况,难以对企业进行综合排位。
3.4 梯队企业成长中连贯性个性化的辅导欠缺
市级科技型企业和自治区级科技型企业入驻相应平台开展备案,两级平台未打通连接,不能实现数据信息互通共享,虽然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或其下属单位经常开展集中的科技创新政策宣讲、申报认定等科技专项服务,但符合企业实际条件和成长规律的科技创新政策讲解、市场开拓、财税服务、投融资、创新体系建设、申报认定辅导等一对一的更深层次的连贯性个性化辅导略显不足。
4.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的对策建议
我市科技型企业培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培育的办法不够多、企业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建议开展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再支持,进一步强化科技政策供给;组建银川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财政资金的落实问题;借鉴贵州省的做法[9],进一步修订遴选指标体系,重构以市科技小微企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小巨人企业、区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的六级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完善科技创新网格员机制,建立基层工作人员科技奖励制度;针对企业梯次,聚焦企业需求,借鉴上海经验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跟踪培植[10],突出培育过程中的个性化服务,打好公益性服务机构和市场服务机构组合拳,助推优质梯队企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