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修理标准化工作内容与监督要点分析
2021-07-20孙旭波
韩 松,孙旭波
(海装驻青岛地区某军事代表室,山东 青岛 266071)
1.舰船修理标准现状
在军品装置维护保障中,舰船修理是涉及舰船进行作战、训练等各项任务技术保障、在舰船及其装备仪器设备全寿命周期内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舰船修理按照修理级别通常可分为:舰员级修理、中继级修理和基地级修理[3],如图1所示。舰员级修理是指由舰船装备在舰操控人员承担的修理,是指在舰装备操控人员承担舰上装备的日常保养、简单拆修及其维护的工作;中继级修理是指由舰船装备舰上技术保障人员进行的专业维修,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排除舰员级修理中难以排除的故障;基地级修理是指由舰船维修保障基地装备部门承担的修理,主要包括对舰船装备在舰船修理厂进行的坞修、小修、中修和大修等。坞修是指舰船定期进坞进行维修保养,以清除舰体污锈为主要目的,进行舰船及其设备维修保养与故障排查;小修是指舰船使用一定时间后,对舰船总体及各仪器装备进行局部拆检维修,以保证在下次中修或小修前使舰船基本保持其正常的技术状态;中修是指舰船经过多次坞修与小修后,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拆检维修,以使舰船保持或基本恢复战术技术性能;大修是指对舰船总体及各仪器装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维修,以保证恢复或基本恢复舰船的战术技术性能。
图1 维修级别及主要任务剖面图
为提高维修效率、保障维修工程质量、控制维修成本等军事和行业需求,装备主管部门等单位对舰船维修进行了标准化管理和实施,进而形成船舶维修标准体系。在目前实施的军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中,所涉及的舰船修理标准以设备修理技术标准和器材保障标准为主要内容。文献检索表明[4-6],现行标准体系中尚无舰船设备修理保障的基础性标准,有些标准项目则与装备法规体系重复。而且舰船维修标准分类比较窄,特别是随着舰船装备和修理技术的发展,准体系也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新型舰船和配套设备的修理标准。在目前没有相应标准的情况下,承修单位只能参照设备的随机文件资料及相关行业标准。一方面船用材料和工艺却在不断更新,很多舰船还引进国外新材料和新工艺,但在修理过程中材料性能、技术参数、验收要求都缺乏相关标准,造成船方与厂方执行标准不统一。新的舰船修理保障体制对现有的标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舰船修理保障招投标工作的推广,需要更加完善的标准进行支撑,重点要关注承修单位的技术条件标准、工艺标准、验收标准、关重设备的修理标准等相关内容。
2.舰船修理过程中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2.1 舰船修理标准化实施准备
标准化工作就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全过程,如图2所示。舰船修理标准化工作实施前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在该阶段主要是技术文件标准化,这是船舶修理技术标准化的基础。在标准化工作实施前首先要确定包括执行标准所贯彻的方针、政策、法规、主要指导思想以及开展工作的策略和途径,并对执行或实施标准化问题的原则予以规定。通常首先需要规定原则,比如贯彻公英制问题的原则、标准贯彻时出现条件不足等问题的解决途径或处理原则等。其次,通过分析以确定标准化目标,在对标准化要求明确过程中,需要制订或修订标准项目计划和建议,给出通用零部件、特殊元器件、原材料采用清单,形成图样和技术文件要求等可操作的规范性技术资料。在具体的标准化工作实施前,还应确定出标准化工作涉及的质量控制、可靠性等专业规范,通过组织预先研究、设计攻关等工作过程以确保标准的可用性和通用性。为实现上述过程,标准化设计人员前期需要收集涉及舰船的国家军用修理标准、军种修理标准、船舶行业修理标准以及上级文件,及时掌握配套设备技术性能指标要求及相关修理标准,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总体及配套设备标准化要求的论证,提出实施标准和保证修理工作效能的标准化要求或建议。根据提出的修理标准化要求,编制船舶装备修理标准化工作制定大纲,用以指导制定新修产品的修理标准化工作,对编制标准选用范围等方面做出纲领性要求。标准化审查阶段应涉及舰船装备研制、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对标准化审查等工作内容进行规范。所形成的标准化审查报告应对标准及标准化要求的贯彻和实施情况全面审查,应对相关标准的采用及剪裁情况、编制标准情况及目录、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及接口互换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并在审查报告中逐一分析说明。
2.2 舰船修理标准化工作实施
舰船修理标准化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舰船修理过程,对维修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以提高舰船修理技术水平,确保舰船修理质量,提高修理效率。在舰船修理标准化工作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所制定并通过评审的产品标准化大纲进行逐项设计、落实,形成标准化设计方面的技术文档资料,并按有关规定编制舰船装备工艺标准化综合要求。标准化设计和标准化综合要求两个技术文档是指导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依据性文件。在标准化工作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通过评审的舰船装备修理标准化大纲,验证舰船装备修理标准化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通过具体工作过程的实践检验对大纲通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为制定最终可行的修理标准制定工作奠定基础。工艺标准化需要承修单位在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工艺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所制定修理工艺标准应当明确规定装备拆检、修理、零部件检测项目、维修保养方法、工艺定额、装配步骤、检验要求等内容,以提高修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3.舰船修理标准化工作监督
船舶装备修理标准化是舰船现代科学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服务于舰船装备产品研制、生产、使用和修理保障全过程。通过标准化工作严格执行,在产品使用、维修、改进研制等过程中使得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舰船修理标准化工作是进行舰船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基础,只有对承修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修理过程和修理质量进行监督过程,才能实现标准化工作的执行和监督。在标准化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方面,只有厘清两者的关系,才能发挥各自的效能。舰船修理标准化与舰船修理的质量管理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在舰船修理实施过程中,在维修方案、维修施工、维修结果检验验收等不同阶段,形成的技术文件首先要进行标准化审查,并让参与维修的标准化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参与过程。对舰船维修标准中的指标要求与维修结果性能指标要求紧密结合,对维修全过程质量监督。舰船维修标准规定了维修及验收的总要求,并规定了判定维修设备合格与否的质量判据;质量管理则是为维修后的设备达到性能要求需进行的质量管理,为维修设备提供质量监督与性能保证。两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质量管理的依据应该是舰船维修标准体系,然后跟踪维修过程的全周期;另一方面,舰船维修标准化工作的根本目的则只有依靠质量管理来才能实现。基于标准化工作与质量管理二者的目的一致,在舰船维修标准制定过程中,首先应该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制定出具体的舰船设备维修标准,以确保具体设备维修质量。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以标准作为依据,并以标准的改善作为结束的。因此,舰船维修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按标准检查、修订完善标准的过程。在维修过程中,首先根据舰船设备维修需求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维修标准体系、标准实施与监督体系。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按标准检查、修订完善标准等过程,解决舰船维修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通过反复验证并固化维修技术成果,也可推进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和标准体系的完善,整体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舰船修理过程中标准化工作过程示意图
因此,标准化一方面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是质量管理体系从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覆盖范围上有效监督的重要保障。舰船修理过程中,设备拆检鉴定、故障诊断、故障修复、单机恢复到试验试航等过程都需要实施标准工作,用相应的标准予以约束规范。在这个全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也是对舰船修理标准实施进行监督的过程。正因如此,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从基础标准到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从型号的论证、研制、生产、技术状态管理、问题的归零处理到产品定型等过程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和具体的规范。因此,也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来实现对标准工作实施的监督。
4.结语
舰船修理标准化是推动船舶装备技术进步、引导新技术应用的重要保障,对提高产品使用维护效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引导新技术的采用,可快速促进船舶修理技术,使修理工艺有效提高。另一方面,规范的标准化工作还可促进承制单位自身的发展,提高承制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标准化将维修过程进行约束,通过制定和贯彻标准,规范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表明,质量管理可促进标准化的贯彻执行,也可发现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修订和改进标准的重要依据。因此,舰船修理标准化工作与舰船修理质量管理应紧密结合起来,在舰船修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并实施标准化体系与质量监督的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把舰船修理过程中突破的关键技术用标准形式固化下来,成为提高舰船修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两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协调,使标准化工作在提高舰船修理效率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