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07-19于亚楠
于亚楠
摘 要: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普及,信息化教学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以教师语言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和改革研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语言;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6-0120-04
Abstract: Informational teaching design is the key to promote inform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takes "Teacher's Language" cour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ducts the design and reform research of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breaks the boundary of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online and offline, lets the students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truly becomes the "center of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teacher's languag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普通話是国家的通用语言,学习和掌握普通话,是每位中国公民的义务,而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在2011年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为主线,以评测认证为抓手,以科学研究和语言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普通话测试和推广过程中的应用[1]。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模式局限
教师语言课程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实践性较强,它对于提高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从教基本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教师“教”与学生“练”的方式。教师的“教”,主要是运用PPT进行授课,对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普通话朗读与说话的技巧进行讲解。学生的“练”主要是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堂教学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虽然能够把理论知识讲全、讲透,但是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学生在课后的实践练习,由于教师不能实时监控,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效果都不能得到保证。
(二)课时安排较少
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教师语言为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语言课程都是1学分,即18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得教学中存在着授课内容多与课时安排少的矛盾、大班教学与个别训练的矛盾、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矛盾等。由于课时原因,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时间有限,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这种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三)训练方式枯燥
目前使用的教师语言教材,在课后训练内容上可以做到内容丰富,并配备了二维码,学生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扫码学习。但是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课下训练中,基本采用的都是学生跟读示范音频的形式,训练方式相对单一、枯燥。因为没有互动,很多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练习的兴趣。而且现有的训练内容,以普通话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的训练为主,朗读和说话训练较少,而对于计算机辅助的普通话智能测试系统,也只是简单的流程介绍,而没有相关的上机模拟训练。部分同学在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时,由于操作不熟练或者流程不熟悉,从而导致成绩不理想。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传统教学中,平时的课堂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一般占20%-30%,期末考试占70%-80%。从成绩构成来看,期末成绩还是占绝对比重,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比较小。平时考核由于内容少、覆盖面窄、所占比例比较小等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差别较小。同时,当学生的分数达不到及格线时,平时成绩往往成为了帮助学生及格的“人情分”。这就导致了考核结果不够全面和科学,不能反映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师范生从教基本功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育的重大改革,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3]。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二)提高学生技能的需要
师范教育要培养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教师,就要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发展潜力、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接班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或参与。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共享到许多优秀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语音面貌基础和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和训练内容。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也就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语言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课上训练的时间有限,更多的要依靠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练习,才能达到纠错正音的效果。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而且充分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普通话测试改革的需要
2009年,国家语委开始在全国开展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全面铺开工作,它通过计算机语音识别系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人朗读的1~3题的语音标准程度进行辨识、评测,最后一题仍由人工进行打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减轻了测试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应试考生的紧张心理、保证了测试的公平与公正。但是,计算机辅助测试对学生熟练掌握测试流程和测试步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的同学在考试中,往往因为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而导致成绩不理想,甚至是考试失败。同时,计算机辅助测试对学生的发音细节要求也更高,整体上来说,普通话测试形式的改革对教学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理念,进行教师语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文献[4]中英国学者辛格和瑞德(Harvi Singh&Chris Reed,2001)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何克抗在2002年提出,“混合学习”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m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5]。
(二)教学设计
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发布预习通知、学习任务单,上传课程学习资源,点评学生作业等;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发布问题、参与讨论等环节,实现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自主学习相融合。混合式学习,为教师语言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线上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创造大量的实践和应用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习资源有限、呈现手段单一、学生练习机会少、个性化教学难以开展等缺陷,见表1。
1. 课前线上预习
教师根据普通话课程要求,有选择性地选取适合线上自主学习的课程单元,设计该单元的自主学习目标,明确自主学习的主要任务。
2. 课中线下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充分利用PPT、音视频、普通话模拟测试录音等,讲解重要的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讲解或答疑后,让学生进行语音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集体学习、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示范读音等多种活动形式。
在线下教学中,要融合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始终,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从而提升运用普通话的能力。
3. 课后线上复习
学生若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未能全面掌握,课后可在线上继续学习、训练,直到掌握为止。通过网络平台还可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交流经验、提问答疑、互帮互助。
由于课堂授课人数多,加之课时有限,很多教学内容和发音训练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课后,教师可以将拓展的教学内容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同学们自学或参考;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随时与学生互动答疑,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音面貌基础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线上复习和知识的拓展。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课时不足、课堂训练时间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更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者的总结性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程方案、活动组织的评价。混合教学的评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考勤、线上讨论、作业、在线学习时间监控、线上测试等内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它能使教师及时了解线上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地反馈,并调整、改进线上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期末考试,学生的最终成绩是形成性评价(60%)+总结性评价(40%)。
(三)教学反思
教师语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混合式学习为理念,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答疑训练、课后复习巩固,实现“学-练-思”的结合。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创设情境,发布学习任务单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线,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面地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在思考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进行普通话声韵母的教学时,一般会给学生准备一些方言视频或录音,让学生在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中,发现差异在哪里,正确的发音方法是怎样的,错误的发音是如何错的。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声韵母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且通过对比,了解了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给学生正确的示范,还能帮助学生纠错,并交给他们正确的发音。
2. 分析学生学情,设计学习任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来设计学习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来自于不同方言区的同学,普通话的基础也是参差不齐的。比如北方方言区的同学,普遍轻声和儿化发音问题不多,而南方方言区的同学,基本没有轻声和儿化的发音,学习困难比较大。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水平的差异,就容易造成教学没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发布网络问卷或语音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生源地、语音面貌的基础、最常见的语音错误等,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重难点,指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选择不同时段来发布学习任务,帮助语音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细化学习任务和目标,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见表2。
3. 关注学习进展注重多元评价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中的困难,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同时,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指定详细的量化评价标准,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见表3。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让我们的课程更受学生的欢迎,更符合培养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2年工作要点[Z].2011.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王寅龙,李前进,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15-18.
[4]吴青青.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混合式学习[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57-59.
[5]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