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

2021-07-19朱传杰林柏泉王亮

高教学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大学生

朱传杰 林柏泉 王亮

摘  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是当前大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文章以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与实践为题,分析了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要求,尝试建立了大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体系。并结合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通过研究,旨在为相关学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6-0042-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how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is the top priority of current undergraduates' training. Based on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and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is analyzed. We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ability. Combining with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experience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we discuss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ability. We ai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in related disciplin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發展,国家的整体科研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并快步进入了科研大国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数量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0708人发展到2017年的806103人,现有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超过260万人,其中博士生36万人,千人注册大学生数接近2人,已成为全球规模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1]。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也间接地促进了相关行业及其支撑学科的快速发展[2]。

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国都在加大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更是明确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为此,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人才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3-6]。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自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短短30多年时间,大学生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其中,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在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大学生培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学科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多年来不断探索如何提高研究所的创新综合能力,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体系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国内外任何一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大学生的定位逐年提高,从普通的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培训,逐步过渡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关系到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现。但是,我国大学生目前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3,7-9],主要如下:

1. 缺乏创新自信,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唯学历意识特别突出,以获取学历为最终目标[10],创新积极性不高。

2. 对学科前沿把握不准,缺乏国际视野。很多大学生不善于文献检索,或者仅关注国内部分学者和机构的研究进展,对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动态缺乏了解,做出的成果前沿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

3. 科研基本功不够扎实。个别大学生在入学后,甚至还停留在纯书本学习思维,对科研方法(如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不热心、不学习、不熟悉,导致没有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技能和具体工具。

4. 团结协作与组织领导能力欠佳。很多大学生只关注个人能力的提高,专注于低水平物化成果的产出。这种现象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工科)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团结协作能力,更没有办法成长为能领导一个项目团队的高端创新人才。

5. 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不强。不愿意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个别大学生甚至认为,交流沟通会耽误自己的学习和科研时间。通常,不懂得交流沟通技巧的学生,表达能力也会欠佳。

(二)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其对学科前沿基础问题和技术难关的突破能力,进而培养出卓越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大学生教育往内涵式发展[11-1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狭义角度讲,需要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前沿方向,并熟练掌握解决科研难题所需的技能和方法,进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但是科技发展到今天,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知识体系,相反,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显著。同时,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重大理论或技术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汇聚、协同攻关。因此,从广义角度讲,团队协作所需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软能力”日益重要。总体要求如下:

1. 心理素质强健积极。既要具有良好的上进心和钻研精神,又要在遇到科研难题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要具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同时,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科研不能搞恶性竞争,需要团结协作,加强彼此的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2. 专业基础扎实深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特别是在特定的研究课题上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好的广度和深度,并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3. 科研工作独立创新。能够独立查阅文献,分析文献中的研究方法、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经过深入思考,制定研究计划,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三)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体系

从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摆脱以往只关注大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其他基础能力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模式,提出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的概念,并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立思考与学术创新能力

创新最重要的前提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同时要求其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其他研究人员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或完善。然后再深入思考如何去解决,而不是急于去请教师长。同时,不仅仅是重复别人做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前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动思考如何攻克这些问题,从而养成独立的科研工作和创新能力。

2. 知识获取与判断能力

知识获取一般是指通过多种方法中的一种来获取、处理、理解和回忆信息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从互联网获取学科专业知识提供了可能。例如各大高校普通采用的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和ACS等各种外文文献检索数据库,CNKI、万方、超星等中文检索数据库,以及其他如Baidu、Google等搜索工具,为大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知识获取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手段。

这些数据库的盛行,极大地縮短和简化了知识的获取过程。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这些数据库里的信息量极大,如何合理高效的进行文献检索,提高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效率,日显重要。很多大学生往往不能有效掌握,例如检索的知识不够新、不够全,未能获得关键文献。同时,获得了大量文献后,由于缺乏分析判断能力,对学科前沿判断不准确,不能凝练出自己的研究方向。

3. 实践动手与问题解决能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于工科生来讲,这个缺陷是非常严重的。为此,大学生在获取了足够的专业知识,要求能够凝练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就可以进行研究工作的开展,即科研实践环节。而实践是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具体的方法如理论建模、实验室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实践动手能力,并掌握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后,才能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并获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因此,培养实践动手与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4. 团结协作与组织领导能力

Harvey Wade(CISCO创新项目经理)最早提出了“创新是一项团队运动(英文原文:Innovation is a team sport)”的理念。并对团队创新活动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即“创新不仅仅是有想法,创新是成功地实施想法。要想成功地实施一个想法,你需要一系列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很难全部找到。创新是每个人的工作,要想成功创新,每个人都需要参与”。

5. 沟通交流与表达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很多学生具有很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大学生对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的认识局限于口头表达能力,而忽视了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很多大学生连最基本的幻灯片制作都不会,即使能够简单的制作幻灯片展示,但是明显缺乏逻辑性和现场流畅的展示能力。

众所周知,交流沟通是大学生与其他同学和导师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前提,更是了解同行研究进展的重要手段。大量经验表明,缺乏交流沟通能力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提高方面,会存在极大障碍。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成果展示表达能力),否则,做出的成果就不会被其他学者和工业界了解采纳,自己也就不能形成学术影响。

二、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措施与实践

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经过多年摸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培养思路,即:以多平台交叉为基础的科研创新氛围(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学院),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逆向培养模式(论文、专利、项目报告等),以导师团队辅导为保障的过程跟踪与反馈机制,具体措施如图1所示。

(一)创新基础夯实(知识体系重构及夯实)

对大学生来讲,科研工作由于学术专业性更强、方向更明确,很多大学生感觉到无所适从[13]。以往我们长期以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所忽视,随着国家创新创业环境的繁荣,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需要承担一定的创新任务。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摆脱以往的教育和知识传授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

在这样的形式下,不但需要大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技能。为此,通过我们的引导和帮助,遴选部分优秀的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要求大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然后,积极引导组织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自学,加上专业教师的引导,对知识体系进行整合重构,并通过科研实践不断的提高夯实。

(二)创新途径构建(科研项目实践)

除了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创新创业项目支持,我们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由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且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可以减少大学生在自主选题时的迷茫。同时,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使本科生尽早熟悉创新方法,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获得教师科研经费的支持,灵活性更强,获得的科研机会也更多。

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强化实践能力,能够全面负责创新课题中某些研究内容的组织实施,跟踪测试分析实验或数值模拟数据。这样就可以在科研创新实践过程中,掌握研究方案的设计方法,学会基本的科研工具或软件。同时,也锻炼了团结协作与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项目研究报告的撰写,掌握了总结分析能力,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等。

(三)创新氛围营造(学术交流会议)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问题是缺少创新氛围或创新环境。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依然是“混学位”,基于此,提倡创新显然存在很大难度。但不可否认,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事科研工作,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氛围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经常组织邀请大学生参与各类学术沙龙、研讨会,例如参加研究生的定期学术交流汇报会,这样一方面可以增长大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研究生和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互动(年龄相仿,没有代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较好的创新氛围。

此外,在为大学生提供基础的研究平台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定期的周、月、季度、半年和年总结汇报交流会。不但在团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创新范围,而且通过多媒体制作和口头汇报,不同大学生可以相互观摩借鉴,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锻炼了大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四)创新能力拓展(国际交流与联培)

以上几个方面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做法,但是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创新的挑战性,同时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例如: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在线观摩或参与国内或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由于受疫情影响,现在各类线上的学术会议较多,而且具有更好的开放性,这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提供共了很好的机会。

同时,我们鼓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做展板等,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沟通,有助于提高视野。此外,广泛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交流、授课等。

(五)创新过程跟踪(导师团队指导)

根据需要将大学生划分进不同的课题组,根据大学生兴趣为其指定研究方向。通过个别指导、会议交流指导和定期指导,以及不同导师指导、高年级大学生或博士指导的多层次指导。以往其他高校也有类似的经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

三、结束语

在国家对创新人才需求急剧增加的背景下,结合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的具体举措。主要结论如下:

1. 分析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对学科前沿把握不准确,缺乏国际视野;科研基本功不够扎实;团结协作与组织领导能力不强;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不强。

2. 建立了大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体系,即知识获取与判断能力、实践动手与问题解决能力、团结协作与组织领导能力、沟通交流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思考与学术创新能力。

3. 探讨了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的具体举措,即创新基础夯实、创新途径构建、创新氛围营造、创新能力突破和创新过程跟踪。

参考文献:

[1]黄宝印,王顶明.继往开来,坚定自信,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纪念大学生教育恢复招生40周年[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

(1):3-7.

[2]游名帅,杨雨萱,蔡清波.在学硕士研究生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6(6):65-69.

[3]付成华,施浩然,刘小兵,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水利类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18-119.

[4]张蕾.地方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9(1):49-53.

[5]秦雅琴,郭凤香,熊坚,等.研究生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探讨——以“交通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63-165.

[6]黄亮亮,桂良英,李艳红,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9(1):174-176.

[7]牟雪雁,杨亚楠,赵静.基于创新性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与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9(3):33-35.

[8]姚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23):65-67.

[9]赵沁平.研究生教育领域仍需摸着石头过的三条河[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1):1-2.

[10]王颖,李慧清.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的关系研究——基于调查的實证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4):92-104.

[11]王雅静,田庆锋,晁小荣.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组织变革探思——基于41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1):75-79.

[12]张大龙,韩刚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7-228.

[13]刘宁宁.本硕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衔接现状及其成效研

究——基于1464名学术型硕士生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08-113.

[14]付建伟.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32-133.

猜你喜欢

双一流创新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