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教、学、研”三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2021-07-19陈飞项林英

高教学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

陈飞 项林英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寓研于教、寓研于学、以教促研、以学促研、教学相长”为内涵的“教、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通过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举措,以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终身学习、善于协作、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为推动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教、学、研三结合;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6-0034-04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major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in China,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is proposed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studying in teaching, studying in learning, teaching promoting research, learning promot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each other". Relying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 series of talent training measures such as professional cognitive education, reforming teaching models,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improving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are proposed, so as to cultivate innovate talents with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novative ability, lifelong learning, good at collaboration, and sound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hina.

Keyword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摸索的状态:从最初学苏联,到现在学欧美;从二十年前的高校合并建航母型大学,到现在重视特色立校[1]。诸多因素及问题的存在,导致大众普遍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信心不足,大学生生源日益减少,出国热情有增无减。总体而言,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目标不明确

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于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能及时适应[2]。脱离了中学教师的“填鸭式”教育和家长的“保姆式”管理后,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管理上变得随心所欲,反而学习上变得茫然、没有目标,对于大学专业的职业认同感、认知感更是严重不足。

(二)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通过课程考试、获得学分作为自己的学业目标,忽略了对专业课外知识的钻研和探索,导致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水平仅停留在考试及格的标尺下,难以创新性地开展专业活动。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积极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力倡导科研创新教育,高校各部门也积极响应号召,举办各类科研创新活动,但总体上,由于缺乏全方位、全体系的宣传教育和有效的启迪、鼓励和引导,大部分学生对各类科研创新活动仍然停留在知情而已的状态,对科研创新以及科研本身缺乏充分的认识[3],也就没有参与其中的热情和意愿;或者尽管有意愿,但由于自身专业水平不够、独立研究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又缺乏专业教师的有力指导,难以胜任和完成科研创新活动。

(三)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

我国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中小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4]。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多以书本为主,知识更新较慢,与学科前沿的结合以及与边缘学科的交叉较少。这在科学技術迅猛发展、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今天,势必会导致学生很难从课堂上获取学科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一言堂”“独角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体现,学生没有足够思考的时间和模拟的空间,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调动,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

随着教育思想、理念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大学师资力量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大学教师总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教师在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显得薄弱[2]。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之间的研究与学习,局限于自己所教专业领域;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没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研究领域;缺乏完善的继续教育体制,与国内外一流高校交流学习的平台建设还有待加强。

(五)教师的评价体系导向“重科研、轻教学”

由于人才头衔和职称评审杠桿的作用,大多数高校在评审指标上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而教学成果的产出常常需要几轮的教学运行才能体现;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又过分重视论文、获奖情况、科研项目和经费,唯学术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年轻教师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而把教学工作放到了第二位。教学与科研分离的倾向愈演愈烈,势必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研”三结合人才培养的建议与举措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也指出,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以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的经验,依托科研项目,探索出一条 “教、学、研”三结合的循环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中(如图1所示),“教”是指教学,“学”是指学习,“研”是指科研。“教、学、研”三结合的内涵是寓研于教、寓研于学、以教促研、以学促研,教学相长,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图1 “教、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创新需要质疑,而质疑需要研究。没有科研实践,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实施“教、学、研”三结合,依托科研项目,以学生为主体,由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引导和学科引领,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充分交流与探讨,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均得到提高。一方面,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教师给予专业指导,讲授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所学分散知识进行巩固、实践、关联应用与再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激发科研灵感,推动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反过来,又促进教师不断修正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推动教师将科研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中受益,形成循环式良性发展,从而带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要真正实现“教、学、研”三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研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需要进行以下各项举措:

(一)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三涯”规划目标

1.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并且要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具体可结合当前形势分析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重点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资源,职业描述、职业成长以及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2.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愿望,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三涯”(学涯、职涯、生涯)规划目标。具体地,可通过开展“大学第一课”“系主任下午茶”“师生面对面”等活动,分阶段、分时期地帮助学生增强专业认知感,设置科学的自我提升目标。

(二)完善教学体系,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修订大学生培养方案,将各类科研创新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其既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的延伸。2. 完善科研创新课程体系,开设文献检索、数据统计与分析、科技论文写作、学科前沿讲座等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以及创新教育、领导学、创新思维训练等创新教育类课程。3. 打破“低年级进课堂,高年级进实验室”的传统模式,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行“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三早”措施,让学生尽早接受科研锻炼和学术氛围熏陶。以此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激情,启迪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思维,提升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4.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拓宽学术视野。

(三)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分类指导,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激情

要从本质上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改变低效的人才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1. 在教学内容上,将创新教育理念、专业领域内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等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的讲授中,以实现创新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高度结合以及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2. 在教学方式上,可通过“研讨式”“启发式”教学,将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信息提供者变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即由教师变为导师,在“教”与“导”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自由的对话与交流机制,让学生与导师共同探讨科研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填鸭式”被动学习为“吸吮式”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在教育指导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各项特长和技能,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和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与教育,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工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新意识,提升指导能力

教改改到深处是教学,教学改到深处是教师[1]。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师是关键。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对教师而言:1. 应积极参与创新教育培训,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创新教学服务。2. 组建教学俱乐部,如“创新教育俱乐部”等,促进校内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与需求,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进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指导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五)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最重要的两大职能。人才培养靠教学、学术发展靠科研,教学与科研应该相辅相成。长期以来,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一直困扰着高校教师,更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改革、评价体制与用人机制改革的难点之一。针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教师劳动连续性、复杂性、创造性及个体自主性特点,探索多元、开放的评价标准。只有兼顾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兼顾可量化的成果与不可量化的付出,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教学保证科学研究的持续,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具体实施举措为:1. 发挥职称指挥棒的作用,提升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将教改项目、教改论文、学生培养质量和数量纳入评价体系,避免因“重科研、轻教学”而导致高校脱离教育本质。2. 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主导权,避免依据几个简单指标进行评价的单一化评价体系。3. 采取精神与物质奖励双重结合的方式,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到教学和创新教育中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研”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三、“教、学、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本文通过理顺“教、学、研”三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6],提出了“教、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色体现在:

1. 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7-8],强调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与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既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研究的主人;既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也让学生将科技探索和未来职业相联系。

2. 颠覆传统观念,强调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实现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受益、达成双赢的局面。

3. 重视教与学对科研的反哺作用,在教与学中夯实教师的研究基础,激发科研灵感、拓宽科研思路,实现学研相长、教研相长。

4. 提倡科研训练从大一新生开始,跨越本科生到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教、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本科阶段开始,一直延伸到硕士、博士阶段,时间跨度灵活,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研”三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清表示,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本文作者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复杂网络系统控制方向的研究工作,密切跟踪有关复杂网络系统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国内外动态和新思想、新成果,并同国际上该领域的专家保持紧密联系,紧跟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进度。自2011年开始给大学本科生开设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这门与自身科研方向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将科研一线的研究成果补充进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通过“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通过1个学时的“我与网络的故事”的讲授,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科研精神,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研工作心得,以实例和亲身经历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中国复杂网络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课程教材的编撰者给学生做精彩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术泰斗,接受科研魅力的熏陶,从而启发学生学术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课程内容吸引了部分选课学生继续参加我们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联合硕士研究生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科研论文进行发表;参与项目的大学生毕业后又选择读研继续深造。至今我们已指导了10届本科毕业设计学生、3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了7届硕士毕业生,其中2次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多次获得优秀成绩。作者的实践经验及成功范例表明,“教、学、研”三结合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尝试的。目前,我们又以招募“科研小助手”的形式,让大一、大二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以期实现跨越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提出的“教、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通过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完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分类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应能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终身学习、善于协作、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加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进程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总结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推动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凤华,李莉.关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工业与信息化教育,2013(12):55-58.

[2]王朝,朱风武.农业院校自动化类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16,36(19):160-161,168.

[3]张换平.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教学研相增长[J].广州化工,2017,45(2):155-156,168.

[4]潘明珠,姜东,徐信武,等.以教学研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6):7-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http://www.mod.gov.cn/shouye/2018-09/10/content_4824603.htm.

[6]朱慧群,丁瑞钦.构建物理教、学、研互动模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5):85-88.

[7]黄世虎,刘爱莲,叶鸿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6):44-46.

[8]劉春芳,谭英.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法学教师教学研用能力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3(5):103-10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创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