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邕书法地位在北宋的确立
2021-07-19赵永远
摘 要:李邕书法“碑版照四裔”,在唐代却不以善书之名见于正史。而北宋时期,李邕书迹不仅被官私刻帖多次收录,其墨迹与碑版书迹都得到了时人的追捧,诸多书家一如欧阳修、苏轼和黄庭坚等不仅在实践上学习李邕书法,且对李邕书风作出了高度评价。这意味着李邕书法在唐时的不公正待遇已经彻底得到了转变,其书法地位不仅得到了北宋朝野上下的认可,也得到了此后元明清历代书家的认可。
关键词:李邕;书法地位;北宋
一、李邕在唐代的书法地位
李邕一生仕途坎坷,官职不高,在唐代属于位卑而声名显者。其文章之名“独步有唐四十年”,如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写到:“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1]《旧唐书》亦载其“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征求其文”[2]5039。此外,李邕的大胆讽谏和重义爱士之举在当时也广为流传,这一点在两“唐书”以及《唐摭言》中均有记载。
至于书法,李邕在当时虽有“书中仙手”之称,但却不像文章之名以及大胆讽谏和重义爱士之举那样著称于唐史。即使是唐代有关于李邕的其他文献,也很少涉及到李邕的书名。再者,李邕书名甚至不如当时的隶书名家张廷、粱升卿、韩择木等,如《旧唐书》《张廷传》载:“邕所撰碑碣之文,必请廷八分书之。廷既善楷隶,甚为时人所重。”[2]3154而由李邕撰文,当时隶书名家撰书的碑版也有很多,如《狄仁杰生祠碑》《张嘉贞碑》《叶慧明碑》等。
然李邕无疑是善书的,且其对此也是相当自负的,正如欧阳修所说的“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而“以書自名”即表明了李邕对自己书法水平的态度。从李邕留下来的书作来看,他的书法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力上,都可以与唐代一流书家相媲美。其行真一体、沉着质朴而又浑厚劲健的书风,不仅刺激了当时行书变革的风气,更是引得历代众多书家的一致称赞,如董其昌谓“右军如龙,北海(李邕)如象,世必有肯予言者”,何绍基赞“于唐初诸家外,自树一帜,与鲁公同时并驱”等。
因此,李邕书法在唐代的地位可以说是文名掩其书名,“碑版照四裔”却不以善书之名著称于史。从文献记载来看,李邕的书名真正得到历史的认可是在唐以后,经过欧阳修、苏轼以及黄庭坚等人的推广,他才在书法史上彻底站稳了脚步。而他的文名与书名正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杜子美作八哀诗于北海云: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独步四十年,风听九皋唳。北海在当时特以文名,后乃为书所掩。”[3]
二、李邕书迹在北宋的盛传
(一)北宋刻帖对李邕书迹的收录
北宋淳化三年,宋太宗命王著等将历代名家书法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分别刻于枣木板上以成可供反复摹拓的丛帖,即《淳化阁帖》。作为官方第一部法帖,《淳化阁帖》收录了李邕平常生活中的一封书信《晴热帖》,并将之与唐初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等名家并列归到历代名臣卷中。《淳化阁帖》后,又相继有《潭帖》《绛帖》《临江帖》和《大观帖》等多种《阁帖》的翻刻本以及其它官、私丛帖收录了李邕《晴热帖》,同时《绛帖》又分别将李邕《披云帖》《家口帖》和《缙云帖》收录其中。在私人刻帖中,汝州太守王于大观三年所刻《汝帖》又将李邕《久别帖》收录,从手札内容上来看,系李邕平常书信往来。
以上所说这些刻帖,例如《淳化阁帖》和《大观贴》,虽然年代不同,但都是在北宋皇帝的主张下进行的,他们对李邕书迹的收录代表了当时官方对李邕书法的态度。这些刻帖不仅提高了李邕书法在北宋的地位和名声,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李邕书法在北宋的传播了提供了便利。
(二)书画收藏家对李邕墨迹的收藏
关于李邕墨迹在北宋的收藏情况,最早的记录当是北宋初年内府所藏被刻入《淳化阁帖》的李邕《晴热帖》。其次,收藏李邕墨迹最多的书家即是米芾了。这一点米芾在《书史》《宝晋英光集》和《宝章待访录》中均有记载。如《书史》载:“唐李邕四帖,内一帖碧,有唐氏杂印‘勾德元图书记‘陈氏图书印。”“前一帖与《光八郎谢惠鹿帖》真迹,余过莆上,于夷庚处易得之。”[4]15“第一《改少傅帖》,深黄麻纸,淡墨淳古如子敬;第二《缙云帖》,淡黄麻纸;第三碧《胜和帖》……以六朝画古贤、韩马、银博山、金华洞天石、古鼎复忘记数种物,易得于其孙端问。”[4]16
米芾不仅将这五本墨迹的用纸、墨色以及此前和此后的收藏与流传情况记录在册,同时还记载了自身与友人的书画交易经过。如上文中记载李邕三帖原藏吕公孺处,经其孙吕端问易手,《缙云贴》归高公绘,《改少傅帖》归薛绍彭,而《胜和帖》乃是米芾用家藏多种古物换得,可见宝重。除《书史》外,米芾所著《宝晋英光集》卷六、卷七以及《宝章待访录》对李邕书迹还有部分记载,在此不再赘述。而米芾之外,还有一些北宋文献记载了关于李邕墨迹的收藏,如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的“钱文僖家书画最多,有大令《黄庭经》,李邕杂迹”[5]、王恽《玉堂嘉话》的“李北海《毒热帖》临本。李北海手简。后题观者黄鲁直、张浮休、邵、王诜、张舜民等凡六十九人”[6]等。
以上所说均为私人收藏,米芾之后收藏李邕墨迹最多的是北宋内府。宋徽宗时期的《宣和书谱》不仅介绍了李邕书法的源流,还将此时内府所藏李邕书迹一一记录下来,分别是《光王帖》《检校帖》《奂上人帖》《阎爵帖》《永康帖》《披云帖》《潭永帖》《胜和帖》《葛粉帖》《古诗帖》10帖[7]94。结合米芾家藏来看,以上内府藏李邕10帖部分应是米芾家故物,如《光王帖》和《光八郎帖》,《葛粉帖》和《多热要葛粉帖》。由此可见,李邕墨迹在当时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趋势是从私人手中逐步流入皇室内府。
(三)碑版书迹
李邕作为唐代的写碑能手,“碑版照四裔”,一生留下了诸多文书俱佳的碑版书迹。随着其书在北宋的盛传,他的碑版书迹也得到了宋人的广泛重视。如欧阳修之子欧阳《集古录目》就曾记载了欧阳修所藏李邕书迹拓片,虽然此书仅剩五卷,但依然有《李思训碑》《端州石室记》《开元寺碑》《叶有道碑》等数十种[8]。除欧阳修外,北宋赵明诚等人也热衷收集碑版拓片,其所作《金石录》记载家藏李邕碑版书迹有《叶有道碑》《李思训碑》《娑罗树碑》《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李秀碑》等近20种[9]。黄庭坚对李邕书迹拓片也非常重视,如其《吉老许惠李北海石室碑以诗》云:“往时李北海,翰墨妙天下。石室苍苔世未知,公独得本今无价。肉字不肥藏兔锋,郎官壁刊佳处同。愿公倒箧速持赠,免断银钩输蠹虫。”[10]不仅夸赞了李邕书法,“公独得本今无价”更是点明了李邕书迹拓片在北宋时期的价值。
当然也有人反对学习碑版拓片,如米芾曾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不过,李邕碑版书迹在北宋时期很受欢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其《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等,不仅被多次摹拓甚至还有的被重新翻刻。况且,即使认为碑刻不可学的米芾也曾分别拜访李邕《麓山寺碑》和《东林寺碑》,宋人程、曾思等也纷纷于李邕《麓山寺碑》碑侧或碑阴题名。
三、北宋书家对李邕书法的评价
(一)对李邕书法渊源的评价
宋人一如前人论书多讲究师承,标举正统,常以“二王”书风为标准并将此作为评价书家优劣的主要依据。如《宣和书谱》的“观邕之墨迹,其源流实出于羲之,米芾‘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黄伯思《东观余论》的“张从申书,其原出于王大令,笔意与李北海同科,故名重一时”等。除“二王”之外,宋人在论及李邕书法时还特别提到李邕书法与钟繇的渊源,如欧阳修《试笔》中说:“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可谓独具慧眼。
(二)对李邕书法风格的评价
关于宋人对李邕书法风格的评论有很多,只是多见于欧、苏、黄、米等书家文集里的短篇题跋,系统的理论著作主要是《宣和书谱》。《宣和书谱》对于李邕书法的源流以及笔力做出了评价,如其中“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观邕之墨迹,其源流实出于羲之,议者以谓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于实也”[7]94,不仅肯定了李邕书法的创新,又特别赞扬了李邕书法中的骨力骏健之美。
在短篇题跋中,如黄庭坚评苏轼“晚年沈著痛快,乃似李北海”“晚乃喜李北海书,其豪劲多似之”,尽管不是专门针对李邕书法,但同样亦是对李邕书法的夸赞。米芾则对李邕书法的评论则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一,“如乍富小民,举动倔强,礼节生疏”[11]75;其二“精彩动人,墨渴笔劲,想运笔神助”[11]60。其中“倔强生疏”应是针对如《麓山寺碑》这类敦厚宽博的书迹而言,但从现在的审美角度来看“倔强生疏”反而是其妙处所在。至于“墨渴笔劲”,倒是与黄庭坚所说“豪劲”颇为类似,都强调了李邕书法中的豪放劲健之美。
总地来说,虽然宋人对李邕书法的评价内容相对简短,且多散落于各家文集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于李邕书法的认识已经不再是“华岳三峰,黄河一曲”那般的宽泛,而是比前人更加丰富和具体,他们的评价不仅涵盖了李邕书法的师承范围,且能够全面准确地描绘出李邕的书风特征。
四、结语
刻帖的摹拓,文人士大夫之间频繁的书画鉴赏活动以及访碑摹拓在北宋的兴盛,有力促进了李邕书法在北宋的传播。在此过程中,宋人不断地认识和学习李邕书法,并对李邕书法的特质展开讨论。他们的评论不仅能够准确地指出李邕书风的来源,且對李邕书法中的骏健豪劲以及沉着痛快提出高度的赞扬。究其原因,在于北宋早期书坛因循守旧、萎靡不振,以苏轼为代表的书家们在作书时喜欢追求新意,倾向于个人逸趣和情感的抒发,在书法上他们并不满足当时的现状,而李邕书法顺应北宋书风要变革的潮流,满足了这一时期对于师法对象的需求,进而对北宋书风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苏轼和黄庭坚等在文坛和书坛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对于李邕书法的学习与评述,对李邕书名在两宋以及此后元明清历朝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甫.杜甫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22.
[2]刘,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
[4]米芾.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宋敏求.春明退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35.
[6]王恽.玉堂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
[7]佚名.范红娟,点校.宣和书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8]欧阳.黄本骥.集古录目(卷3-5)[M].自在,清光绪十年:1-12.
[9]赵明诚.金石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9:40-55.
[10]黄庭坚.王中焰,杜玉印,注评.黄庭坚书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477.
[11]米芾.宝晋英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作者简介:赵永远,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