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效率的方法研究

2021-07-19徐超魏丽丽景凯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徐超 魏丽丽 景凯宇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将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元认知过程,提高教师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深层次挖掘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工程伦理、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元素基因嵌入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多维度合理建设课程思政体系的观点,并总结出如何多维度建立土木工程课程思政的事例。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工程伦理;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5-0111-04

1 引言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突出内容重点并科学合理的建设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终将课程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同时需要提升高校教师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及意识,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2]。

关于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效率,学者们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其根本,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又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对于课程思政元素,学者们也不断地完善,现阶段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主要是将工程安全责任作为思政元素与课程结合,培养学生工程责任感,将安全、责任摆在第一位,是每一位工程人必备的素质,在此前提下,国内土木工程学者们展开了研究,研究的内容为如何上好带有思政元素的土木工程课程、如何将思政体系融入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各门课程中,如何将思政内涵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等[3]。土木工程专业学者们一直在寻找将思政代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切入点,如时金娜教师发表《工科专业思政融入模式探究》一文,通过“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中,社会热点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解决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式课程思政教学问题,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培养同学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将安全责任摆在首要位置,如果同时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上增加多种思政元素,会让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更加丰富[4]。

本文将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元认知过程,提高教师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深层次挖掘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工程伦理、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元素基因嵌入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多维度合理建设课程思政体系的观点,并总结出如何多维度建立土木工程课程思政的事例。

2 对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元认知过程的研究

教师是施教者,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首先教师应该有一定课程思政的能力,高校教师往往具备较高的学历以及在专业领域上宽阔的视野,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元认知过程,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是土木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元认知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等[5]。

2.1 元认知知识认知

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識,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他们之间又是怎样互相作用等问题的认识。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及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周边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走访调研发现,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均是从上级传达的文件要求或是课程思政的基金项目中了解并接触土木工程课程思政,认知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值得肯定的是老师们开始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通过项目带动教学,认真钻研并积极课程思政备课。在走访调研中,老师们在元认知知识中具备一个共性特征就是同专业教师中积极沟通、互动是对课程思政认知的重要途径。

2.2 元认知体验认知

在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认知过程中,教师们的思想从保守到开放、态度从平淡到乐观,出现了质的转变,在调研走访中,老师们初期觉得传统式的说教以及强把工程伦理的思维施加到课堂中,同学们会疲倦、厌烦,并觉得传统文化与土木工程专业衔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老师们教学的深入以及课堂思政经验逐渐丰富,采访的多数老师反应,将工程伦理和传统文化融入到土木工程专业课堂中,学生们并不是抵触,只要自然的融入时事热点工程事件以及比较出名的工程实例,反而提升了学生们学习专业的兴趣,融入了传统文化,学生们在体会到专业知识重要性的同时,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前人伟大的智慧思想,同样受益匪浅。其中一名老师提到,不用刻意的寻找思政素材,在平时开车上下班的路上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便可以从中找到好多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相关的思政素材,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元认知的体验中可以看到老师们的思想从保守到开放、态度逐渐乐观。

2.3 元认知监控认知

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查漏补缺,提升自己课程思政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知土木工程课程思政,完成自我监督、反思与自我评价。在访谈中了解到教师的反思内容与本人所教学的科目相关,这是监控认知的个性,但是他们也具备共同性,那就是元认知监控策略都是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反思,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完善自我,最终才会达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最理想的效果。

通过走访调研并对专业教师进行访谈,总结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元认知过程思维导图,如(图一)所示:

3 工程伦理、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点融合案例

上海大学叶志明校长在土木工程课程思政培训时讲到“土木工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就像吃饭吃盐,成年人每天摄入盐量5克就够了,那么我们是每天早起直接吃盐5克好,还是将5克盐放到三餐的菜里吃好呢?”答案不言而喻。我们要做到将工程伦理与传统文化自然的融合到专业课程中,而不是生拉硬套。那么如何将工程伦理、传统文化等因素融入到土木工程专业课中,从而提升同学们职业道德及安全责任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呢?我们应探索适当的切入点,将工程伦理和传统文化思政因素与专业课达到基因嵌入式的融合。现举例说明:

例1:土木工程专业课 结构力学“拱形受力分析”知识点,传统的授课模式我们会将图二拱形状受力分析及平衡方程公式传授给同学,如果将课堂思政与专业相结合,增加图三,在讲授拱形受力知识点之前引入赵州桥案例,传达给同学们,祖先的智慧是无穷的,中国的历史是悠久的,早在公元594年~606年我们祖先就将拱形受力知识点付诸于实践。当然对这个知识点还要引入工程伦理,赵州桥所在位置周边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有责任担当,用专业知识保护我们的历史瑰宝,要清晰的告诉社会,桥体承重能力,承受流动荷载的能力以及结构耐久防腐性,以上所指的流动荷载、结构防腐又会涉及到土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这两门课程中的知识点。

例2:讲授《工程结构抗震》这门课地震动探测方法时,列举中国汉朝时科学家张衡,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图四),因为历史悠久材料缺失的原因,无从考证地动仪是否会真的在当时准确测量地震,但地动仪它所代表的意义不再仅仅是准确的科学仪器,而是祖先在那个时候就产生了测量地震的思维、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崇高理念。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继承先辈的传统美德,用知识武装自己,学好抗震专业,设计出的建筑能够最大化的保证人民财产的安全,这是工程人的责任。在这个例题中仍然在知识点内穿插了传统文化和工程伦理的思政元素。

江南的水乡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水上建筑如何做到保温防潮,与我们学科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有关;赤峰宁城的大明塔诉说着辽代的兵戈铁马,这个塔按其结构形式是筒体结构,按材料类型是砌体结构,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相关;位于珠江口狮子洋上的虎门大桥,2020年5月产生了非正常震动,震动是由于施工质量问题所导致还是周边环境因素所导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思,虎门大桥的案例是工程伦理与土木工程专业的结合。我们也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融入专业课程中去体现传统文化这一思政元素,例如,在《工程结构抗震》课程中关于地震灾害知识点的讲解,可以引入汶川地震映秀镇小学29岁数学老师张米亚的案例,张米亚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两名学生顺利跑出教学楼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体现了为人师的高贵品质。要充分研究挖掘传统文化、工程伦理等思政元素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将其付诸于课程实践,让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同学们不再一味枯燥的学习理论知识,在掌握本领的同时培养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4 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点多维度融合定义及举例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一级学科包含许多核心课程,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工程伦理与传统文化贯穿其中,甚至通过思政元素将各学科串联起来,势必会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提高一个档次;在一门课程中,一個知识点包含多种思政元素的讲解也会带来土木工程课程思政质的飞越。一门课程多种思政元素贯穿其中,横向连接。多门课程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结合到一起,纵向连接。这种横纵向的联系就是多维度融合的定义。横纵向多维度建设合理的土木工程课程思政体系是上好土木工程专业带有思政元素课程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建设多维度体系呢?举例说明。

例3:钱塘江大桥通车时,列车的工作人员提醒每一位乘客过钱塘江大桥的时候不允许有一星半点的火光,这是为什么?这座大桥刚建好通车89天,就被大桥的设计师茅以升亲自炸毁了,为什么?通过这个案例,将前面所提到的“纵向连接”体现出来。钱塘江大桥是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施工的现代化大桥,当时,淞沪会战并没有阻挡日本侵略的脚步,由于不能给敌人提供交通便利,大桥总设计师茅以升同志在设计桥梁的时候,已经在十四号桥墩处画了一个圈,建造时预留出一个洞口,安置炸药,这么做就是考虑到将来万不得已的一天到来。那么为什么要在十四号桥墩处预留洞口安置炸药?这个问题牵出了,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桥梁工程》中桥梁主体结构组成的知识。为什么炸桥墩而不是炸桥梁的其他承重构件,这就涉及到我们《结构力学》里竖向承重构件的知识,那么为什么可以炸毁桥梁?这又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混凝土材料、钢材的强度知识以及《材料力学》中混凝土材料、钢材受力性能的知识,炸毁桥梁破坏的是整个结构还是上面的桥跨部分?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基础工程》与《流体力学》的知识。

通过例3钱塘江大桥案例的引入,体现了国人爱国主义思想,工程人做工程在民族大义前的责任感也是工程伦理的体现,同时一个案例涉及到了6门土木工程专业课中的知识点,达到了学科课程间纵向连接的效果。

同样是赵州桥案例,我们在结构力学拱形受力知识讲解中,体现了传统文化古建筑形式,知识讲解中渗透了工程伦理的教育理念,后期作业中,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建立合理的作业评估体制,预防同学们作业抄袭,又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思政理念。这样在一门课程中体现了多种课程思政元素,达到了横向连接的目的。我们应积极探索典型案例,穿插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多维度、合理的建设课程体系,这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5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探索的小结与展望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门值得深思的课题,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课程思政要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其中需要深层次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当前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元认知过程,从中达到对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水平提高的目的。本文列举了工程伦理以及传统文化两种思政因素,深层次挖掘相关思政素材并自然巧妙的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这是土木工程课程思政关键点所在,同时我们应该多关注身边的事物、话题,从中寻找灵感,尽可能多的找出其他思政元素,真正的达到多维度的建课理念。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应保证原有的教学经验,在道德伦理的基础上丰富、完善现代化视野的教学理念,真正的做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所预期的效果,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丽静.谈“两课堂、一平台”课程思政模式[J].中国教育,2020,17(09):41-4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40(01):108-110.

〔4〕时金娜,郝允洪,李元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实践研究——以土木工程防灾减宰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20(01):99-104.

〔5〕薄萌萌.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元认知过程-质性研究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0(04):68-74.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