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我国新时代的幼儿体育教育
2021-07-19蔡金
蔡金
摘 要:采取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等方法对目前我国幼儿体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借鉴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家庭不重视对幼儿的体育教育,忽视了体育对幼儿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幼儿园缺乏专业体育师资配备,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缺乏理论指导和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幼儿教师培养体系中体育占比不足;幼儿体育活动举办与参与较少;早教机构的教师专业程度低,盈利性制约了公益性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幼儿体育的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策略性建议。即营造家庭体育环境,增设场地与设施,培训现有师资力量;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与广度,全面营造幼儿体育环境;细化幼儿师范的专业设置,增加幼儿教师培养中的体育内容;完善专业教材与教育体系,实施"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共育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幼儿体育;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策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5-0069-05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奠基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健康则是全面发展的基石。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等人群的健康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度提出“办好学前教育”的重要指示,足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3]。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把推进幼儿体育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将发展幼儿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4]。随着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我国将迎来新一轮婴儿潮,各种早教机构林立市场,人们对幼儿健康与发展的关注度普遍提高。幼儿体育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健康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必须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5]。《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之南》也明确提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幼儿的健全人格[7]。完整的人格是广义的“健康”概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蔡元培先生也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可见体育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体育在人格危机干预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幼儿体育模式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为幼儿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及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1 埃里克森的幼儿体育观与我国幼儿体育现状
埃里克森非常重视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并强调人们应重视人生每个阶段的人格教育,以促进个体良好品质的形成。在埃里克森看来,体育活动是培养幼儿情感的健康方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主动性和社会化的发展;克服他们的羞怯、怀疑和内疚感。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游戏是幼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下通过体育游戏主动探索和认识外界的新鲜事物,不仅可以学习和获得知识经验,还有助于他们在周围环境中培养信任感,从而促进幼儿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可以通过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体育活动的方式、主题和伙伴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从而获得主动感和成就感,这也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主动、自信的心理素质基础。成人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引导和支持,也能够增加幼儿主动探索的信心,促进其主动性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8]。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德、智、体等各种素质特别是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依然是世人公认的思想,导致出现“重文轻武”的现象[9]。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多数家长只重视对“文”的培养,认为学体育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看法依然普遍存在,致使大多数家庭教育中忽视了体育的重要性。目前很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隔代抚养家庭对于孩子的溺爱现象尤为显著,导致出现幼儿沉迷电子设备、滋生惰性的情形,大大减少了幼儿的运动量,超重和肥胖的幼儿屡见不鲜,幼儿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亟待解决;家长对待幼儿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认为吃得营养、不生病就行,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殊不知这样的过度满足与保护会剥夺幼儿的运动、动手做事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的自主性、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发展运动能力的机会,严重阻碍了幼儿独立、健全人格的发展。教育部于2012年10月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虽然该文件在健康部分提到了对幼儿的身心和动作发展,但却并不够直观详细。有部分家长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普遍因不知道怎么运动、什么体育项目适合幼儿、不懂如何指导幼儿的体育活动等因素而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这就可能会错过幼儿人格阶段发展的关键期,严重的甚至还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人格顺利发展。
现如今我国的早教机构大部分是近些年迅速发展的私立早教机构,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还有小部分由国家出资建设的早教机构,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并且主要存在于大城市中。因公立早教机构尚未普及,故本文主要讨论私立早教机构。早教机构的课程有:大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化能力。另外还有很多针对性地专门训练,如:脑力开发类、语言类、艺术类等。由于目前国内的早教机构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早教机构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私立早教机构的商业化导致了它不是从幼儿本身需求为出发点,而是从家长的需求出发。虽然很多早教机构以发展幼儿大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化能力为噱头。但实际上是重智轻体,而且忽视了幼儿的情感,达不到使幼儿全面发展的效果。在师资方面,私立早教机构在教师工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方面过低,所以教师流动性大,导致早教机构不能构建一个稳定的、有长远目标的团队。再者,国内很少有师范院校开设0-3岁的早期教育专业,并且没有专门的早教资格证考试。早教机构中的大多数老师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或师范类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上岗前只需要经过短期的培训。专业不对口,就很难把握婴儿期和幼儿期的个体发展规律并做出针对性地指导。早教机构中的幼儿体育形式多以游戏为主,师资配备不合理,再加上缺乏专门针对幼儿体育的正规教材,所以在幼儿游戏的设计上,往往形式单一并且只注重形式,没有把游戏的内涵和教育意义传递给幼儿,难以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课程选择上,多数家长的心里仍存在着体育无用论的传统偏见,把知识、艺术的培养看作是“鲤鱼跳龙门”的跳板,抱着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只会给孩子选报这两类课程。这种功利性的目的,不仅误解了教育自身的真正价值,更是忽略了体育对于幼儿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过高的标准与期望往往会给幼儿造成负担,使幼儿在失败中产生自卑心理,无异于揠苗助长。
我国幼儿园的体育教师大都由其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兼任,没有配备专职、专业的体育教师。虽然教师懂得基本的教学方法和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多数教师只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如基本动作的教学:跑、跳、平衡、灵敏性的练习;编排广播体操;体育游戏、球类游戏、绳类游戏等。但由专业水平的限制,教师对体育动作技术的名称、原理了解不足,致使动作姿势不够标准、规范,缺乏动作示范能力,体育教学的专业性难以真正体现;体育活动的设计不够丰富多样,在体育活动中的节奏感差,不能活跃气氛以充分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幼儿园的体育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内容标准,教师缺乏理论的指导,教学目标不明确,只能自己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探索,但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难免在认识上出现一定的偏颇,造成为学习运动技能而学习的现象,一味地追求获得技能,使幼儿只是掌握了死板、机械甚至不适合幼儿的动作。体育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导致体育课程的设计没有规范性和针对性,难以做到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长此以往使得幼儿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
大多数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不足,没有配备正规的室内、室外运动场地。很多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空间实际是建筑物之间的空地、院落;部分条件好的幼儿园配有斜坡网绳、攀登架、滑梯等大型体育设施;条件较差的幼儿园只有一些如球类、跳绳等简单的小型体育器材。不少民办幼儿园没有室内活动空间,一旦遇到风雪等恶劣天气,体育活动就会被迫终止;室外运动受条件限制,活动空间小,没有铺设塑胶场或地毯,幼儿只能在水泥地上活动,难免会造成磕碰甚至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由于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条件限制,幼儿园不能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程。教师专业水平不足,在负责体育课程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很多教师出于安全考虑,往往给予幼儿过度的“保护”,安排的运动负荷过低,活动质量差,活动的难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下,把体育课程变成了基本的动作练习或简单的游戏;甚至有不少幼儿园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无组织无目的的自由活动居多,幼儿无法通过科学的体育活动来实现增强体质、发展健全的人格。
幼儿在社会领域中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其社會性、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10]。自“幼儿体育”一词从《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并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以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批商业机构和进入幼儿体育培训市场和赛事市场,但发展的范围还不均衡,尚未覆盖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国家体育总局于2019-2020年连续两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幼儿亲子体育活动,但其有着与商业机构如出一辙的状况,导致幼儿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均衡。
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幼儿体育的启示
家庭、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家庭,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体育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幼儿体育参与最重要的因素[11],因此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范围应扩大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有研究显示,父母对于幼儿体育活动的影响在学前阶段最为明显,其效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趋于减弱[12]。这就需要家长在思想上认可体育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应认识到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不是单靠营养和睡眠就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只有配合适量的体育活动才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家长应消除溺爱教育观,不能给予幼儿过度的“保护”。幼儿家庭体育绝非固化观念下需要专业跑道、专业器材、专业教师,睡前在柔软的床上翻滚一会,安全前提下步行往返幼儿园,跟随父母回忆小时候的运动,家庭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不失为回归生活理念下的有效策略[13]。家长应承担起家庭体育的责任,多与幼儿互动、游戏,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以身作则并鼓励幼儿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同时,家长应摒弃重智轻体的传统教育偏见,奉行体育为本,德育为先,智育为重的育儿思想,注重培养幼儿的体育素养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引导建立幼儿体育师资培养体系”[4]。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其专业的主要技能课程为美术、音乐等,对体育及其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很低,导致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体育技能与素养。因此幼师的培养过程中应增加体育类课程并作为考核内容,使其能够掌握体育的教学方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机制等,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教育部门应尽快设立幼儿早期教育教师资格证以提高早教教师的行业门槛,同时鼓励师范院校专门设立幼儿早期教育专业并把体育作为必修课。
幼儿园应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一部分用于更新体育设施;一部分用于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对目前已有的教师进行体育培训,使她们在掌握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更为充沛的体育知识,提升对体育课程的设计能力,以更好的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教师也应重视体育对于幼儿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认知特点,不断细化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幼儿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以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建立起多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根据体育设施、天气等因素合理地安排幼儿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的体育素养。在体育活动中应多与幼儿互动并给予他们更多的主动权,让幼儿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以提升幼儿的自信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不断增强幼儿体质,增进幼儿健康,使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的人格。
3 “家庭、幼儿园、社会”一体的共育模式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指出:“儿童体质健康受益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方影响”[14],体质与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地联系, 而人格特征是心理健康状况的最具体的反映,体育因其自身特点,在社会人文关怀与人格危机干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5]。幼儿体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家长在营造家庭体育环境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协作,让家庭体育教育成为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延伸,形成合作共建的幼儿体育教育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指出,教育机构必须突破其自身的局限性,向社会开放。幼儿园在体育活动的设计上,应多与家长交流沟通,举办各类特色的亲子体育活动,以调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质量。教师和家长认真研读幼儿体育相关政策,学习先进经验,及时弥补不足,形成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新型互动模式,形成正确的幼儿体育观念。社会各界应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实施力度和广度,凝心聚力推动幼儿体育的发展,广泛开展和推广宣传幼儿体育活动和赛事,尽可能减少地区之间的差异;加大幼儿体育投入,扩大幼儿园和社区的幼儿体育活动场地、增设规范的幼儿体育器材,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社会思想向“文体并重”“以体促智”的方向转变。要重视幼儿体育研究,加大科研投入,为我国幼儿体育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社区可以帮助家庭之间建立幼儿体育活动社团,让更多的幼儿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促进其社会化发展。积极加强“幼儿园、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共育模式,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接班人,为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提出“建成体育强国、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16]。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进入新时代,幼儿的健康问题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受到了高度重视,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中提到的问题现今依然是幼儿体育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家长转变“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幼儿园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聘用专业体育教师,加大体育场地、设施投入;幼儿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学习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早教机构响应国家政策,多推出幼儿亲子游戏等公益性幼儿体育课程;加强幼儿体育宣传,转变社会认识,推动幼儿体育政策的研究;优化幼儿教师培养体系,提高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占比;动员社会广泛开展、参与公益性幼儿体育比赛和活动,改善幼儿体育环境;推进幼儿体育科研,加大幼儿体育资金倾斜,加快幼儿体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材开发;加快建成“幼儿园、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共育模式以推动幼儿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EB/OL.](2016-03-22)[2020-10-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22/c_1118409089.htm.
〔2〕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0-10-30].http://www.gov.cn/xinwen/2016 -10/25/content_5124174.htm.
〔3〕国务院办公厅.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0-10-30].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 876.htm.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19-09-02)[2020-10-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01-07-02)[2020-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 7/200107/t20010702_81984.html.
〔6〕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EB/OL.](2016-03-01)[2020-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602/t20160229_231184.html.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2012-10-09)[2020-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 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16)[2020-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510/t20151020_214366.html.
〔9〕程文廣.我国体育教育价值诉求实现障碍的破解机制及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1):120-127.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2012-10-09)[2020-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 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11〕张加林,等.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环境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17,37(03):21-34,97.
〔12〕吕海龙,王凯珍,刘弘.家庭体育环境与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05):77-88.
〔13〕白翠瑾,李哲,杨光.体育强国建设下幼儿家庭体育的现象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2):34-40.
〔14〕王登峰.教育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教育[J].体育科学,2017,37(12):3-6.
〔15〕黄晨曦,殷晓霞,朱慧.大学生EPQ人格特征与体质的相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06).
〔16〕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0-10-30].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
〔17〕(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