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2021-07-19徐骄
徐骄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一门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课程团队多年教学经验,《纲要》课程主要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老化、学生抬头率偏低等诸多问题。《纲要》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着力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了教学语言新、教学技术新、教学内容新、作业形式新、教学话题新、教学理论新等六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改革后,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实现了既定的多重教学目标,为其他同类型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教学经验。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成果
引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谆谆教诲,是我们《纲要》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只有青年学子认真了解、体悟近代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历程,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纲要》课程作为一门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但当前《纲要》课程还存在着诸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老化、学生抬头率偏低等诸多问题,已经逐渐影响到《纲要》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开展。而以创新性课堂教学思想理念为导向,推进《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助力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当今《纲要》课程教学不可轻忽的趋势。
1.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一线教学观察,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剖析清楚问题肌理,方能“对症下药”。
1.1学生方面
(1)大多数学生认为《纲要》课程的内容都是讲述过去的史实,与现实脱节,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不大。
(2)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时已经系统学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中学教学的内容有部分重复,使得他们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内在动力。
(3)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如南京师范大学内就有学生挂起象征日军侵略的旭日旗,香港的中学考试中存在着美化侵略的考题。这些种种问题的出现虽然不普遍,但值得我们深思其中缘由。
1.2教师方面
(1)教师的讲课语言过于平淡,授课风格过于拘谨,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不受学生喜爱。
(2)教师不重视历史事实与现实案例之间的深度结合。
(3)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采用灌输式方法为主,授课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略学生的兴趣导向,缺乏质量高、有新意的教学互动也成为学生“抬头率低”的一个原因。
如何解决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纲要》课程团队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理念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语言、教学技术、内容深化、作业布置、联系时事、提升理论六个层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2.用创新思维解决课堂难题
2.1教学语言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学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对象,教师应抛弃传统认知的偏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讲述好每一堂思政课。
为化解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性强”、“枯燥乏味”的既定印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团队在讲课过程中,十分注重运用跟学生较贴近的、接地气的网络流行语,实现话语风格的转变。比如“疯狂打call”“爱了爱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之类的流行语,有利于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除了流行话语之外,教学团队还将各类表情包、漫画、有趣的Gif动图穿插在PPT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2.2教学技术新
对于如何回到历史现场,一直是纲要课程教学的难点,但免费网络资源的运用,很好地帮助老师们解决了这一痛点。
在讲解“疫情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教学团队打开百度卫星地图给学生讲解历史上重大疾病(例如黑死病)的传播过程,在讲解过程中强调新冠疫情的肆虐是一场全世界的危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识。
教学团队为同学们讲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明清专制主义集权空前加强”时,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全景故宫”技术,带领同学们置身在真实故宫的场景中。教师化身为“导游”,在太极殿、乾清宫解读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游历“文华殿”“养心殿”,讲解权力的运作,使同学对皇权集中有更为具象的感受;在午门、军机处和养心殿描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这样的“云旅游”增添了学生对历史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从“同情之理解”的角度,体悟中国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的原因。
除此之外,教学团队还通过蓝墨云班课app,构建包括课外拓展资源、话题讨论、单元测试、小组活动、师生讨论等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解决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教学团队用PPT制作了“随机点名器”,上课时随机点名,让学生感到既紧张又有趣。学生反馈说,不敢再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了。
2.3教学内容新
教学团队以问题为导向,打破教材传统的章节结构,以“问题链”的形式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教材为根本依据,将《纲要》课程共分为9个问题链,一个问题链解决一个“痛点”问题,实现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关注点的结合。
2.4作业形式新
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教学团队结合娱乐热点设计了“穿越”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在1840年 到1919 年间挽救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通过学生“穿越”后的各类设想和方案,引导学生自己反思(或者老师评论)自己的方案存在哪些不足和缺点,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方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突出“四个选择”的历史逻辑。
除此之外,教学团队还鼓励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让学生拍摄与家乡历史有关的Vlog,并征得学生同意,将视频发布到B 站。学生作品新意迭出,有同学搜集资料讲述抗战时期的李庄,也有同学前往建川博物馆讲述中国近代以来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这种新形式的作业,让同学们分享的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有更多的受众可以聆听。在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更加了解了本乡本土的革命史实,还更加坚定了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还进一步理解了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2.5联系时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在历史中寻找规律,利用历史反思现实,是每位《纲要》课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的历史观念。
在课堂讲述中联系时事,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舆论的变化,看到有悖于正确历史价值取向的苗头就要积极引导。这样不仅可以“蹭热点”增加学生的关注度,也能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远离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
2.6理论提升
2020年初,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四史”的重要命题,同时强调要把学习“四史”与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推进“四史”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是《纲要》课教学理论创新的重要节点。教学团队深入学习研究“四史”觀念,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融入到课程的方方面面。讲清“四史”就是要讲清历史担当和现实使命,有效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系列问题。
除了名家的研究成果,教学团队也将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北洋军阀政治、抗战时期日军对四川的无差别轰炸等研究。在理论提升的过程中,不仅让课程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也让学生对于历史结论“心悦诚服”。
3.课程教学创新效果评价
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学生的“抬头率”明显提高,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通过问题链式教学方法,学生关注的重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增强了思政课的获得感,如图1所示
从图1数据统计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这3年,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分在每个班级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反映出来我们团队的教学改革方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在教师获得上,教学团队平易近人的教学风格,轻松幽默的教学话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学团队在期末学生的评教过程中还取得了人均88分以上的佳绩。如图2所示
从图2数据统计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这3年,学生对老师的评教分数在每个班级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反映出来我们的教学改革方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在应用推广方面,《纲要》课程组的改革创新经验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总结出来的一些具有普遍价值的有益心得,如接地气的教学语言、问题链式的教学方法、新形式的实践教学作业、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等,都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