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小学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思考

2021-07-19陈彩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75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新形势德育

陈彩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德育在日常教学的渗透成了当下教育行业最热点的话题之一。在新形势下,小学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小学阶段中,知识教育占比较轻,只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反而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好的德育思想,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教师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意识形态思想的贯彻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在德育、智慧、体育、美育方面的成长,从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道路。因此,身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班级的德育教学工作。本文将就此探讨小学教师德育方面教学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小学教学;德育;新形势

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线阵地,德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第一要务。一个人的德育观念是在3-16岁间形成的,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学生需要适应社会环境,必然需要树立好的德育观念。那么,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小学教师如何才能做好德育教学工作呢?

一、认清学校德育教学现状

新形势下,一些学校内的德育教学主要出现了这几种现状:1.德育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学校教材内关于德育的内容已不符合当前学生所处时代的德育含义,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德育知识教给学生,最终的实践应用作用也将减弱;2.小学德育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很多教师只关注“教”不关注“学”,有些教师存在“填鸭式”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而不管这个“容器”是否能承载,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厌恶感和恐惧感,加上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亟需提升,对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造成了巨大的阻碍;3.德育被忽视,只注重知识教学,很多家长甚至学校只注重成绩;4.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德育没有形成合力,有些家长在约束孩子过程中没起到好的作用,对孩子言听计从,过分溺爱,最终导致孩子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及“三观”;5.小学德育师资力量不足,存在有些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低下。

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德育教学可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或良好的班级班风,这样良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优秀、健康的学生,整体班级在各方面表现也会随之优秀。

二、结合学生特点,寻找切入点,自身形成示范作用

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自我认知、自我思考能力,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渐渐发展到能比较精确地感知事物并发生其中的特点及联系,可以初步判断是非对错,也会学习是非对错,同时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模仿学习能力强,且对具体形象有很大的依赖。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发展需求确定德育内容,善于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渗透,对课堂教学和德育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促成学生的德育、智慧、体育、美育各方面成长。要做到如此,教師必须有正确的“三观”,并以身作则形成示范作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不良的爱好习惯,绝不做违法违德之事,树立正确的榜样,提高自身的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对德育教学工作的态度也需要端正,如果教师把德育教学工作仅仅看成是工作,而不是看成教师应该有的责任义务,看成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因素,那么,德育教学将失去应当有的意义。教师只有端正德育教学观念与态度,才可以教出具有正确德育观念的学生。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注重细节教育,要有计划策略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重点偏养成教育,学生的良好德育是需要通过很多小事、很多细节来养成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信心、足够的耐心,利用各种机会、渠道来让学生们保持良好习惯:比如,通过重视课堂常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小学生守则》来规范学生行为,通过《道德经》《弟子规》等文学来教育学生们时刻温习“同理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建立“轮值班”,通过值日来培养学生们的自育自省能力;举办“小集市”“大扫除”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自理能力;举办“表彰墙”“表扬会”“反思会”活动……从自控力、同理心、自育自省能力、自理能力、奖惩制度这几方面入手,通过赋予学生“权责利”,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产生反馈机制,循环提高教师在课堂中德育教学的质量,从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这也是同人格魅力一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四、建立平等关系,感同身受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我们在强化教育规范的同时,也要适当给予学生温暖,不能一味地施压,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不断的打压中,那么他将变得非常负面化甚至变得自卑,会引起一系列不好的反应。“爱”是击退一切沟通障碍的“神器”,“爱”是沟通情感的枢纽,“爱”在师生关系间是极为重要的。当教师与学生沟通出现了障碍时,可能是“爱”出现了问题,可能是教师不够“爱”学生,也可能是学生接收不到教师的“爱”,这其实是教师的工作方法出现了问题,这可想到倪阗《南风与北风》的诗意——北风和南风想吹走行人大衣。北风施展极强的风力,行人感受到寒冷而裹紧大衣;南风徐徐吹来,行人觉得暖洋洋,便解开紧身的外衣。这“南风”和“北风”指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待生之道,行人就是在人生路上行走的学生。这提醒了我们,在工作中,你是想盛气凌人压制学生,还是真诚待人尊重学生呢?答案很明显,教学工作并不是只是工作,也需要打感情牌,引导学生来感受理解教师的爱。只有建立平等关系,心中有“爱”,感同身受,同理心对待,从学生需求出发,才可以当好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当然,“爱”要与“严”有机结合,才不会从对学生有益的“大爱”变成百害无一利的“溺爱”。

五、创新德育方式,迎合新形势

社会日新月异,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也随之改变,所以,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抱和包容新形势带来的变化,积极创新德育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吸取新知识,如今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人们每天通过互联网接收了大量知识,学生也不例外,但是接收的知识并不全是积极健康的。作为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们判断是非对错,同时可以利用当前互联网的便利,将教学方式从线下变为线上以及线下,快速有效建立良好的学生沟通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社会。当然,实际教学中,只引导学生是很难达成效果的,还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彼此配合,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来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德育能够渗透在学生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德育的有效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互联网对学生和教师都造成了不同的冲击,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来策划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利用一些社交活动激发学生能力与潜力,在日常工作、生活沟通中,逐渐通过小细节来渗透德育理念,从自身做起,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对学生的德育状况负责,让学生积极快乐、健康地成长。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新形势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