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会州,润泽千秋
2021-07-19章艺馨王瑞
章艺馨 王瑞
兴水育民,润声旱泽。
这是一个因水而起的命题,穿越时空的演绎,从没有阻隔过延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是一次上下求索的迈进,凝结渴望的梦想,从没有停止过努力。
—题记
一
“陇中苦瘠甲天下”,会宁的穷由来已久。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份穷是由缺水造成的。十年十旱,五年一大旱,会宁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在会宁,旱塬突兀,深沉的苍黄里,水是最贵的油,也是最缺的粮。曾经,为了寻觅“水”的足迹,人们前赴后继,未曾停滞。可以说,会宁艰苦卓绝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天争、与地抢”的改水奋斗史。
夕阳斜照,余晖洒落。走在现在的鸡儿咀水库的堤坝上,目下葱葱郁郁,水面波光粼粼。看到眼前之景,我无法将会宁与“干旱”联系起来。
此时,会师大地上的农家村落已是炊烟袅袅。在会宁县刘家寨子镇寨柯村一户整洁的院落内,村民梁炳军的声音里透露着真诚的欣喜:“我的老人那时候没有把水引来,现在我能把自来水吃上,我確实没有想到。”
“馍馍可以少吃,没水可怎么熬?”村民们回忆说,那时想吃上水,得提着大铁桶,往返十几里的山路。近的河沟里是苦水,牲口饮用勉强凑合;若要人饮,至少要翻过几个山头,还得连夜排队。夏天集雨,冬天收雪,没雨没雪就靠运气、凭经验。
“那时候,人喝的水都没有,没办法。”曾任会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赵俊珠说,“咱们那时候水利局有个车队,有12辆拉水车,从白草塬把水拉上,给用水紧张的刘寨、土门、新塬这些乡镇供水。(从)刘寨十三盘那边上去之后,(土地)干旱得……用咱们的话说,感觉就像火焰一样一闪一闪的。鸟儿也渴得跟在汽车周围乱飞,实际上它们也得不到水。”
“不怕狼,不怕鬼,就怕缺少一担水。”这是会宁山区群众缺水状况的真实写照。可拥有“自强图存,团结胜利”会师精神的会宁人不愿向穷苦屈服,在这场与自然博弈、与命运缠斗的斗争中,他们在这片黄土地上摸索着向前,垦殖着希望。
二
1995年以来,通过实施“121”雨水集蓄、人饮解困、氟病改水、卫生改水等工程,会宁县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全县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所谓“121”,就是农村每户修建100平方米集流场、2眼集水窖和1亩“庭院经济”。包括传统水窖在内,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拥有水窖23.8万眼,年总蓄水量705万立方米,占全县总有效降水量的3.7%,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较之前增加了12.15立方米。
合理有效利用雨水资源,是会宁在与自然博弈中谋划的一条出路。但是,这依然没有改变伸手向天要水的局面,遇到旱年,还是会遭遇水荒。
“本地没有水,就要从其他地方引水”,这个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甚至实施过。当时,经过多方考证,离会宁最近的洮河具备引水条件,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这项规模巨大的引水工程未能实现。
改革开放后,经过10多年的设计论证,工程师们不断调整设计思路,2006年11月,引洮供水工程再度上马。引洮供水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于2013年10月开工建设,2017年11月全面建设完工。这样一个凝结了几代人心血、承载着全体会宁人希冀的工程亮相陇原大地,几十年翘首以盼的夙愿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等待后终于实现。
2020年年初,会宁县甘沟驿镇水库一期工程开工。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各司其职,大小机器设备穿梭于工地间,各项工程作业正在热火朝天地展开。现场负责人表示:“建设一个工程容易,建成一个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工程难。我们坚持从发展大局出发,从高标准工程建设起步,用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勾勒民生幸福网格,让利民工程切实发挥富民效益,这是全体水利工程建设者唯一的心声和愿景。”
而在另一头,与春夏时节微波荡漾的水面不同,数九寒天之时,会宁新堡子水厂48万立方米的蓄水池表面会结上一层厚厚的冰。
“水池上面通常会结大约30厘米厚的冰,可是它不影响正常供水,因为我们这个蓄水池深度是8米左右,在冰下面取水,蓄水池的水通过厂内的加压泵站输送到净水车间,净水车间的水经过絮凝、斜管沉淀、过滤,然后加药,输送到我们6000立方米的清水池。清水池的水要经过实验室的检测,检测合格以后再通过厂内的加压泵站输送到7条主管线,主管线再通过各个管线的加压泵站输送到各个高位水池,然后输送到老百姓的家里。”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新堡子管理所所长武继介绍道。
在会宁,一个个合众之力修筑好的泵站、高位水池、水渠将珍贵的水资源汇集起来。涓涓洮河之水穿山越岭,携带着希望的种子,走进农家院落,润泽贫瘠旱塬。
三
洮河水进入会宁境内,通过无数串联的管线输送着生命的活力,流淌到沟沟岔岔、山塬梁峁,滋润着每个会宁人的心田。水进则人进,人进则文化进,引来的洮河水不仅改变了会宁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面貌。自来水进村、进灶头、进厕所、进澡堂,让村里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饮水安全有了更高的目标。在实现全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全覆盖的同时,会宁水利系统依托会宁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站,进行完善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保障全县群众饮水安全。
会宁县南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所水质检测员盛一鸣说:“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厂内自检,保证出厂水达到用水标准,疾控中心每个月抽检一次。我们每天会进行源头水检测,每周还会下乡进行末梢水取样检测。这都是为了保障咱们居民用到最放心的水。”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事关民生福祉,在长路漫漫的会宁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星罗棋布的乡村水厂和紧密交织的供水管网成功建设、铺设起来后,清洁、卫生的饮用水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居民,这使得一直困扰会宁县人民的“饮水难”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一池碧水还带来了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带来了群众增收的底气。
充分利用水资源,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盘活水利事业助推多元产业发展。会宁县在中川镇、韩家集镇等16个乡镇,探索、推广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万亩万座”设施蔬菜产业,通过引洮河水的灌溉和这些产区的带动作用,引导全县蔬菜产业大规模、高质量蓬勃发展,助力农户实现增收,稳定致富。
“以前洮河水没有来时,我们种的小麦、豌豆、玉米、土豆,也就能让我们自己吃饱肚子,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洮河水来了以后,我们有了大棚,我们现在每个大棚一年的毛利润在6000元左右,4个棚的净利润就是2万元左右。”会宁县土门岘镇苏堡村村民张思万如是说。
大沟镇深处的厍弆村,如今依靠自来水入户,不但解决了饮水问题,还开发出以蔬菜种植、田园采摘、玩乐观赏为主的公益乡村体验旅游的新路子。
引来的洮河水浇灌了农户致富的“铁杆庄稼”,也深深影响了会宁脱贫攻坚的磅礴进程。这自来水甜到了老百姓的心头,也让他们往后的日子更有盼头。
四
久历风尘洗礼,时过境迁变幻。在无数前人的艰辛探索下,会宁县终于走出了一条水兴、民利、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在会宁县的大街小巷上,总能看到写着“节约用水”“爱护水利设施”的横幅,一张张宣传彩页,一次次宣传讲座,这些让我们看到,曾经渴望水的会宁人深切感受到开展水利设施的宣传和保护工作有多么重要。
丁家沟镇郝家川村村民赵月英说:“自从自来水接通以后,我们一直都在用。到了冬天,我们都用旧被子和衣服包住室外的水管,害怕冻坏了它们。”
水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里曾经的面貌,还为会宁人带来了脱贫致富、奋进跨越的新梦想。孕育生命的水,人们的生活因它才显生机,因它才有丰盈。有了一池清水的滋润,会师大地上才奏响了脱贫奋进的凯歌。为无数人带来笑容的甘甜水滴,正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农家院落,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创业者,在会宁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挥洒了汗滴,也见证了因水而兴的巨大变化。
举目望,水至会州,润泽千秋。
相关链接:
截至目前,会宁全县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2032个自然村118726户479620人,有常住人口87952户。全县户籍人口中,完成自來水入户96155户,集中供水房供水6775户,邻里取水、供水13249户,窖水净化设备供水2547户。通过以上举措的落实,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集中供水率达到97.8%,实现了全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