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T综合训练台的作业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精细动作的影响
2021-07-19陈云杰王玉俊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辽宁大连116037
陈云杰 王玉俊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 (辽宁 大连 116037)
内容提要:目的:观察基于OT综合训练台的作业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选择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200例分为常规疗法组和作业疗法组,各100例。常规疗法组采用运动疗法、推拿疗法、针刺疗法、引导式教育等综合治疗,作业疗法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作业治疗,两组均治疗时间3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估手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作业疗法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疗法组(P<0.05);两组患儿各功能区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作业疗法组均高于常规疗法组(P<0.05)。结论:基于OT综合训练台的作业疗法能明显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精细动作,提高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约占各类脑瘫患儿的20%左右,最明显特征是身体的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动作[1],特别是精细动作能力难以改善。康复作业疗法是针对因身体、精神、发育原因导致的功能障碍或残疾引起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本文就康复作业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精细动作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200例,其中,男118例,女82例,平均(7.23±2.41)岁。纳入标准:符合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对脑瘫定义和诊断条件;有理解能力;坚持3个月以上;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感知觉障碍、癫痫者;存在康复训练禁忌症者;无法配合完成评定者。
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疗法组和作业疗法组,各100例,两组患儿性别比例、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疗法组给予运动疗法、推拿疗法、针刺疗法和引导式教育等疗法,运动疗法以Bobath疗法为主,1次/d,40 min/次;推拿疗法包括穴位点按、循经按摩,1次/d,30 min/次;针刺疗法为常规消毒顶中线、枕下旁线穴位,以成角15°~30°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夏侯将针与头皮平行推进一定深度,不加捻针,1次/d,留针1 h,6次/周;引导式教育疗法为鼓励家长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意识。
作业疗法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作业疗法,1次/d,40 min/次,所有训练均在多感官综合训练室内完成,以OT综合训练台为基础,包括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手指)、套圈(立式)、几何图形插板、木棍插板、分指板(弧形)、上螺丝、上螺母、动物图形插板、模拟作业工具及卧式套圈共10个组件。其中,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手指)用于上肢稳定性及协调性训练;套圈(立式)用于手眼协调训练;几何图形插板、动物图形插板均用于锻炼患儿感知能力及大脑对图形的识别能力;木棍插板用于训练患儿眼-手协调功能;分指板(弧形)用于防止和矫正手指屈肌痉挛或挛缩畸形;上螺丝、上螺母用于改善患儿手指对指功能,提高手的协调性、灵活性模拟;操作作业工具用于改善手指对指功能,提高手的协调性、灵活性,还可用于手的感觉功能训练;卧式套圈用于训练患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干预3个月后,采用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2]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3]分别评估两组患儿手功能恢复情况和精细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分析
MACS评级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FMFM评分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MACS评级进步情况的比较
作业疗法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疗法组[31例(31.00%)vs 12例(12.00%),χ2=10.690,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功能区FMFM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功能区F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功能区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作业疗法组均高于常规疗法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功能区FMFM评分比较(n=100,±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功能区FMFM评分比较(n=100,±s)
注:*表示两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视觉追踪 上肢关节活动能力 抓握能力 操作功能 手眼协调能力images/BZ_166_407_2352_2303_2718.png常规疗法组治疗前 13.52±2.61 8.56±1.43 7.91±1.04 6.39±2.09 4.82±0.12作业疗法组
3.讨论
精细运动为手功能高级操作,与抓握、操作、手眼协调等均有关,功能受限会使这些能力下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而功能改善提示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对患儿未来发育有重要意义。
MACS是国际上最为常用的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评估方法,FMFM用于评价脑瘫儿童的精细运动功能,不仅能全面合理地反映脑瘫患儿精细运动损害程度,指导制订作业治疗方案,还能客观反映作业治疗疗效[4]。本研究发现,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同时,加以作业疗法能够增强患儿手功能,提高精细动作能力。作业疗法是目前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能够根据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特点和需要,运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通常用于改善精细运动功能障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中运用视觉追踪训练、上肢关节活动能力训练、手抓握能力训练、操作能力训练、手眼协调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达到改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目的。
综上所述,作业疗法运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身上能够使其精细动作得到很好的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