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对比传统外剥内扎术对环状痔患者术后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2021-07-19杨恩涛朝阳市第二医院肛肠科辽宁朝阳122000
杨恩涛 朝阳市第二医院肛肠科 (辽宁 朝阳 1220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PPH)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痔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将本院肛肠科2017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8例环状混合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给予PPH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手术方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3/5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0%(7/54),P<0.05。结论: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对比传统外剥内扎术手术效果更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环状痔是肛肠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多认为是肛垫下移于病理性肥大导致。患者多半有排便困难及疼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及早手术治疗[1]。目前临床上对于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方式很多,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操作简单,但存在痔核切除小、创面愈合慢、术后并发症多等情况。PPH是一种通过环状切除痔核并吻合周围黏膜来达到治疗目的,具有切口小、痔核切除彻底等优势。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本院108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应用不同手术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对2017年10月~2019年3月在本科室收治的108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应用PPH治疗: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32±7.5)岁,病程(13.2±4.1)个月;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男28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35±6.5)岁,病程(12.1±5.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编号(20171124)。所有患者均依据中华医学会2003年制订的《痔诊疗暂行标准》[2]诊断并排除二次手术、中途改变放疗方式和伴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
1.2 方法
PPH器械选择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痔切除吻合器。术前给予患者禁食、灌肠等清洁肠道,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常规消毒铺巾,麻醉满意后,扩肛器扩肛,牵拉患者肛门处皮肤置入肛管扩张器后固定,应用肛镜引导在齿状线上2~4cm处应用7#线在直肠黏膜下荷包缝合两周,缝线间距根据痔核大小确定,将PPH吻合器头端用石蜡油涂抹后轻轻伸入至环扎处上端,调整黏膜厚度缓慢收紧缝线并荷包打结,将缝线从吻合器侧孔拉出,顺时针旋转收紧吻合器至红色指针到底,激发吻合器并持续30s,旋转松开吻合器并轻轻退出,检查切除直肠黏膜环是否完整及创面有无出血,出血点应用电刀止血后,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应用凝血海绵加压填塞,包扎后送回病房[3]。对照组:首先扩肛暴露痔核,分别在母痔区附近的齿状线以上用血管钳钳夹痔核并向外牵拉,外痔部分采用“V”形切口,保留适当皮肤,剥离外痔皮下组织至齿线上0.5cm处,清理痔核内血栓组织,血管钳钳夹内痔基底部,用7#与4#缝线双重缝扎痔核基底部,切除远端远端痔组织,止血材料填充后纱布加压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镇痛及抗炎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疗效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指标,疗效指标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治愈:脱出痔核消失,无临床症状且随访无复发;有效:术后痔核脱出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减轻,直肠结构及功能好转;无效:术后患者仍有痔核脱出,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人数×100%。并发症指标包括术后尿潴留、肛缘水肿、继发性出血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EXCEL2010核对数据后,将所有数据资料纳入到SPSS19.0统计程序中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随访率100%,观察组有效率96.3%高于对照组83.3%(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尿潴留1例、肛缘水肿1例、继发性出血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尿潴留2例、肛缘水肿3例、继发性出血2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3/5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0%(7/54),P<0.05。
3.讨论
环状混合痔是肛肠科一种难治性疾病,临床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方式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外剥内扎及PPH器械套扎等,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操作简单,但手术损伤较大,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并且恢复慢,临床效果一般。PPH器械套扎由1998年Longo提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环状痔治疗,其主要优势在于保留肛垫完整,手术损伤小,对于痔核切除彻底,术后临床效果得到广泛认可。
目前关于痔的学说有很多,多数学者认同的是“肛垫下移”学说,因此在治疗混合痔同时应尽量保留肛门括约肌组织结构完整。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手术彻底,但损伤较大,痔核基地部结扎时会损伤部分肛垫结构,患者术后会出现大便失禁感或术后疼痛加重。另外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通过对母痔区处痔核处理与痔核下血栓等组织处理后,齿线以下皮肤做楔形切除,这不仅会增加患者术后疼痛,创面增大也会增加术后感染率,有报道称齿线下皮肤切除过多会影响患者肛门外形,甚至会导致患者后期恢复时肛门狭窄。PPH是一种黏膜环切术,主要是通过对齿状线以上环状痔痔核及周围皮肤进行准确切除,由于该处黏膜由内脏神经控制,患者痛感不明显,PPH器械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可通过肛门镜明确痔核位置,通过调整荷包线距离调整切除范围,这样既可以保护正常肛垫结构及功能,又能有完整切除病变的痔核。特别是对于伴有直肠脱垂的患者,PPH可清晰观察痔核大小及范围,解决环状痔同时可改善患者直肠脱垂便秘等症状。PPH术可通过减少切除范围减轻周围组织破坏从而避免肛缘水肿,患者术后因疼痛等发生尿潴留减少。但也有研究表明对于重度环状痔,如果仅做PPH术,患者术后容易复发,且会出现疼痛、坠胀等不适甚至复发,这是由于器械型号选择及术中痔核切除不彻底导致的[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PPH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PPH术是一种理想的环状痔治疗方法,对比传统外剥内扎术,该方式彻底切除痔核同时可减小对肛垫结构与功能损伤,患者术后继发出血、肛缘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长期疗效显著,是环状痔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