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说现代视觉转化
——以哪吒传说为例

2021-07-19姜晓微长春大学美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魔童哪吒书面

文/姜晓微(长春大学 美术学院)

当今社会,各种文化、艺术正在以视觉形式爆炸式传播与扩散,一个崭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正在到来。以口述倾听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间传说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正在走向衰微。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传说被推向了一个要么以现代视觉形式重生要么以传统语言文字形式“消亡”的境地。民间传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间传说关乎人们精神意志、价值取向,是责任和使命,更是文化存续与复兴的需要。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我国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民间传说视觉转化问题,就成了摆在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民间传说凝结着民族博大的精神与精深的文化,是一座可以洞悉久远文明的密室,更是一座现代设计的灵感宝藏。在文字出现之前,民间传说是以口头讲述的形式存在的,并以这种形式保存、延续了人类早期文化精髓;当文字出现后,民间传说便由口耳相传的形式转为文本的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空间发生了巨变[1],民间传说的存在形式已渐行渐远。这一点早在20世纪初,学者们就已经注意到了。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提出“电影、摄影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和一种新的叙述故事的方法,完全可以作为民间传说的生存载体”[2]。1936年,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其文章《讲故事的人》中传递了他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观察,感怀讲述、阅读民间传说已“江河日下”[3],在其另一篇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还提到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但“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巴拉兹提出,巴拉兹从电影对人类接受方式改变的视角,提出了“视觉文化”,但并未给出明确界定。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整个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世界图像时代”[4],显然视觉文化并不只局限于电影艺术。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是对立于话语文化的概念,它的出现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挑战”[5]。我国学者周宪在其文章《反思视觉文化》中,详尽地分析了视觉文化,并给出3种看法,其中第一种看法与米歇尔观点一致,认为视觉文化是一个与听读文化相对的概念,强调从图像观赏和语言听读这两个对立视角来理解视觉文化[6],本文所提的“视觉文化”,正是此种看法。

当下社会,正是视觉文化大行其道之时,“看”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语言文字主因型文化正在向图像主因型文化转型,图像成了“主角”,而语言文字则屈居于“配角”,图像呈现出压倒语言文字的趋势[7]。这种形势给民间传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总是同行,按道家学说,他们是相对而又统一的,所以也为其提供了获得大发展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视觉转化民间传说是极为迫切和必要的,因为这是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的唯一之路,别无他途(见图1)。

图1 民间传说存在形式的演变

本文以哪吒传说为例,探究民间传说视觉转化问题。哪吒传说的视觉转化具有典型性,转化过程具有连贯性,并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哪吒传说传播形式众多,有口头讲述、书面文本、网络搞笑段子、连环画、影视剧、电子游戏、动画等,本文将围绕哪吒传说的经典化过程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上映展开论述。

一、书面文本经典化对民间传说视觉转化的助力

哪吒传说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提到“项套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无人不知是哪吒,哪吒是不畏强暴、正义好战、万民尊崇敬供的天神,信奉膜拜祭祀的供奉者和信仰者极多。但要稽考这一传说具体出自何时、何地,却颇有难度。哪吒传说的书面文本记载源于元朝《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主要活跃于《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之中。《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两部神话小说成书于明朝,但封神与西游的故事却在民间流传已久。比如《封神演义》,此书乃据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而编[8],《西游记》则据唐朝著名得道高僧玄奘去天竺求取佛法的相关民间传说而著[9]。书中关于哪吒的故事,采自民间传说,早已为学术界之共识。对于哪吒传说出自的时间根据书面文本的记载可以大致推算出来,但对于哪吒传说出自的地点却存在争议,一说是在河南省西峡县丁河镇奎文村,一说是在四川省江油市。

哪吒传说具体出自何时、何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以凝练质朴的语言详尽地记载了哪吒降世、斩妖除魔、莲花化身的历程[10],这为后世人们传承创新哪吒传说提供了母版。哪吒传说经历了长时间口耳相传的传播过程之后才被学者整理、编撰成书面文本,根据上述文本的记载推算应该在殷商末年就开始流传了,直至元朝才被正式搜集、记录下来。哪吒传说由口头传承转入书面传承,再到当今被纳入义务教育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对哪吒传说视觉转化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口头传承具有变异性与瞬息即逝性,极易使传说变异甚至消亡,而书面传承则能够使传说的主干情节稳固下来。哪吒传说通过被学者梳理为文本,其核心内容与行文逻辑才得以固定,即:(1)说明哪 吒的来 历;(2)描绘哪吒降世前的外形特征与法术神通;(3)说明哪吒降世的缘由;(4)描绘哪吒降世何处;(5)哪吒大闹东海的过程;(6)哪吒射杀石矶父子的过程;(7)哪吒割肉剔骨、莲花化身的经历;(8)描绘哪吒重生后的外形特征与神通;(9)继续镇妖驱魔,被玉帝封神。

传说哪吒不畏强暴、斩妖除魔的核心在书面文本中尽显,哪吒这位敢做敢为、敢爱敢恨、顶天立地的少年英雄形象也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成为深受民众喜爱的神勇威风的传说人物,传播各地,以至尽人皆知,历代相传引发诸多感慨嗟叹。通过书面文本形式对哪吒传说进行保护传承,使其在最初口耳相传形式的基础上多了一层保险,提升了传说的存续力,深化了传说的保护传承机制[11]。

相比于口头传承,书面传承易于实现播散内容的统一,从而使传说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文本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比如没有描写哪吒降世后重生前的形象及斩杀妖魔前的心理活动等。德国批评学家伊塞尔认为“空白的东西可以激起读者的想象活动”[12],他指出,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空白”不是文学文本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特点和优点[13]。哪吒传说书面文本中的诸多空白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体验和想象的空间,更为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口头传承的媒介是语言,书面传承的媒介是文字,由语言媒介变迁至文字媒介,即是“文本化”的过程。对哪吒传说口头讲述形态进行文本化,即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使其形成文字文档,将其固化。然而,恰恰是这种对口头讲述形态的定型,不但没有使口头讲述文本被禁锢,反而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使其逾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鸿沟,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经典之传说。哪吒传说成为经典文本而为世人所传诵正是文本化为其提供的前提,之后,国家教育部将其选入小学语文教材,进入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堂,这是其经典化形成的决定性力量。哪吒传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表达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对哪吒这样一位传说中的少年英雄的肯定和认可,说明其所具有的品质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意志与价值取向相契合。

哪吒传说转入书面传承的经典化过程不但没有使哪吒传说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反而使它在传说视觉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功用。哪吒传说的经典化可以第一时间将所有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列入传诵哪吒传说的队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是勇敢、正义、担当、坚韧等品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哪吒具有这些可贵品质,正可以影响教育他们,同时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如同一张白纸,很容易将哪吒精神融到心底,从而使哪吒传说不仅得到高质量的传承,更得到快速播散。这样一来,哪吒传说的传承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是无懈可击的,经典化对哪吒传说的视觉转化起到了保障和助力推进的作用。

哪吒传说的经典化还可以促进哪吒传说的多元化表达。虽然经典化的过程有一定的排他性,但因人的诉求的多元性,会使传说表达多元化。所以国家教育部根据《封神演义》相关章节改编的《哪吒闹海》被确定为经典,不会使哪吒传说被禁锢在这一表达之中,也不可能被束缚于此,反而会刺激多元表达。因为民间传说在传承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口头传承的形式还是通过书面传承的形式,人的主体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都是不可被忽视的。受众对于多样化表达的追求,会使他们在接受《哪吒闹海》的书面文本后,不由自主地加入自己对生活的表达,而赋予它全新的解读,然后再进行播散。例如电子媒介中出现的有关哪吒的网络搞笑段子:“哪吒不光能闹海,还闹出不少笑话。悟空见哪吒踩着一个风火轮摇摇晃晃从远处飞来。悟空问道:‘咦,你怎么踩着一个风火轮就出来了。’ 哪吒:‘唉,没办法啊大圣,那个轮今天限号。’”要令所有受众都视《哪吒闹海》为哪吒传说中的经典之作,并以背诵方式来传承,既不现实,又无法与时俱进,反而不利于传承。哪吒传说的经典化为受众提供了底稿,对实现传说多元化表达奠定了基础,对加速传说的视觉转化创造了强有力的国家和社会条件。

哪吒传说在经历漫长的口耳相传后,被转化为文本传诵,之后被经典化传承。整个转化过程使哪吒传说由口头传承转向书面传承,在转化时,产生了3个主要变化。其一,传说在传播中使用的媒介产生了变化。口头传承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声音,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是活的、即时的,受限于口述者与倾听者的现场传播,转瞬即逝;而书面传承的媒介是文字,文字是承载语言的符号,可以将口述者的语言固化,跨越时空、永久保存。其二,哪吒传说在口头传承时,不存在经典化版本。因为每位口述者的讲述都会各有差异,就算是同一位口述者给同样的倾听者重复讲,也不可能内容完全一致。每个人的讲述、同一人的每一次讲述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哪一版比哪一版经典。但转向书面传承后,文本的固化就给人们提供了品鉴、优化的基础,自然也就生成了经典化版本。其三,传说传承创新过程中,人的参与方式产生了变化。在口头传承时,口述者的口述过程即是对传说的传承创新,倾听者和口述者之间可以现场互动交流,二者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彼此可以随时转换。而转向书面传承后,受众只能单向接受书面文本记述的传说,无法直接介入传说的传承创新。

总而言之,哪吒传说的文本化,尤其是经典化,使传说的主干情节得以稳固,导演兼编剧饺子先生在将传说改编为动画电影时,依旧保留哪吒不畏强暴、正义好战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对传说做了与时俱进的创新,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二、民间传说借助动画艺术成功实现视觉转化

文本转化哪吒传说,使其得以长久留存,并为其经典化创造了前提条件,促使传说中所蕴含的深刻价值与精神意志由社会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的层面,而通过借助动画艺术——这一符合时代文化特征的视觉传播形态,视觉转化哪吒传说,则使其迈出了国门,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获得国际认同。

霍尔果斯彩条屋影业有限公司依据哪吒传说创作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好评度极高,影响力极大,上映54天,全球票房高达7.17亿美元之多,排名2019全球年度第8位,所有动画片海外历史第5位。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获成功,这一针强心剂鼓舞、振奋了所有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梦。但要戒骄戒躁,砥砺奋进,才能讲好所有中国故事。所以在兴奋不已之时,也要能够“静下心,坐下来”,认真思考,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为何经过重塑后能够大放光彩?

《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获成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无法抵挡的艺术感染力和尽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作者将拂尘、炼丹炉、毛笔、“符”等视觉符号融入其中,同时将我国传统曲调加入电影配乐,使影片产生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神韵,加之视听结合的立体式表达深深地吸引了受众。相较于口传、书面版本的哪吒传说,借助动画艺术成功视觉转化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无可匹敌,“一图胜千言”,确实不假,图像所呈现出的压倒语言文字的趋势此处尽显,图像直观生动,浅显易懂,可以营造出无比强大的视觉震撼力,与语言、文字相比能够迅速引起受众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比如,在电影接近高潮的片段,哪吒需要开乾坤圈去撑起冰面拯救百姓,但又害怕全开会失去意识伤到百姓,于是只开一半,生动地刻画出哪吒暴力却又善良,有魔性也有人性,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性格,打动了太多人;再如电影高潮,哪吒咆哮着顶起冰面,口中高呼“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一语直击人心,引无数观众落泪,一个血气方刚、英勇神武的哪吒活现荧幕、惊艳众生。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能够深受现代观众喜爱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影片虽立足于传统文化,但并未止步于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作者对哪吒传说进行了颠覆性改写,从角色、情节到主题都进行了现代性的重构。按照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艺术作品总是需要创新,以使受众出乎意料之外,超出他们原有的期待视野,但又不能让受众的期待视野处于绝对的陌生状态,受众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要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受众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处理得非常适度,超出了受众原有的期待视野,但又不过分超前,所以令受众振奋不已。

历史传说中的哪吒本是朱唇皓齿、剑眉凤目、正气凛然的小英雄,电影中变成了自带烟熏妆、一口鳄鱼牙、玩世不恭的混世小魔王;历史传说中贼眉鼠眼、飞扬跋扈、凶暴残虐的敖丙,变成了文质彬彬、行侠仗义、儒雅善良的少年英雄。但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敖丙也有难以言说的孤苦和一触即发的逆鳞[14],迫于背负龙族使命的“无奈”,加之申公豹的唆使和李靖当场揭发使其一怒之下动了全数灭口陈塘关百姓的恶念;而邪痞赖泼的哪吒内心深处却也藏着善良、博爱,只是活在百姓偏见中不能自拔,所以在陈塘关即将被覆灭的千钧一发之刻,他选择倾尽全力拯救百姓。角色不再是以至善或者至恶的形象去说教、去演绎程式化故事,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灵魂,就像我们大众一样,发生在身边的事会触动我们,改变我们,这样的角色重构更易于受众接受并产生共情,同时也更合乎常理。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善与恶是相互依存的、是相对的,“善人”会行恶,“恶人”也会做好事[15]。《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作者通过这样的角色重构使影片更接地气,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情感结构与审美思维,从而使角色显得超凡脱俗。在情节方面,把历史传说中哪吒与龙王的矛盾及哪吒与石矶父子的矛盾改写成了哪吒与自己对抗的矛盾中,没有了哪吒与敖丙的搏杀,没有了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悲情[16],比较符合现代的思维观念和审美取向。情节经过现代化演绎最终扣回哪吒是个小英雄的结局,依旧维持人们对哪吒的传统看法。这是改写之精髓所在,依据现代思维重构情节但最终不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

口传、书面版本的哪吒传说旨在传达义、忠、孝、节、勇的价值取向,其中的哪吒形象顺应天命,非常符合古代社会对子民的期待,哪吒大闹东海、射杀石矶父子是正义使然和对百姓的爱,更是勇敢无畏的气节,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是对父母的孝顺和有担当,助周伐纣是对君主的忠诚,似乎哪吒的命运就该如此。而电影创作者则大胆突破了传统版本的束缚,让哪吒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一个性格饱满,不屈服、不妥协、不信命的逆天改命超级英雄形象被成功打造,影片的主题也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定位于打破成见、战胜自我,实现自我的独立。影片的创造性改编令哪吒传说重焕新生,深受好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蓝本进行全新艺术创作,是中国动画的新经典和成功样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直言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符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董阳指出:“对经典作品做出这么大的改动竟然少有 ‘原著党’ 抗议,足见此次改编之成功”。各界人士面对民间传说的表达,给出了不同的好评,评论的中心聚焦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说的颠覆性改编是否合理。

基于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和历史上哪吒传说传达的价值观不同,学者认为影片具有与现代价值观相匹配的特点。哪吒传说产生的年代在先,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后,人们往往会先入为主,从而以前者为基准,去衡量电影对传说所进行的创造性改编是否合理。当历史上的版本邂逅新时代的版本时,就会产生传统和现代的争论。现代应把传统定为自身的底本,并对照着传统认识自身;但为保持传统与时代发展步调统一,现代又需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因为现代和传统间的内在关联,所以,学者们认为影片中所呈现的哪吒传说颠覆了传统;而历史中的哪吒传说所传达的价值观则只适应当时社会需要。

民间传说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得以流传,主要依靠人去调和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对民间传说进行传承与创新。一种媒介变迁至另一种媒介,就会使哪吒传说产生新的表达方式,也会注入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民间传说只有与社会生活联姻,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唤起人们关注个人主体性无疑起到一定作用。当下社会步入了一个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生活节奏极其迅速的信息爆炸时代,当此之时,肩负巨大生活压力、迷失自我的人们被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所表达的价值观惊醒,要找到自我。影片中哪吒击败敖丙后对敖丙说出的那句语录:“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道出了每一位不屈于命运安排,想做自己英雄的人的心声。值得学者深思的是,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所传达的价值取向确实受现代思维意识的影响,历史中哪吒传说并非是表达实现自我独立的主题,但传说是多角度的。在哪吒传说中,哪吒不仅可以活成一位逆来顺受、忠孝勇义的小英雄,也可以活成一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小勇士。哪吒传说中所刻画的哪吒形象一直以来是被国家倡导的,而传说具有包容性,哪吒传说的经典化并不代表与此不同的表述版本的消失。在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结构与心理态势产生巨变之时,传说的另一角度即会现出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全新的表达样式使民间传说与现代社会接轨,也使潜藏在传说中的另一角度被激活,电影表达出的价值观与民间传说中可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部分相呼应,通过动画艺术实现了现代和传统穿越时空的对接。动画艺术使哪吒传说重新焕发了活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保留了哪吒传说中哪吒拯救陈塘关百姓的主干情节,并增添了许多细节,情节衔接更为连贯自然,比如在电影的开头,通过生动刻画哪吒与母亲的温情对视传达出哪吒虽为魔丸降世,但也并非生而为魔,其实内心深处隐藏着一颗柔软、悲悯的心,渴望被爱和认同,这为结尾哪吒竭力撑住冰面拯救陈塘关百姓表现出的大爱和坚韧奠定了基础。电影通过对人视觉的延伸,可以轻而易举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其他所有细节,虽然降低了人的参与度,但传播信息的清晰度更高,这恰恰是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人们所渴求的。

当下视觉图像的世界,人们的认知、思维是视觉、交互、多维空间的,对文化艺术的认知不能脱离图像的表达。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但对哪吒传说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还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处理。例如在哪吒传说中哪吒家中还有2个哥哥,而在电影中,2个哥哥并未出现,这样的处理使哪吒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更为纯粹、真挚,哪吒拯救陈塘关百姓的行为也显得合乎常情。相较于口传与书面,动画艺术的视觉语言单纯明了,清晰饱满,更易于引起关注。借助动画艺术成功视觉转化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将哪吒传说直观呈现,内容传达得更为连贯、鲜活,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见图2,3)。

图2 哪吒与母亲温情对视

图3 哪吒为救百姓托起巨大冰块

动画艺术快速而直接地将哪吒传说由中国拽入“地球村”,《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全球热播迅速引发了人们对民间传说及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深度思考。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基于传统文化而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动画电影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著名影评人任凡认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依托的还是内容”。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副主任金城指出:“选择带有古典元素的题材,能让受众感觉到亲切,有一种先天的文化代入感”。学者蒋海军在其文中指出:“《哪吒之魔童降世》再次让业界看到传统文化是动画电影取之不尽的‘富矿’”。

学者思考的焦点在于民间传说是否对动画创作有重大价值和动画艺术是否具备视觉转化民间传说的潜力,这表明学者已经认识到民间传说与动画艺术的内在关联。动画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可视化媒介,极具传播力,能够使民间传说重新焕发生机。反过来民间传说的传奇性和虚幻色彩可以为动画艺术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民间传说从口传进入书面时,媒介由语言转化为文字,而在进入动画艺术空间时则转为图像。动画艺术的介入使民间传说实现了以视觉语言来传播,以“看”来交流的方式,跨越了语言不通的障碍,真正被激活,成功实现以视觉形式的再生。口传、书面民间传说是采用历史方式与文学手法创建而成的,需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去概括、判断和推理,才能获得对传说故事的认知和理解,而视觉转化后的传说,用一种图像对其进行视觉表达,直观易懂,受众运用形象思维即可在短时间内形成认知,并产生深刻的印象感受,从而打破口传和书面版本中潜在的“传播壁垒”,使民间传说真正得到传播与传承(见图4)。

图4 民间传说的转化过程

三、结语

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凝心聚力的支柱,是民族精神信仰、思想观念、灵魂气节的载体,是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这一读图时代,还有谁愿意坐下来听老人们讲述民间传说,更有谁会愿意静下心阅读单纯以文字为载体的民间传说,相较于图像,文字显得苍白无力。图像以其逼真效果、强大气势,控制和主宰着人们的注意力,在绝美图像的视觉盛宴中,视觉冲击与感官愉悦的联合压制,使得审美姿态内敛、含蓄,审美接受方式倾听、静读、沉思、追求心灵体悟与想象的语言、文字,注定被迅速边缘化而湮没无闻。不可否认,当下社会图像愈发以一种加速度的形式支配着文化系统的建构,民间传说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精神文化,尤其需要视觉化生存,才能“活起来”,否则势必成为“死水”。

视觉转化民间传说的路径很多,比如插画、连环画、景观、动漫游戏、动画等,这诸多路径虽然都能够实现民间传说视觉形式的转化,但效果不尽相同。其中,动画的视觉语言最适合表达民间传说,动画艺术与民间传说的叙事特点最为契合,能充分展现民间传说的精神内核,从而获得最佳的传播、传承效果。比如电影中《山河社稷图》美妙幻境的视觉呈现,完全将“有着四象之妙的无穷变化”的图画所蕴含的中国哲学的玄妙,转化为一种可见的富有中华文化神韵的美学风格。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白蛇:缘起》都是对民间传说的视觉转化,它们的成功,确实证明视觉转化民间传说特别是借助动画艺术视觉转化民间传说更易于得到良好的传播和普遍认同;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红,更进一步证明通过动画艺术重新解读与刻画民间传说,不仅能解决生存发展问题,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效益。

动画是最好的民间传说讲述工具,很多动画甚至连台词都没有,依然不影响受众对它的理解和着迷。动画更是一种具有世界语言的艺术形式,比如迪士尼的动画电影《木兰》(Mulan)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热捧,这是对我国民间传说的视觉转化,却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足以说明动画的国际性。民间传说恰恰就需要这种国际性,才能真正地传播出去,传承下来,生生不息。当今各国都在大力对民间传说进行视觉转化,从《写给桃子的信》和《千与千寻》的创作中,可以看出日本很擅长视觉转化与开发民间传说,并以视觉转化后的民间传说作为象征性视觉符号去阐释日本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及思想观念。

简言之,当下迫切需要尽快对我国民间传说进行视觉转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获得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让中华文化复兴。此外,视觉转化民间传说,也是民间传说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当然也只有进行这样创新性的转化,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魔童哪吒书面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Keys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之爱,让魔丸终成灵珠
书面表达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