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美育下的公共艺术实践探索
——以上海吉浦小区为例

2021-07-19范晓莉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作坊单车美育

文/范晓莉,孙 磊(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为美育的载体,以各种形式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拉近,在文化生产中去建构更好的社会秩序,塑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公众参与机制。公共艺术作品常常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某些不良或危险的社会公共行为,并以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进行干预,对公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提示,较之强制性的规范与制度来说,更容易被公众接受,也更容易获得较好的成效。美育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获得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社区美育被誉为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近几年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而公共艺术作为社区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吸引着居民自主接受社区美育,调动居民多重感官深入到美育教育当中,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促进着社区美育的发展。

一、社区美育和公共艺术

1.1 社区美育

美育被定义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它的实施路径一般分为3类分别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其中社会美育指对全社会成员普遍实施的审美教育活动,社区美育又是社会美育中重要内容之一,社区美育指的是在社会中特定的空间内对社群开展的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的活动。它的出现能够有效连接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让社区中更多人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审美认知,还能促进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丰富居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对社区的认同感。

1.2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面向大众存在的艺术形式,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绘画、雕塑、艺术活动、文学作品等都能被称为公共艺术,它有着多种多样形式存在的可能,也正因为这个特性,他才被更多学科进行包容、交叉及应用。公共艺术是注重人文关怀的艺术,好的公共艺术能够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与审美需求。公共艺术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与大众社会保持着紧密而融洽的关系,公共艺术成为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启蒙点,它以美学、哲学、历史、艺术等观念为指导,结合城市的具体特色艺术地呈现人类的生活状态,引导人们从各种角度,包括自然、科学、环境、人文、生态、技术等,研究人与环境、人与空间的关系,使人敬畏自然、善待环境。社区建设与改造是城市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大量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走进社区、村镇,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介入公共话题,拉近了公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共艺术开始转向社区这一基本单元,强调公众发挥的作用,相比以前更注重公众的参与,强调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区公共艺术是空间和创作主题上发展转变并探索产生的,有着以公众议题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社群为基础、以社区为场地并根植于社区的特点。不单单在视觉上为居民带来享受,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居民共同参与的意识,使居民在参与中与人、作品、社区环境进行互动,从美育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的介入更容易使居民在创作过程中主动地接受社区美育,并更高效地发挥美育的社会功能。除此优点外,在社区内开展公共艺术美育活动对居民而言没有太多的入门限制与条件,可操作性较强,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十分有利于居民对美的培养和对居民情感的表达,在创作中能够透过作品看到居民的价值观和审美态度,以此入手能够更好地提升社区美育的质量。

二、公共艺术在社区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美育以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文化艺术的形式、领悟文化艺术的意义及衡量文化艺术的价值的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情感与理性的沟通并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从而实现综合审美能力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1]。一般说来,美育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从内涵上来说,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以及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相融合。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艺术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原来只着重关注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空间构成,到逐步介入对社区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深入社区、贴近民众的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促进社区公众交流互动、积极沟通的有效方式。[2]社区美育肩负着培养和塑造居民具有崇高理想、健全人格和丰富专业文化知识的重要任务,而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充当协助社区美育完成这项任务的工具。因为公共艺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特点,在介入社区时将激活社区的潜力和特色,促进社区公众参与,培养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社区环境和品质。也正因公共艺术有着这些优点才能更好地与社区美育结合并推动社区美育的发展。当社区美育通过公共艺术活动的形式展开时,还能够培养居民感受美的能力,通过引导居民在公共艺术的审美实践中发现美并享受美,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居民创造美的能力,以公共艺术激发公众参与的优势去带动居民共同创造出美的艺术品,从而有效培养社区居民构建美好的邻里关系并提高社区居民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公共艺术在社区中不但能够起到美化社区环境的作用,更能提高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理论中能够作为触媒让居民理解并接受社区美育,在实践中更利于美育活动的高效开展。美育在社区中能够使社区居民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并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居民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在二者当中社区美育的情感性、形象性、自由愉悦性的特点发挥着对公共艺术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公众性、参与性的原则和多元化的特征对社区美育也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居民在社区美育中通过参与公共艺术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居民对艺术创作的情感,让居民对公共艺术活动的目的产生共鸣,从而在艺术创作中更易感受到美的存在。其次当公共艺术在社区美育中展开时还能通过艺术家向居民传达出更多美的形象,让居民看到更多艺术的形式和表达美的手法,为居民树立美的形象,相比单纯的说教式美育,居民能够更为深刻理解到美。通过公共艺术的审美实践活动,更容易吸引居民参与其中,通过实践体验主动接受艺术的教育,在愉悦的审美教育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社区美育的推进,也更有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凸显出社区美育的自由愉悦性。

三、社区公共艺术在社区美育中的实践探索

为提升上海杨浦区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里子工程”等社区更新工作的整体品质,2018年杨浦区引入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专家,对社区更新工作进行指导,建立了杨浦区(街道镇)社区规划师制度。通过理论的支持帮助社区规划师探索合适上海杨浦社区的工作实践方法,实现社区规划师和街道居委干部、居民之间良性互动,以及公众参与城市绿色空间更新的发展策略。在培育在地社区规划力量上,以共创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社区规划师深耕辅导和小组自主实践,发现社区规划的各种可能性,链接在地社区多元力量参与,以空间微更新、微改造、微治理为抓手,推动城市空间更新和社区治理。

3.1 在地调研 寻找社区资源

从公共艺术在地性的原则出发,在确定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开展社区美育实践活动之后,我们对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充分的在地调研。吉浦小区是本次社区美育的实践活动场地,位于上海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吉浦路395弄,小区于2001年建成,占地约1.5 万m2,有500户约1 500人。小区绿化状况一般,严重缺乏公共活动空间,邻里之间相互不熟悉。笔者以杨浦区青年社区规划师的身份,从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角度对居民实施社区美育,意图挖掘社区文化精神和丰富居民的美育生活。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居民和居委会的意愿,最终选择了堆放在社区公共空间内的废旧自行车作为本次公共艺术美育活动的切入点(见图1)。这些自行车被随意堆放在社区的角落,不但占用了社区原本就不充裕的空间,更影响了社区的整体美观。利用社区现有资源,选择废旧单车改造作元素,更能发挥公共艺术在地性的优势。根据社区的特色风貌,展开公共艺术创作,围绕废旧单车作为话题使其变废为宝,更能让居民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图1 社区内废旧自行车

3.2 制定规划 动员公众参与

根据在地性的调研,制定以社区美育为目的的公共艺术活动策划,并动员居民积极加入。在调研社区基本情况后根据社区真实情况展开活动策划,这样在主题上更能与居民产生共鸣,并得到居民的认可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到美育活动中。从社区公共艺术的公众参性原则出发,吸引更多人员加入,来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策划中需要确定工作人员数量、协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和所需的材料,以及废旧单车如何向居委会和居民申请使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动员居民使其主动参与到实践互动中来,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制定规划时动员其他人参与其中并共同解决完成。在吉浦小区人群中上班族与儿童偏多,周末在社区公共空间休息的人流量较大,为了更多居民能有时间参与,与居委会商量共同决定在周末举办工作坊,并在举行工作坊的前两周粘贴废旧单车清理和单车工作坊活动招募的海报,一方面能够为参与前期的工作人员腾出更多时间准备工作坊,另一方面能够吸引居民通过海报中的信息和二维码加入到微信群中,形成对改造自行车感兴趣的社群同时还能收集到居民对废旧单车的态度,确保美育活动顺利进行。为促进公众参与,招募的半个月中线上下线同步宣传,线下定期去社区宣传美育工作坊,向居民介绍利用单车改造后的公共艺术品,通过在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吸引到更多人加入到共创微信群中,线上则每天在共创微信群中分享单车改造的案例以及讲解居民如何在家完成简单的手工艺术品,传递给居民更多美的知识,增加居民创造美的激情。随着活动被更多居民知道以及社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增高,大家共同期待着工作坊的到来,准备在工作坊当天大展身手。

3.3 多元化选择 利于美育实施

公共艺术有着多元化的特点,这能使社区美育活动在形式、理念、内容等方面实施时更加灵活,使得受众人群更广。基于多元化的特征在前期策划中把工作坊分为了3种模式进行,分别是绘画共创、改造单车和布置展览。活动当天路过工作坊单纯想拿出短暂空余时间参与共创的居民,可以选择绘画共创的方式,这种形式有着易入手、时间短、效果好的优点。提前报名且愿意抽出半天时间耐心学习的居民,可以通过单车变废为宝的形式更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的美,接收到更多美的知识,还有一类是热心参与但不想动手制作的居民,可以通过这类居民的帮助来布置最后的作品展,只要有良好的沟通这些居民通常会热心协助活动举办的。在工作坊当天居民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自愿选择感兴趣的公共艺术活动,这种多元化的形式和多维度的创作思维能够激发居民创作的热情和信心,使居民有更多选择去表达自己,为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展示空间,从而为不同群体达到社区美育效果。

在工作坊当天,居民们带着孩子按约定好的时间到达活动场地。在工作坊中以社区美育目的组织开展的绘画活动,鼓励社区儿童发挥想象力,绘出心中理想的小区形象,并向其他居民展示(见图2,3)。儿童不擅长口头表达,但可以把心中的想法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居民能够透过小孩子的绘画去欣赏不同视角下的审美观点。除了居民个人绘画创作以外,还有协同绘画的形式,邀请居民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一幅画,在创作前,艺术家抛砖引玉,居民在引导中参与到协作共创。在创作的过程中居民可以一边跟着艺术家学习,一边与居民之间相互交流,以轻松愉快地方式完成艺术创造,在艺术家的指导下不但能提高居民的绘画技术能力,更能与居民建立感情,完成作品时还能激发儿童和家长的成就感,加强居民对作品以及对社区的感情,在这种美育实践中能更深层次的让居民感受美和表达美(见图4)。

图2 社区居民参与共创

图3 居民共创的艺术作品

图4 通过绘画对儿童进行美育

除了绘画美育形式外,针对社区内废旧单车严重堆积影响环境美观的问题,公共艺术以单车改造的形式展开,教会居民正确认识环境美,并关注生态美选择社区现有未被利用的资源,以单车改造工作坊的美育活动展开。在活动前半个月与居委会对接并粘贴报废单车清理的公告,清理出一些报废自行车作为工作坊改造的主要材料,并召集居民从家里带来废旧的材料,与车轮相结合,通过艺术的手法使原本废旧的单车变成时钟、灯具等。居民参与后纷纷表示原来报废的自行车还可以这样利用(见图5,6)。在居民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对活动和作品投入了情感,更容易激发居民对社区的归属,同时为居民传递了节约资源和绿色生态美的价值观。单车改造的活动让居民重新审视自己身边一些不起眼的资源,形成了节约资源的良好观念。美育实践培养了居民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接触和多方位的体会创造美的过程,激发了居民在劳动中创造美的热情,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塑造了美好的人际关系。让社区废旧的资源得以再生,提升了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使居民在美育中学会热爱社区环境,节约社区资源。

图5 单车改造工作坊

图6 单车改造成果

3.4 传递美育 凝聚公共精神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在公共的领域传递公共的精神,并引起公众广泛性兴趣。在社区调研中发现社区地上活动空间有限而停放非机动车的地下空间利用率不高,从社区美育的角度结合公共艺术的观念去思考如何让社区美育能被更多公众接受,而不是只停留在工作坊当天,与居民共创的艺术作品该如何与公众分享。综合多方面思考,结合地下空间特性,邀请社区热心居民共同策划并布置了一场艺术展览,这些艺术品都是居民亲自参与完成的。在地下室举办成果展一方面可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还能让没参与到社区美育活动的其他居民在进入地下室停车时能够欣赏到居民共创的成果。通过作品的传递,让居民认识到原来平常在社区看到的废旧自行车还可以变成艺术品用来装饰地下室(见图7)。社区美育通过艺术展览的方式帮居民深刻感悟到社区内废旧单车的问题,重新审视社区内的公共资源,并通过公共艺术品与居民产生共鸣,让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还能够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更好地为公众传递作品的思想,形成居民共同维护社区环境自觉建立和维护美好社区生活的美德。在布置展览中邀请了居民共同参与地下室墙绘活动(见图8),公共艺术以文字的形态出现在地下公共空间,例如“今天你好漂亮!”“小朋友们祝叔叔阿姨出入平安!”等简单的话语能够为地下室增加更多的人情味,使邻里之间的气氛变得更加和谐,让冷清的地下公共空间变得更加温馨,还能够让居民成为社区美育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3]。

图7 地下室成果展示

图8 社区儿童进行墙绘

四、结语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形态(文化交流的过程与方式)的产生,是出于多元化的公众社会共同授权委托和协作方式下,表述“共生”的民主社会的多样性文化见解的需求,也即出于应该由全体公民共同享有的社会权利和艺术资源的分配、利用及管理等方面——共同决策和协作的需要,使艺术成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现实过程[4]。本文通过实践并结合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公共性、参与性的原则和多元化的特色探索适合社区本土化的美育实践路径,发挥社区自身特色,通过美育活动为居民从情感上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通过艺术美育活动教会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认识美、选择美、创造美、享受美、分享美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见图9)。

图9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美育的设计路径

随着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新旧社区的持续发展,公共艺术承担着捕捉社区独特动态和能量的作用。艺术和文化与社区的身份有着内在的联系,艺术家在表达社区文化、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的同时,还带动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通过新类型公共艺术的介入与互动,探求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精神所需,塑造民俗精神文化空间,活化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善了社区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公共艺术介入社区美育不能只停留在观赏表面,它不只是艺术家进入社区为居民普及艺术,更应该带动居民深度参与到实践中,加深居民对公共艺术的理解以及对社区现有的问题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社区美育的内涵,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社区公共艺术项目的实践,积极践行社区美育,不断促进形成社区美育的自组织,并通过社区内部力量自发组织社区美育活动,使居民之间互相学习并达到社区美育的目的,由自上而下转变成自下而上的主动行为和社区美育的持续发酵。

猜你喜欢

工作坊单车美育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飞吧,单车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共享单车(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