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湿疹方治疗小儿湿疹临床观察

2021-07-19涂园园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介素丘疹活菌

涂园园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河南 郑州 450016)

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糜烂渗出或干燥脱屑[1],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2],由于皮肤瘙痒,睡眠质量往往较差,且还影响食欲,严重时会影响小儿发育[3]。1周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出生3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皮肤娇嫩,一旦发病,皮肤瘙痒溃破程度较大龄儿童严重[4]。小儿湿疹的病因复杂,溢乳、唾液经常刺激等机械性摩擦、过敏、免疫失衡、内分泌紊乱、消化不良、皮肤发育不健全、微生物感染等因素都会导致湿疹的发生。现多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抗过敏治疗,短期疗效明显,但不适宜长期使用[5]。我们用小儿湿疹方治疗小儿湿疹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就诊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出生在3个月以内5例,3~6个月6例,6~12个月32例,13~36个月7例,平均(10.23±2.12)个月;病程0.5~7个月,平均(3.13±0.37)个月。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出生在3个月以内6例,3~6个月5例,6~12个月31例,13~36个月8例,平均(10.83±2.54)个月;病程0.5~8个月,平均(3.93±0.42)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性病学指南》[6]以及《湿疹诊疗指南(2011 年)》[7]中有关小儿湿疹标准进行诊断。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损呈浸润性暗红斑,呈对称性、糜烂性,反复发作,并逐渐发展为丘疹、水疱等,皮肤表面伴有鳞屑、抓痕,局部皮肤有色素沉着,且呈阵发性。

纳入标准:①诊断确诊为湿疹;②中医诊断属于湿热蕴肤证;③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参与研究;④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⑤全身皮损受累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10%;⑥能全程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糖皮质激素过敏;②皮损部位病毒感染、结核杆菌感染、细菌或真菌感染;③神经性皮炎;④其他不符合研究条件。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加双歧三联活菌散口服治疗。双歧三联活菌散,温开水冲服,每天2次,1岁以上1次1g,1岁以下1次0.5g;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适量涂抹于患处,早晚各用药1次。

观察组用小儿湿疹方外洗加双歧三联活菌散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散,温开水冲服,每天2次,1岁以上1次1g,1岁以下1次0.5g。小儿湿疹方药用苦参10g,蛇床子20,麸炒苍术15g,地肤子20,薏苡仁30g,白鲜皮15g,野菊花12g,荆芥10g。每日上午9时加水1500mL,浸泡1h后用大火烧开,烧开后小火煎煮20min,过滤,倒出滤液(1000mL左右),趁热加入冰片0.5g,搅拌至冰片完全溶解,放至温度38℃左右,根据患处部位擦洗或浸泡10~15min,若湿疹部位有皮损等不易浸泡的情况,用医用纱布叠至2~4层浸透于药液中,捏至半干,湿敷于患处,每次敷10~15min。间隔8h后过滤出的药渣加水1200mL用大火烧开,烧开后小火煎煮20min,过滤,倒出滤液(1000mL左右),趁热加入冰片0.5g,按照第1次的方法外洗10~15min。

两组均连续治疗7天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4(IL-2、IL-4)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

参照文献[8]的方法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分为皮疹面积、皮疹形态、瘙痒程度3项,每项0~4分,分数 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4 疗效标准

显效:皮肤瘙痒、丘疹、皮损、水疱等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局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皮肤瘙痒、丘疹、皮损、水疱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皮肤瘙痒、丘疹、皮损、水疱等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瘙痒程度 皮疹形态 皮疹面积对照组 50 治疗前 2.51±0.33 2.75±0.62 17.12±4.91治疗后 1.61±0.21* 1.85±0.34* 7. 98±2.21*观察组 50 治疗前 2.58±0.32 2.81±0.65 16.89±3.21治疗后 0.92±0.14*△ 1.02±0.21*△ 4.85±0.9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2和IL-4水平比较 (±s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2和IL-4水平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IL-4(pg/mL)对照组 50 治疗前 4.24±0.93 142.22±12.15 48.16±5.23治疗后 7.01±1.21* 221.851±15.21*38.12±4.05*观察组 50 治疗前 4.58±1.02 144.81±11.98 48.89±4.32治疗后 9.92±1.34*△ 251.02±13.01*△ 30.85±2.99*△组别 例 时间 IFN-γ(ng/mL)IL-2(pg/mL)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水平比较 (±s )

表4 两组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水平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C D 4+(%) C D 8+(%) C D 4+/C D 8+治疗前2 9.2 5±3.9 3 3 1.2 2±3.1 5 0.9 4±0.1 2治疗后3 5.1 2±2.9 9*2 7.8 5±2.8 7*1.2 5±0.0 9*观察组 5 0 治疗前3 0.0 5±3.5 2 3 1.8 1±3.2 8 0.9 5±0.1 1治疗后 3 9.1 2±2.5 1*△ 2 2.0 2±2.6 1*△ 1.7 8±0.0 8*△对照组 5 0

6 讨 论

小儿湿疹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的关系[9]。研究表明小儿湿疹方外洗治疗小儿湿疹可纠正免疫功能紊乱,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介素丘疹活菌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运用OD值法快速进行乳酸菌活菌计数的研究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美沙拉嗪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