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通痹汤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2021-07-19赵莹雪王闪闪解红霞
赵莹雪,王闪闪,解红霞
(河南省中医院功能检查科/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3)
周围神经病变属慢性肾衰竭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远端对称性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进而对其身体状态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由多种病理因素共同参与,且可作用于多个环节,发病机制复杂,西医多针对患者感觉功能异常、深反射减退等单个病理环节实施治疗[2]。
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属中医“痹证”“痛证”范畴。多为血气运行不畅,进而引起关节筋脉失养,出现痛、麻等异常感觉,治疗应以益肾通络为主[3]。本研究用益肾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4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42~69岁,平均(55.79±6.58)岁;慢性肾衰竭病程1~7年,平均(3.93±1.45)年;伴发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8个月,平均(4.27±1.60)个月。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3~70岁,平均(56.31±6.45)岁;慢性肾衰竭病程1~7年,平均(3.77±1.36)年;伴发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8个月,平均(4.52±1.57)个月。两组性别、年龄、慢性肾衰竭病程、伴发周围神经病变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有慢性肾衰竭病史,且经临床症状、体征、肌电图检查等确认存在周围神经病变;②认知、精神正常,可有效配合临床治疗及相关检查;③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急性肾衰竭;②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③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④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⑤合并心、肝、肺等其他重要器官功能异常;⑥对研究所用药物存在使用禁忌证。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原发疾病控制、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钙磷代谢纠正等西医常规治疗,并指导患者进优质低蛋白饮食。另用穴位贴敷治疗。药用黄芪300g,炒白芥子300g,干姜粉300g,肉桂300g,小茴香300g,淫羊藿300g,补骨脂300g,白附片300g,延胡索300g,苍术300g,细辛200g,甘遂200g。用打粉机将药材磨成细粉,每次取5g药粉与姜汁调和后置于圆形贴布上,并贴敷于关元穴、命门穴、双侧足三里、肾俞穴,持续贴敷4~6h,每2天贴敷1次。
研究组加用益肾通痹汤。药用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茱萸12g,当归10g,川芎10g,炒桃仁10g,红花10g,白芍10g,制半夏10g,蜈蚣1条,全蝎3g,炙甘草10g。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两组均治疗3个月。
3 观察指标
于屏蔽室内,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丹麦Dantec,Keypoint美国 Nicolet EDX)对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实施电生理检查,将室温控制于20~25℃,皮温保证高于35℃,测定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情况实施疗效评估,包括腰膝酸软、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腰痛、肢体麻木、肢体疼痛、面色晦暗、肌肤甲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记为0分(无症状)、2分(轻度)、4分(中度)、6分(重度),各症状评分相加即为中医证候积分。
4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5%及以上。显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94%。有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69%。无效:未达“有效”标准或病情加重。
5 治疗结果
研究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9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77%;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8.235,P=0.00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状态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状态比较 (m/s,±s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状态比较 (m/s,±s )
时间 组别 例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MCV SCV MCV SCV治疗前 研究组 52 37.95±1.73 35.72±1.19 38.73±2.02 37.25±1.66对照组 52 38.32±1.68 35.26±1.25 39.18±2.13 37.74±1.71 t 1.106 1.922 1.105 1.483 P 0.271 0.057 0.272 0.141治疗后 研究组 52 47.51±2.17 41.68±1.42 50.77±2.91 45.28±2.19对照组 52 44.65±2.23 40.07±1.33 46.51±2.79 41.76±2.07 t 6.628 5.967 7.620 8.423 P<0.001 <0.001 <0.001 <0.001
研究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皮肤瘙痒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皮肤瘙痒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674)。
6 讨 论
尿毒症毒素蓄积于体内是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可对脑内血液循环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引起周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出现四肢腱反射减弱、肢体远端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4]。在控制原发疾病、纠正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采用中医疗法,改善周围神经微循环及代谢状态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发展方向。
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久病入络理论相符,由瘀、虚、痰、毒等内外之邪侵袭所致,虽累及多个脏腑,但肾虚仍是主要病机。久病则脾肾亏虚,进而影响气血运行,使毒邪蕴结于经络,引发一系列病理性改变[5]。穴位贴敷将药物直接贴于相应穴位,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6]。穴位贴敷药物组成主要包括黄芪、炒白芥子、延胡索等,具有温肾补虚、泄浊化瘀的功效,但穴位贴敷属外用治疗方式,药效较为轻微,部分治疗效果不明显。益肾通痹汤方中黄芪益气升阳,党参益气、养血、生津,两者合用可扶正补气之功;当归属血中圣药,与桃仁、红花合用可发挥良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功,同时配合川芎可增强活血祛瘀之力;山茱萸补益肝肾,蜈蚣、全蝎活血散结、通络攻毒;同时配合炒白术、茯苓等健脾药物可增强脾脏运化精微之功。全方有健脾益肾、补气活血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益肾通痹汤中黄芪可有效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当归具有良好抗炎、抗氧化功能。蜈蚣、全蝎可有效改善局部缺氧缺血状态。多药配合应用可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及代谢状态[7]。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益肾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保证治疗安全性。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可早于临床症状,由正中神经总神经纤维受损引起,可使其MCV、SCV、波幅降低[8]。治疗后研究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CV、SCV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益肾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有效提升神经传导速度,整体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可知,益肾通痹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可有效改善神经电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