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临床研究
2021-07-19张培丽王维杰
张培丽,王维杰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河南 郑州 450007)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约占缺血性脑卒中总发病率的1/5。西医临床通常采取保护脑神经、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措施治疗。PCIV属中医“眩晕”范畴,病因为饮食不当、肾虚、病后体质下降、情志不畅等。本研究用针刺联合天麻素治疗PCIV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6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PCIV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54.76±6.72)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4.56±3.27)年;眩晕程度轻度9例,重度18例,重度6例;合并颈椎病5例,高血压26例;颈痛或颈部不适症8例,眩晕30例;经颅内CT检查示脑陈旧梗死灶者3例,5例行X线摄片检查,显示有椎体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1例、颈椎弯曲度异常4例、颈项韧带钙化0例,15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发现动脉系统异常者8例。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40~69岁,平均(55.23±7.05)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5.28±2.96)年;眩晕程度轻度10例,中度16例,重度7例;合并颈椎病6例,高血压23例;颈痛或颈部不适症10例、眩晕28例;经颅内CT检查示脑陈旧梗死灶2例,6例行X线摄片检查显示有椎体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2例、颈椎弯曲度异常3例、颈项韧带钙化1例,19例行TCD检查发现异常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反复发作性眩晕,感自身或视物旋转,站立不稳或倾倒,不因头位或体位改变后诱发出现;②同时伴有至少下列1种症状,即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肢体麻木、短暂意识丧失、肢体乏力、行走不稳或跌倒;③至少伴有下列1种体征,即眼球运动障碍、偏盲、眼球震颤、构音或吞咽障碍、Horner综合征、感觉异常、瘫痪、共济失调或跌倒发作等;④主诉为眩晕需要进行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排除耳石症;⑤至少有下列1种影像学检查异常,即CT、TCD、MRI、血流变、颈动脉彩超等检查。
纳入标准:①符合PCIV诊断标准[1];②头晕目眩为主要症状;③1周内未接受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④年龄40~75岁;⑤研究经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肿瘤及心脏血液系统疾病等其他疾病所致眩晕;②不愿参与研究;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肝肾功能异常。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天麻素注射液0.6g溶于250mL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若有高血压则给予对症治疗。持续14天。
观察组加用针刺穴位治疗。主穴取百会、内关、风池、四神聪,伴有失眠加印堂、太冲、神门穴,心悸加胆俞、心俞穴,痰湿加丰隆、三阴交。患者取俯卧位,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使用一次性无菌丝状针头0.30mm×40mm。四神聪穴平刺(0.5~0.8英寸),用旋转手法,直到感到酸胀麻木,留针2h。百会穴横刺0.5~0.8寸,风池穴略向下,均留针30min,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
3 观察指标
症状积分、眩晕和耳鸣时间、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日常生活能力。
眩晕程度评价:眩晕程度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进行评价。0级为无症状;1级为自觉头晕,可行走;2级为中度眩晕,可行走,步态不稳;3级为严重眩晕,闭目卧床,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症状。
耳鸣程度评价:耳鸣程度参照文献中的中医证候积分表[4]进行评分,0级为无症状;1级为偶有出现,不影响生活;2级为经常出现,影响生活,可忍受;3级为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难以忍受。
用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进行平均血流速度(Vm)的测定。
症状积分:参照文献中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3]进行评分,该量表从头晕目眩、少寐多梦、精神萎靡、两目干涩、耳鸣、颧红咽干、腰膝酸软、心烦健忘等8个方面进行评估,症状分级评为0、1、2、3分(其中头晕目眩的症状分级评为0、2、4、6分),分别于对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进行评估,分值越低表示病情越轻微。
日常生活能力:于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4]的评估,量表从大便、小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床-椅)、活动(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等10个维度进行评估,该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越高。
4 疗效标准
眩晕不再发作,其他伴随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眩晕发作减少60%及以上、眩晕、耳鸣消失或降低2级及以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其他伴随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眩晕发作减少45%~59%、眩晕、耳鸣消失或降低1级及以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其他伴随症状得到一定缓解为有效。未达“有效”标准,或眩晕等症状加重,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无改善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持续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持续时间比较 (s,±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持续时间比较 (s,±s )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3 8.63±0.98 2.36±0.78 28.7568 <0.05对照组 33 8.05±1.62 5.35±1.09 12.8547 <0.05 t 1.7598 12.8149 P>0.05 <0.05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持续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持续时间比较 (min,±s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持续时间比较 (min,±s )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3 5.69±0.84 1.42±0.67 22.8291 <0.05对照组 33 5.56±0.93 3.65±0.47 10.5297 <0.05 t 0.5959 15.6527 P>0.05 <0.05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cm/s,±s )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cm/s,±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基底动脉观察组 33 治疗前 26.53±5.17 27.14±4.86 27.82±3.90治疗后 37.25±5.46*36.75±4.76*42.34±4.23*对照组 33 治疗前 26.31±5.13 26.21±4.96 26.84±3.93治疗后 40.55±5.36*40.86±5.09*45.25±4.07*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3 21.85±6.32 7.27±3.34 11.7169 <0.01对照组 33 21.91±6.74 13.62±5.21 5.5902 <0.01 t 0.0373 5.8943 P>0.05 <0.05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分,±s )
表6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3 60.27±6.56 83.37±7.7613.0593 <0.05对照组 33 60.14±6.63 77.52±7.83 9.7311 <0.05 t 0.5358 3.0484 P>0.05 <0.05
6 讨 论
目前临床治疗PCIV的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rt-PA静脉溶栓,如不适应溶栓者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再加上营养神经药、改善微循环药物、血管扩张剂等。
PCIV属中医“眩晕”范畴。包含虚、实两方面,“虚”主要是指气血亏虚,“实”主要是指肝阳上亢、血滞痰瘀等。实践与研究证明,针刺穴位具有调节神经体液和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血管新生等功能[5]。百会穴别名为“三阳五会”,属督脉,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其位于头部帽状腱膜之中,有枕大神经与额神经分支经行该穴位处,《太平圣惠方》记载针刺百会穴可治疗“头目眩痛,少心力,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其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中,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干及骨间前神经经行该穴处,针刺该穴可达到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功效;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其位于后颈部两条大筋陷窝当中,分布有枕小神经之分支,针刺该穴可行气通络,主大风、中风、目眩等症;四神聪穴为经外奇穴,分列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东医宝鉴》等典籍记载针刺四神聪穴,“主头风目眩,风痫狂乱”。天麻素注射液有效成分提取自中药天麻。天麻具有祛风通络、平抑肝阳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天麻素可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保护中枢神经元细胞,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前庭外侧多突触神经元传导的神经冲动,抑制前庭过度反射,增加中枢血流量,减轻眩晕感,改善PCIV预后。此外,尚有研究指出,天麻素还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平稳血压,增加动脉管壁顺应性。
综上所述,针刺穴位联合天麻素治疗PCIV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