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2021-07-19杨建莲李慧佳秦合伟
杨建莲,张 晨,李慧佳,秦合伟
(1.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小儿厌食症(Anore xia)是以小儿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要症状的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四季可发,夏季多见,多发于1~6岁,发生率为12%-34%,城市家庭发病率高于农村[1]。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研究发现捏脊疗法治疗厌食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十分明确[2],本研究用捏脊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7岁,平均(5.11±0.76)岁;病程3~15个月,平均(19.13±3.79)个月。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5.21±0.82)岁;病程3~15个月,平均(18.86±4.09)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和《实用儿科学》[4],明确诊断为小儿厌食症。①长时间食不下咽,甚至憎恶饮食,食量较平常下降1/3~1/2;②病程在2个月以上,有不良饮食习惯史;③体质量长时间不增长,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脾失健运型“不嗜食”诊断标准[5]。面色无华,厌食,体型偏瘦,精神尚可,大便稀溏夹杂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苔白,脉无力。
纳入标准:①年龄1~7周岁;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脾失健运型“不嗜食”标准;③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②排除先天性疾病;③神志异常,无法交流;④依从性差、无法完成研究。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饮食调护:避免碳酸饮料及冷食、高糖、高脂肪食物,少量多餐、减少脂肪摄入量。另用捏脊疗法。患儿俯卧于床,充分暴露背部皮肤,医生位于患者侧后方,双手呈半握空拳姿势,于患儿椎部皮肤处用食、中两指与拇指呈相对状态后三指进行提捏,提捏皮肤后,交替移动向前,持续保持捏拿状态来进行捻、推。捏脊范围方向是以患儿龟尾作起始点,大椎处作终止,拿、提、捏、放,犹如波浪式向前推进,结合患儿机体承受度调整揉捻力度,持续3~5min,重复3遍以上。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观察组加用中药热奄包。肉桂9g,半夏12g,延胡索9g,炮姜9g,吴茱萸3g,荜茇9g,丁香9g,木香12g。共研细末,食用盐30 g,将药物粉碎后装入布袋后制成中药 热奄包,用蒸汽锅加热,待药袋温度下降至所能耐受温度后,贴附在神阙穴及中脘穴处,外覆橡胶薄膜,减少热量散失和隔水,1次60min,直至感到药包没有热度为止,每日2次。
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 观察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食欲、进食量、腹部不适、面色、呕吐中医证候积分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
食欲调节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血清中胃动素(MOT)、β-内啡肽(β-EP)、神经肽Y(NPY)水平。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显效:总积分改善率75%以上。有效:总积分改善率25%~75%。无效:总积分改善率小于25%。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食欲 进食量 腹部不适 面色 呕吐对照组 40 治疗前 2.39±0.58 2.26±0.47 1.88±0.44 1.93±0.34 2.10±0.53治疗后 0.96±0.25* 0.96±0.25* 0.84±0.27* 0.65±0.13* 0.98±0.34*观察组 40 治疗前 2.45±0.46 2.32±0.45 1.95±0.59 1.92±0.44 2.16±0.68治疗后 0.54±0.25*△ 0.46±0.15*△ 0.25±0.09*△ 0.35±0.04*△ 0.53±0.24*△
两组治疗前后MOT、β-EP和NPY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OT、β-EP和NPY水平比较 (±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OT、β-EP和NPY水平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MOT(ng/L) β-EP(pmolg/L) NPY(ng/L)对照组 40治疗前192.74±20.34 348.51±54.41 34.33±9.81治疗后246.61±10.23*395.48±67.62*28.84±5.61*观察组 40治疗前193.61±31.29 349.53±45.07 33.89±8.84治疗后 285.44±13.62*△ 481.14±55.91*△ 24.54±6.0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厌食症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食欲调节因子水平紊乱或微量元素摄取不足有关,NPY、β-EP是较为关键的食欲调节因子。NPY为胰多肽家族激素,是与摄食直接相关的中枢促进因子,能刺激摄食、促进能量消耗,刺激副交感神经,激发机体强烈摄食欲望,能够调节多种食欲抑制因子和促进因子[7];β-EP是脑肠肽,能够结合脑内阿片μ受体,以调节摄食活动。MOT能够调节胃动力,控制消化液分泌水平,调节胃窦及幽门括约肌活动,提升食欲及胃肠吸收。因此,检测MOT和NPY、β-EP等食欲调节因子对评价临床疗效和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厌食症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小儿自身脏腑功能未发育完全,经脉未盛、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更易引起外邪侵入,如进食过多热量、油脂食物,引起食物积蓄在胃肠道内,久而耗伤脾阴,引起脾胃失调和功能紊乱,造成食欲减退[8]。背为阳,腹为阴,督脉行脊而过,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脊柱两旁,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捏脊疗法自下而上通过手法刺激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五脏背俞穴,可以起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捏脊治疗时着重对脾俞、胃俞、大肠俞、肝俞行提拿手法,以达疏导气机、调补脾胃之效[9]。
热奄包外敷可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有效成分渗透血脉之中,直达病灶,起到“靶向用药”的作用。神阙穴在腹中部任脉上,通五脏六腑,可培本固元、和胃理肠,能健运脾胃,调畅气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中脘穴为胃之募,腑之会,又系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所,故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尤以胃的疾患为先,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中药热奄包采用药穴协同,可增强健胃理气之功,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捏脊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MOT持续释放,有效改善胃肠运动功能,促进β-EP释放,增加食欲,协同调节中枢促进因子NPY,共同刺激摄食、促进能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