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呼吸训练在肺腺癌肺叶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7-19司爱勤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肺叶腺癌频率

司爱勤

(新野县人民医院 外科,河南 南阳 473500)

肺腺癌多发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及黏液腺,患者有胸痛、局部喘鸣、痰中带血等症状。肺腺癌发病率较高,占肺癌总人数的40%~5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对肺腺癌主要采取手术治疗,通过切除病灶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肺腺癌患者肺纤毛运动不良、黏膜萎缩、排痰困难,增加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肺炎、呼吸衰竭等[2]。综合呼吸训练可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方式改善呼吸肌收缩力,提升呼吸道的清除能力[3]。本研究旨在观察护理前综合呼吸训练在肺腺癌肺叶切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新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肺腺癌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43~74岁,平均(58.20±5.17)岁;TNM分期[4]Ⅰ期31例,Ⅱ期24例。观察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42~73岁,平均(57.40±5.16)岁;TNM分期Ⅰ期32例,Ⅱ期23例。两组性别、年龄、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内科学》[5]关于肺腺癌的诊断标准;②经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无远端转移。(2)排除标准:①心功能分级[6]Ⅲ级或以上;②合并冠心病、脑梗死;③合并胸部骨骼骨折;④合并其他肺疾病。

1.3 干预方法

1.3.1对照组 患者手术前后接受常规护理,包括饮食干预、护理前检查、病情监护、药物指导等。待患者手术后将床头抬高约45°。待患者全醒后配合振动排痰机促进患者排痰,频率控制在20 CPS,持续10~20 min,由上而下、由外向内,可重点敲击肺下叶。护理后2 d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护理后4 d停止吸氧,鼓励患者适当绕床活动。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呼吸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手术前通过向患者发放综合呼吸训练手册及播放视频等方式,帮助患者了解综合呼吸训练,提升患者训练的积极性。(2)腹式深呼吸训练:患者取平卧位,将左手放置于胸前下缘,右手放于肚脐上缘,用鼻深吸气,尽量挺腹增加吸气量,无法吸气后,憋气4~5 s,然后缩唇慢慢吐气,同时腹部内缩,将气体尽量排出。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10次,每次训练5 min,每日5次。(3)吹气球训练:患者在深呼吸后吹气球,每日5次。(4)呼吸操训练:指导患者做腿部屈伸训练,同时配合缩唇呼吸,即鼻吸气,嘴吐气,每次5 min,每日3次。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1.4.1肺功能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使用肺功能仪Spiro USB(伟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52071027)检测患者呼吸频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

1.4.2预后相关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使用呼吸困难评分(Borg评分)评估患者的呼吸情况,共计10分,分数越高提示呼吸困难越严重;使用6分钟步行试验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选择在安静平坦的走廊测试,测量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

1.4.3并发症 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肺不张、呼吸衰竭、胸腔积液等。

2 结果

2.1 肺功能干预前,两组呼吸频率、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呼吸频率升高,FEV1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FEV1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2.2 预后相关指标干预前,两组Borg评分、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org评分升高,6MWD变短(P<0.05);干预后,观察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6MWD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相关指标比较

2.3 并发症对照组发生肺炎2例,肺不张2例,呼吸衰竭2例,胸腔积液3例;观察组发生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64%(2/55)]较对照组[16.36%(9/55)]低(χ2=4.950,P=0.026)。

3 讨论

肺腺癌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多认为其发生与吸烟、空气污染、营养状况等有关。肺叶切除术是治疗肺腺癌的有效方式,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手术切除肺叶后可导致患者肺功能、呼吸能力下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肺腺癌患者年龄普遍较大,肺纤毛运动能力较差,黏膜萎缩,排痰能力下降,可增加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影响患者干预后恢复[8]。

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健康成年人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6~20次,呼吸频率过高提示可能存在呼吸衰竭等情况[9]。FEV1是判断呼吸系统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呼吸频率高于干预前,FEV1低于干预前,但观察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FEV1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综合呼吸训练有助于稳定患者的肺功能。患者肺组织被切除后肺功能下降,而综合呼吸训练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让患者了解呼吸训练的重要性,并通过腹式深呼吸、吹气球、呼吸操训练等方式提升患者的肺通气量,改善肺功能。同时,呼吸训练还可改善肺腺癌患者心脏及肺部淤血情况,促使血液循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为手术做好准备。本研究显示,干预后两组Borg评分高于干预前,6MWD短于干预前,但观察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6MWD长于对照组。这表明护理前综合呼吸训练可对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呼吸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提升供氧能力,继而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腹式呼吸训练可提升膈肌活动度,有效膨胀肺泡,增加肺泡通气量及潮气量,改善换气功能,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起到保护作用。缩唇呼吸训练能够减慢呼气速率,改善肺部气体利用率及排出效果,提升肺部顺应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护理前综合呼吸训练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呼吸训练可提升患者身体功能,增加手术耐受性,同时配合干预后排痰、低流量吸氧等护理,可促进气道清除及防御能力恢复,继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开展综合呼吸训练能够促进肺腺癌肺叶切除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改善呼吸情况,提升运动耐力,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肺叶腺癌频率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处理器频率天梯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浸润性肺癌的疗效分析
振动与频率
胃腺癌组织eIF3a 和MMP-12 表达的研究
无线电频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