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脏康复风险评估的康复训练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

2021-07-19苗雪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心脏冠心病

苗雪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心血管内科,河南 焦作 454000)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第五次卫生普查显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高达12.3%[1]。目前,介入治疗针对冠心病的主要手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术后仍需二级预防及康复训练,以确保康复效果,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2]。康复训练是PCI术后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康复训练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心律失常、脑出血、心脏骤停等。因此,在康复训练中进行心脏康复风险评估至关重要[3]。心脏康复风险评估是根据中国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专家共识全面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的方式,以推荐合理的运动方式,规避高风险项目,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心脏康复风险评估的康复训练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8~77岁,平均(62.12±4.85)岁;病程0.5~9.0 a,平均(4.69±1.35)a;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1~76岁,平均(63.11±4.02)岁;病程0.5~8.5 a,平均(4.33±1.24)a;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例标准(1)纳入标准:①冠心病,接受PCI治疗者;②术后康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③思维正常,能进行有效沟通;④肢体无障碍,可正常康复训练。(2)排除标准:①心功能分级Ⅳ级的心力衰竭;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恶性肿瘤;④失访。

1.3 干预方法

1.3.1对照组 术后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如纠正不良心理、健康饮食(清淡饮食、低脂低盐饮食,戒烟限酒)、合理康复运动(慢跑、散步、打太极等)。

1.3.2观察组 在与对照组相同干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基于心脏康复风险评估的康复训练,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心脏康复训练,即院内康复期、院外早期康复期、院外长期康复期。根据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起点为自觉疲劳强度达13~16级。运动靶心率为220减去年龄后差值的60%~80%。(1)Ⅰ期:①评估病史及危险因素,包括现存疾病、既往史、临床表现、治疗效果、血脂水平、体质量指数、衰弱状态、体力活动等;②术后2周内嘱患者扶床缓慢走动,根据表现逐渐增加时间,每次5~10 min,每周4次;③床边缓慢行走表现良好者转换为单独室内行走,并逐渐过渡至正常行走,每次5~10 min,每周4次。(2)Ⅱ期:每周增加心脏康复3~5次,在心电监护下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康复训练项目包括慢跑、步行、太极拳、骑脚踏车等有氧运动、阻抗运动及柔韧性运动,每次30~90 min,每周4次,共3个月。(3)Ⅲ期:风险评估包括体格检查、病史询问、辅助检查、体力活动量、运动心电图试验等,并行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层,加强下肢肌肉力量、步态平衡锻炼,每次30~90 min,每周4次,共3个月,定期电话随访,每周1次,监督患者康复训练完成情况。术后第5天行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ing test,6MWT),以评估患者心脏康复的风险。选取50 m长的宽敞走廊,并在两侧摆放椅子,保证试验期间因身体不适可及时坐下休息,并嘱咐患者根据自身耐受情况6 min内完成往返行走。根据血氧饱和度、呼吸困难指数(Brog)、6MWT距离及最大心率评估康复风险。(1)Ⅰ级康复风险:6MWT运动负荷<150 m,血氧饱和度90%~91%,最大心率为195减去年龄,收缩压最高增加20~40 mmHg(1 mmHg=0.133 kPa),提示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风险处于限制性运动级别,此类患者仅限于创伤按摩或被动锻炼,护理人员可辅助患者行上肢外旋、内旋、屈曲等训练,以促进心脏回流和肢体血液循环,同时可逐步从远至近向心端按摩。(2)Ⅱ级康复风险:6MWT运动负荷150~450 m,血氧饱和度92%~94%,最大心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收缩压最高增加10~19 mmHg,提示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处于亚极量运动水平,此时可指导患者适量活动,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床边坐、坐卧于床、下床站立、室内慢走等活动,并根据个人康复效果酌情展开负重训练,每次25~30 min,每日3次。(3)Ⅲ级康复风险:6MWT运动负荷>450 m,血氧饱和度≥95%,最大心率为每分钟80~99次,收缩压最高增加5~9 mmHg,提示术后心脏康复风险处于低水平运动阶段,此类患者可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方式,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完成自由摆臂、健步抬头扩胸、八段锦、太极拳、拉弹力带及上台阶等训练,逐步增加肌肉收缩、肌肉收缩及淋巴血液循环,每次15~20 min,每日3次,干预至患者出院,并随访1个月,期间通过微信沟通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训练。

1.4 观察指标

1.4.1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记录MACE,包括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1.4.2心功能分级 分别于干预前后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评估心功能分级。

1.4.3康复状态和生活质量 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orningsid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MRSS)评估康复状态,共10分,分值越高康复状态越差。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1.4.4护理满意度 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scale,NSNS)调查护理满意度,分值范围为19~95分,分为非常满意(95分)、满意(76~94分)、一般(57~75分)、不满意(38~56分)、非常不满意(19~37分),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

2 结果

2.1 MACE发生率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3例,心绞痛3例,心肌梗死2例,心力衰竭1例;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1例,心绞痛1例。观察组MACE发生率[4.17%(2/48)]较对照组[18.75%(9/48)]低(χ2=5.031,P=0.025)。

2.2 心功能分级干预前,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分级比较[n(%)]

2.3 MRSS、SAQ评分干预前,两组MRSS、S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RSS评分低于对照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MRSS、SAQ评分比较分)

2.4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目前,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主要通过PCI结合术后康复训练治疗该病。冠心病康复训练是以运动为核心的康复训练方式,在增强心肺功能及提高运动耐量方面具有显著成效[4-5]。

运动作为一项身体机能活动,可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诱导心律失常,同时运动康复也会增加心脏骤停、心肌梗死的风险[6]。基于心脏康复风险评估的康复训练通过心脏康复风险评估制定不同等级的康复计划,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性,提高康复效果[7-8]。本研究在康复训练中,根据心脏康复风险评估将康复训练分成3个风险等级,针对每个等级实施不同的康复训练。这符合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每个等级有相应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可增强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康复状态,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发现,观察组MACE发生率、MRS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基于心脏康复风险评估的康复训练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康复训练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护理满意度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可见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管理中,基于心脏康复风险评估的康复训练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PCI术后给予冠心病患者基于心脏康复风险评估的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MACE风险,增强心功能,保持良好的康复状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心脏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