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俞源村大木作与茶空间浅析

2021-07-19杨富雅何礼平

福建茶叶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头墙屋面民居

杨富雅,何礼平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1 俞源村简介

俞源村,地属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西南部,全乡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缓下降,自南宋时于松阳任儒学教谕的杭州人俞德之子俞义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归故土时路过当今的俞源村时,父亲的灵柩被紫藤缠绕,便认为此地通灵有神,因此放弃的回杭的计划就地将父亲葬下,守墓的时候与当地通婚,便逐渐发展成为当今的俞源村,九龙山中发源的溪流穿过村落中心,与周围的山势将村落划分成了太极阴阳鱼的图形。

2 大型住宅及选址

大型住宅作为宗族聚居的主要宗族领导者居住的建筑房份①,是俞源村最主要的农业产品产出点,老人每天都会在田中务农至少四到五个小时,如下万春堂的俞师傅平时自己种地也炒茶,村中自产的茶叶比起市面上的普通茶叶相比是更为香浓的。

俞源村的大型住宅分三种建制,第一种是以裕后堂为代表的三进两院,包括完整的门厅,正屋及堂楼;第二种是以上、下万春堂为代表的没有大厅的两进两院,前后院只有一片马头墙分隔,但门厅三间全部敞开;第三种是以六峰堂为代表的两进两院,没有门厅只有前部的马头墙,前后的分隔被称为“前厅后堂楼”,为婺州民居最主要的建筑样式,以上举例的均属于全村现存最早的建筑。

俞源村的大型住宅多选址在背山或者面水的区域,山主要是东侧到北侧的白虎山、青龙山与丛林岗,而水主要是穿越全村而过的东溪,而西边的西溪只沿着村落外围而过,且西溪为浑水,东溪为清水,多数村民在东溪取水,而东溪的两个源头在仙云山和龙宫山,故又被称为仙云水和龙潭水。

3 空间布局与茶空间

婺州民居总体上左右对称,严谨规整。俞源村婺州最常见的“十三间头”——以三间搭两厢的十个厢房,只是平常所说的十三间头明间是敞开作为大厅,而次间为主人卧室,而后面的堂楼则一般是七开间只有四间厢房的“十一间头”。俞源村的大型住宅大部分仍然以原住民居住为保护方法之一,而整体的空间分布使得各个住宅空间的横纵双向都较为通透。

俞源处于山坳地带,晨露较多,村内居民起早,晨茶多需晾晒以去除露水才能入锅炒青,村民多在天井阴凉处及正厅过道处进行晾晒,不止是茶,也包括一些其他的干货制作。

以裕后堂为代表的三进两院的俞源村传统民居,虽然在正厅有正屋的隔墙阻挡,进入后院需要绕行,但两侧均有连廊连通,平时多保持常开以保证空气流通顺畅。并且在正厅门前的廊道也保持两侧的畅通,使得封闭的合院内温度不会因太阳暴晒而过高。

以上下万春堂为代表的两进前后院,中间以一道马头墙相隔,平时常闭,只有红白事,祭典等大事才会开启中门,这使得墙下的空间成为一个既能不直晒太阳,又能利用天井采光通风达到茶叶晾晒效果的。

以六峰堂为代表的前厅后堂楼与裕后堂的区别仅在于没有门厅,前厅的正门中门直接安在马头墙上,也没有耳房,同样中门常闭,侧门出入,整体空气流通循环。

俞源村所有的一楼的堂屋均为直接开敞布置,但只有少数依然有摆放供桌等祭祀仪器,因为有宗祠的存在,大量的祭祀活动都已安排在宗祠举办,所以开敞的堂屋也成为了许多传统民居内的住民用来晾晒衣物,谷物及茶叶的地方。

村内大型的传统民居正屋的梁多有雕花,尤其是屋门前摆有旗杆石的人家因为家中有人进仕,更是在显露的大木构件上进行精美的雕花以显屋主的身份,如六峰堂极为出名的百鱼梁,雕有九条鲤鱼,会因为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村民通过其变化亦能协助辨别天气来保证农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正屋上还会做有猫儿梁,在加固整体的插梁木结构的同时还更为增加了整个贴式构架的美观性。

4 大木选材及工艺

俞源村的传统民居所用的梁、檐柱和金柱等大多数构件采用榉木,木质坚硬且纹理美观,适合大木的承重结构,但易于开裂,故多数古建柱体饱经风霜后会有出现开裂现象。

檩条采用桑木,韧柔且可塑性大,多用作农具,所以用作檩条制作可以极大提升屋面的可承受力度,且桑木耐腐,抗白蚁较强,不会使得屋架因为白蚁而坍塌。

而贴靠马头墙的柱子则会采用杉木,结构均匀,纹理通直,材质轻韧,强度适中,配合马头墙进行承重可以解决其强度不如榉木的问题,同时因为杉木生长迅速,价格便宜,可以节省建筑的成本。

这些木材也多用于古建修缮中,如六峰堂在2007年由政府出资修缮,但古法的木材取材之后不能马上拿来使用,必须在水中浸泡待树干细胞完全死亡后,再晾晒锯方才可使得木材不会干裂,而参与修缮的俞师傅说修缮工艺取料等步骤如今已是工厂加工完备后运送至村内直接上料,而晾晒等古法也已被蒸箱等快速加工工艺取代。

5 实用主义的大木规制

金华人陶师傅告知农村的木工依然在使用老式的鲁班营造尺,1米等于3尺6寸,2.8米是1丈,而俞师傅住在下万春堂,是上宅俞氏的后人,提及大木作的时候说俞源的木作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只要不越界,讲究实用才是真的。俞源的房屋一层高度多为3米整,高一些的为梁底高3米,矮一点的为楼板底高3米,原因是农村里面给茶叶去露,晒稻谷,等农作物的时候都需要用到一种很大的晒垫②,晒垫在使用过后的存放需要立起来,以免受潮、虫蛀,而这张晒垫立起来的高度便为3米左右,所以为了满足晒垫的存放,俞源村一层的高度便为3米,最少也要做到梁底净空达到2米8,俞源村的大型传统民居所有一层的室外廊道的廊川都被做成了月梁形,月梁也被称为眠梁,是一种略微向上凸起一定弧度的梁型,这个构件的使用使得梁底净空高度在架上廊川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空间高度,但二层因为只要过人最低点的檐柱可能只做到2米(鲁班尺的7尺6寸3分≈2.13米),使人感觉有些顶头,,但人多在下层活动,二层多为就寝也就不是特别影响使用,造得过高影响房屋重心且需要增加额外的建筑造价负担。

6 屋面与天井

古建筑折屋之法主要包括屋顶举高及折屋的曲线两部分,《法式》与《做法》都要求各步架深取值相等。陶师傅说老式民居的明间的檐步架前四尺后六尺,五间两弄,其中两弄为楼梯,最少六尺多达八尺,当做七间,如六峰堂的堂楼使用的是七间两弄,梢间与楼梯弄几乎同宽,而明间为敞开布置。对于各步架深也并没有按照《法式》与《做法》的取值法做到相等,而采取的是檐步架比金步架要长出许多,这使得俞源村的民居前檐步下的廊道比其他传统民居要宽出许多,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让居民在这样与外界空间有交互的灰空间内进行劳作。俞师傅说俞源的建筑与老式的木工手法相同,以栋柱为顶点往下进行步架的选取,第一步架高差七分,第二步架高差六分,而檐步架则高差四分,这四分又按照不同的檐步架的长度进行调整,而实际上的做法又因为俞源村整体的地势是由西南向东北缓降导致不同的建筑体上对于屋面的提栈有不同的高度要求。

木工师傅的经验与实际的做法又有所不同,江南多雨水,传统工艺的制茶对于天气的要求颇高,茶叶等干货遇上潮湿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发霉,虫蛀。传统民居屋顶的坡度与排水沟渠直接影响下雨后整个院内恢复干燥的速度,俞源村的建筑天井均为中间高四周低的缓坡,将水引入沟渠,沟渠在前后院之间,前厅与堂楼之间均相通,集中排水最后引至东溪内,而屋面的坡比会直接影响雨水的排落效率。但因为所处地理位置及地势不同,靠西北侧的房屋的正屋坡比要比靠东南侧的房屋正屋坡比大出许多,而一些内院的屋面坡比与正屋有等级之差导致有些屋面第一步只到达五分,但多数的茶叶制作均在正厅及堂楼的天井内,所以内院的排水并不会影响茶叶的产量。

7 传承的意义及革新

俞源村内的大木做法是婺州人民多年的历史存留下来的经典样式,它区别于普通的三合院以及四合院,对于建筑的空间,选材,规制等的把握也完美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民居中的秩序、匀称、得体。这样的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虽然是属于优先考虑使用方便的适用原则,但依然对于现代建筑的模数,如一般单层层高三米等产生了影响,而在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形制的民居修缮中,依然要保留这样的适用原则,在保证原生形态的前提下做到保证功能性与人性化,而非从现有的规范中生搬硬套。

注释:

①房份为俞源村对于宗族下分归属的说法,虽然小门小户人家单独居住,但归属大型住宅的宗族的房份,姓氏,族谱记录都列在该大型住宅的房份下。

②当地方言称为梭箕(音译),晒垫为南方农村在操场进行稻谷等作物晾晒的工具。

猜你喜欢

马头墙屋面民居
探讨老旧小区屋面防水修缮工程的质量控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建筑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住宅屋面及相关设施修缮改造关键技术
马头墙在室内家装中的应用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青砖小瓦马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