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瓷中明青花牡丹纹的艺术特征分析
2021-07-19宋婷
宋婷
明朝是我国青花瓷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牡丹纹是青花瓷的主要纹饰,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其艺术特征鲜明,值得人们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也将以此作为探讨的切入角度,着重阐述中国古瓷中明青花牡丹纹的艺术特征,包括装饰风格、中国画元素、叶片的差异以及构图等,希望能够为关心这一领域的人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激发更多专业人士进行思考和探索,共同促进艺术研究领域的进步和繁荣。
一、“装饰风格”的艺术特征分析
关于装饰风格的艺术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笔法、技法和表现形式”,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笔法”。笔法主要分为“双勾填色”和“勾点写影”两类。一方面,双勾填色是基于元代的艺术传承,尤其明洪武时期,烧制的瓷器多角度体现出前朝的风格。比如,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图1),在笔法方面是明显的洪武瓷特征,在线条处理过程中,最大程度体现出流畅感,整体的空间感较强,而在明正德时期,由于牡丹纹饰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而阿拉伯文相对多,但在笔法上仍一定程度地沿用“双勾填色”方式。另一方面,“勾点写影”是多种笔法技艺的融合体,包括写意、点涂、分水等,让中国水墨写意效果在瓷器上的表现不逊于传统宣纸上。比如,青花牡丹纹盘(图2),此为典型的洪武盘,缠枝牡丹纹饰极具工整性,采用分水技法来处理牡丹花瓣,花瓣的中脉线是青花勾线后再进行填色,此作品具备一定的元代分水画风,而在万历年间,又与前朝的笔法有所不同,牡丹纹饰的表现更加工整,表现出部分硬笔画的特征。
图1 明洪武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高32.2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11.9厘米
图2 明洪武 青花牡丹纹盘
第二,“技法”。主要为“青花分水”,该技法在明青花瓷上具有较为成熟的体现和表达,后在清康熙时期发扬光大。结合明青花牡丹纹具体来讲,“青花分水”技法是从画面诉求出发,在胚胎上利用青花料来调配出浓度差异的料水后开始绘画,进而体现出不同的色调,合理地运用色调差异来呈现不同的空间意境,让作品更具空间感,层次分明丰富。以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图3)为例,其整体造型饱满,画法工整,整体纹饰的层次感鲜明。
图3 明洪武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高16.1厘米,口径41.1厘米,足径22.9厘米
第三,“表现形式”。明代,出现了不同于“白地蓝花”的“蓝地白花”,该种表现形式属于“表现”的一种创新,流畅的线条和另类的颜色搭配体现出不同的美感,并且后期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笔法和技法的创新完善,在表现形式方面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宽容,彰显出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画元素”的艺术特征分析
在中国古瓷中,明青花牡丹纹在艺术表现方面体现出极强的“中国画”元素,尤其是水墨韵味的融入,让器物的整体呈现更加丰富和具有魅力,从而为之后的清朝踏进彩绘瓷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青花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具体来说,明朝宣德时期,匠人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青料的调配,根据需求烧制出不同浓淡、色调、画面感的青花,并且在整体风格上开始借鉴水墨画元素,让青花在画面表现方面产生重大突破,从当时青花的中国画元素和水墨神韵也被称为“纸上青花”,足可见其传神生动程度。水墨神韵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一是“单色之美”。我国传统水墨画在表现方面追求简单的色彩和形态,利用单色之美来展现整体画面,明青花牡丹纹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该艺术特征,匠人们运用粗放的线条和单色之美来构建“釉下的中国水墨画”,画面整体工整有序却不刻板,水墨意境之中更展现出层次魅力。二是“注重留白”。中国水墨画在“留白”方面极具造诣,明青花牡丹纹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这一特征。通过恰当的留白,能够衬托主景物,即“以空白显实”,正是“虚实结合”的一种表现;有助于营造意境,烘托画面的整体氛围,引人遐想;留白既是一种构图形式又是一种色彩,预留部分画面不着色,能够让画面的整体结构更加舒适,看似简单却实则丰富,看似留白却实则概括。明青花牡丹纹以恰当的留白来展现意境、层次,牡丹花叶脉再利用浓郁的青料进行描绘,整体表现出“虚实之美”。
三、“叶片差异”的艺术特征分析
在明青花牡丹纹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叶片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包括叶片的大小和形态特征等。洪武时期,青花牡丹纹饰的叶片则相对较小,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消瘦,但叶片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变化更加多彩,且线条自如流畅,缠绕方面的整体表现更加得体,画面的空间感强。宣德时期,青花牡丹纹饰的线条大多偏粗狂,一气呵成且叶片的尺寸偏大,花朵的层次感不及永乐时期醒目,但整体表现更加大气,此类青花器物也大多为宣德产物,同时,由于匠人众多,该时期也有部分器物仍延续着永乐时期的牡丹纹饰绘制风格。
总而言之,随着青花的发展、匠人们技法的创新和人们审美的变化,牡丹纹饰作为备受追捧的纹饰之一,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发展的多姿多彩和人们的持续探索变革精神,每一种艺术表现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缘由,是文化展现的重要方面。
四、“构图”的艺术特征分析
明代青花是我国青花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绘画构图向前承接元青花的艺术精髓,向后为清青花发展打下重要铺垫。具体来说,明代青花牡丹纹的构图特征包括三点。
一是整体构图一直讲究分层,但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递减。元代,牡丹纹饰是青花纹饰的主要部分,其他纹饰相对推广程度不高。因此,匠人们专注于牡丹纹饰的绘图,构图分层也相对较多。明朝初期延续了这一特征,后期随着文化的交融和匠人们的尝试,其他元素逐渐融入青花烧制过程中,多种纹饰的出现让牡丹纹饰不再是唯一的主流和唯一的画面主体,出现了花卉纹、卷草纹、海水纹和云纹等辅助纹饰,并根据画面需求绘制于器口、足以及肩等地方,明朝后期,构图分层的层数则较明初明显减少。
二是牡丹纹为主体,辅助纹作为点缀,此点前文已有所述及。明代不同于元代,辅助纹丰富且选择多样,明朝后期牡丹纹饰的构图多是以牡丹为主题再配以辅助纹饰;辅助纹饰的流行,导致整体构图更加和谐且偏向于中国画构图技巧,注重主题、点缀和整体意境。
三是明朝出现了牡丹纹与动物纹结合的纹饰器物,并且人们开始对牡丹赋予更多的含义,主要为对亲人吉祥祝福的寓意,也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分体现了时代背景特征和发展阶段。牡丹纹与其他纹饰的尝试性结合,为之后清朝青花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期纹饰的广泛运用做了铺垫。
可以说,明清是我国青花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牡丹纹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明青花牡丹纹从历史角度来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代表了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综上,本文通过阐述中国古瓷中明青花牡丹纹的艺术特征,包括装饰风格、中国画元素、叶片的差异以及构图等,一方面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气势和参考,有助于艺术研究的持续推进;另一方面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相关丰富元素,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青花、牡丹纹,为繁荣青花艺术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