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瓜虫病防控技术

2021-07-17何海龙李庆东

黑龙江水产 2021年3期
关键词:健康管理

何海龙 李庆东

摘  要:文章介绍了小瓜虫病病原及流行特点,分析了小瓜虫病症状及病理特征,详细阐述了小瓜虫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亲鱼、鱼苗鱼种检疫、提高鱼体抵抗力及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对淡水鱼类的小瓜虫病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瓜虫病;水产苗种检疫;养殖环境;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S941.5文献标志码:C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发生在淡水鱼类体表和鳃的一种寄生虫病,以病鱼体表或鳃呈现小白点为特征,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严重。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2011年农业部印发的《鱼类产地检疫规程(试行)》将其列为淡水鱼类必检疫病之一。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1.1 病原

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属膜口目(Hymenostomatida)凹口科(Ophryoglenidae)小瓜虫属(Ichthyophthirius)成员。小瓜虫成虫一般呈卵圆形或球形,乳白色,大小为(350~800)μm×(300~500)μm,肉眼可见,是在鱼体上发现的最大寄生原虫[2]。

1.2 流行特点

小瓜虫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淡水鱼寄生虫,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亦无明显的年龄差别,各年龄组的鱼类都能寄生,尤以鱼苗、鱼种、观赏性鱼类及越冬后期的鱼种危害严重。我国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均有本病流行。

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主要流行于春、秋季;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

2 症状和病理特征

2.1 症状

体表形成小白点,看上去像撒了一层盐。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伴有大量黏液。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鳍条开裂,甚至蛀鳍、瞎眼。鳃上有大量的寄生虫,鱼体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引起发炎、瞎眼。鱼体常与固体物摩擦,最后鱼因呼吸困难而死[3]。

2.2 病理特征

小瓜虫病的主要病变是在皮肤和鳃,当小瓜虫纤毛幼虫接近体表和鳃时,首先黏附在鱼的上皮上,接着纤毛幼虫依靠头部的钻孔器使虫体的整个身体从上皮细胞间歇挤入表层下面,此过程严重破坏鳃和皮肤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小瓜虫寄生在鱼类的鳃和皮肤表层下,形成带虫空泡,滋养体在此空泡中逐渐长大,吞食组织碎片和组织液、血液等。由于小瓜虫在上皮组织内寄生,并不断转动,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和黏液的大量分泌,形成一个个小白点。小瓜虫在鳃上寄生,可引起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渗出,或局部缺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黏液细胞增生,分泌亢进;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小瓜虫还能钻入鳃腔膜并穿过膜进入到胸腺组织内部,以胸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为食,使胸腺的组织受到破坏,胸腺的正常组织结构紊乱,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3 诊断方法

3.1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3.2 显微镜检查皮肤和鳃上的滋养体则可以确诊,将有小白点的鳍或者鳃剪下,放在载玻片上,滴上清水,盖上盖玻片,放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球形滋养体,胞质中可见马蹄形的细胞核。

3.3 因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黏孢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病,所以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须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清水的白磁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2枚针轻轻将小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球状的虫滚出在水中游动,也可做出诊断。

4 防控措施

4.1 预防

4.1.1 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根据《鱼类产地检疫规程(试行)》中的检疫对象和检疫范围,对淡水鱼类进行小瓜虫病的检疫。

4.1.2 曾经发生过小瓜虫病的鱼池,要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并且在烈日下暴晒7d。

4.1.3 防止野生鱼类进入养殖体系,杜绝养殖鱼受到小瓜虫感染。鱼塘灌满水之后,至少要自净3d以后才能放入鱼苗,因为即使随水源引入幼虫,在它们没有找到宿主感染时,2d后会自行死亡。

4.1.4 保证鱼群的营养,如饲喂全价饲料和充足的多种维生素,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可以减少鱼群发生小瓜虫病的机会。

4.2 治疗

4.2.1 药物治疗。用福尔马林治疗,当水温在10℃~15℃时,用浓度1/5000的药液,当水温在15℃以上时,用浓度1/6000的药液浸浴病鱼1hrs,或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泼洒浓度为0.025mg/L。也可用冰醋酸浸泡治疗,病鱼可用浓度200mg/L~250mg/L的冰醋酸浸泡15mins,3d后重复1次。或者用1%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60mins。

4.2.2 全池遍洒辣椒和生姜,每立方米水体放辣椒粉0.8g~1.2g和生姜1.5g~2.2g,先粉碎、加水煮30mins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泼1次,连泼2~3次。

4.2.3 将水温提高28℃以上,以達到虫体自动脱落而死亡的目的。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将养鱼的水槽、工具进行洗刷和消毒,否则附在上面的包囊又可再感染鱼[4]。

参考文献:

[1]关景象.2011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水生动物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853-855.

[2]章海鑫,王静娟,张爱芳,黄江峰,余智杰,周智勇,徐先栋.淡水小瓜虫的研究现状[J].江西水产科技.2016,(02):38-43.

[3]吴海峰,顾翔.浅谈小瓜虫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 2018,(04):91

[4]王兴仿,庄耿,谢承西,王玉群. 小瓜虫感染鱼体及防治[J].科学养鱼.2017,(08):89.

[5]黄琪琰.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问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9-92.

[6]陈昌福.陈萱.淡水养殖鱼类疾病与防治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65-170.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Cucumis parvus disease

HE Hailong1, LI Qingdong2

(1.Aquatic Anim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Cent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18, Heilongjiang, China; 2. Aquaculture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t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18,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athogen and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Cucumis parvus disease, analyzed the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cumis parvus disease, elaborated the diagnosis method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measures of the disease, mainly including parent fish, fry and fingerling quarantine, 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of fish and health management of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which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ucumis parvus disease in freshwater fish.

Keywords:Cucumis parvus disease; fingerling quarantine; breeding environment; health management

作者簡介:何海龙(1981.12-),男,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

猜你喜欢

健康管理
南宁市某社区教育机构学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家庭医生制度下高脂血症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探讨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对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
“健康管理”靠自己
健康管理纳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农村家庭医生模式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评价